重组人干扰素α长效注射微球的研究
【摘要】: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增殖和调节免疫机
能等生物学活性。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多种恶性肿瘤,其中
对慢性乙肝、丙肝、巨细胞病毒感染、血源性恶性肿瘤疗效确切。常规给药方式
为肌注或皮下注射,但其生物半衰期短(5-7h),常需频繁注射给药,给病人用
药带来很大的不便。本课题设计采用体内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羟基乙
酸嵌段共聚物(PLGA)将 IFN-α包被成微球,通过微球内部的孔道以及高分子
材料的融蚀降解来调控 IFN-α在体内外的释放, 以期达到一次给药后 4 周持续
释放药物的长效缓释效果,从而提高用药质量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课题工作首先研究了复乳法(w/o/w)制备 IFN-αPLGA 微球的制备工艺及其
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了制备复乳时的搅拌速度、外水相聚乙烯醇
(PVA)浓度、油相 PLGA 浓度、内水相渗透压以及 PLGA 的平均分子量等因素对
微球形态、平均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复乳时的搅拌速度、PVA 浓
度、PLGA 浓度、内水相渗透压和缓冲系统都对微球的外观和粒径有显著影响。
微球形态和粒径是微球释药调控的重要因素,微球粒径越小,突释效应越明显。
IFN-α的包封率通常较高(80%以上),在试验条件下除 PLGA 浓度、PVA 浓度对
包封率影响较大以外,各因素对于包封率的影响不显著。试验中还发现内水相的
渗透压可以显著的影响微球的粒径、外观以及释药特性。内水相脱盐后,可使制
备的微球粒径和数目减小,密度增大,突释效应显著降低。
文献报道复乳法制备微球的影响因素较多,且由于制备过程中形成了油水界
面,易导致蛋白质失活。因而本试验进一步研究了固体/油/油法(s/o/o)制备
IFN-αPLGA 微球的处方及制备工艺。试验中首先制备了 Zn2+与 IFN-α复合物,
并证明了 Zn2+与 IFN-α复合物是一种可溶性沉淀,溶解后在电泳和凝胶色谱上的
行为与 IFN-α原液一致。根据文献报道采用相凝聚法成功地制备了 IFN-α及其
Zn2+复合物的微粉,并将其包被成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 PLGA 浓度、搅拌
速度、IFN 微粉粒径、油相中的添加剂等因素对微球粒径、外观以及包封率的影
响。试验中发现 PLGA 浓度、搅拌速度以及甘露醇等添加剂对微球粒径和外观影
响显著。由于蛋白质在外油相中不溶解,因而包封率通常较高(90%以上)。IFN
-α经 Zn2+处理形成复合物、油相中加入甘露醇、伯洛沙姆 188(F-68)等添加
剂则可显著地改变微球的释药特性,尤其对突释效应影响显著。
以 BCA(Bicinchoninic acid,二喹啉甲酸)分析法测定了释放介质中 IFN
-α的浓度,考察了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体外释放试验表明微球具有显著的长
效作用,可以缓慢释放药物 30 天左右。用平均分子量为 34,000 的 PLGA 制备的
1
WP=6
中英文摘要
微球,与文献报道一致,微球的体外释放曲线可以分为三相:速释相、时滞相和
缓释相。但时滞相较长,缓释相累积释放较少,微球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对于微球
的速释相影响显著,对于时滞相和缓释相影响较小。而用 PLGA 平均分子量为
14,000的PLGA制备的微球时滞相则不明显,缓释相的累积释放达到了50%左右,
说明 PLGA 的平均分子量是微球体外释放时滞相和缓释相的主要影响因素。处方
工艺优化后用复乳法和固体/油/油法(s/o/o)制备的 PLGA 微球突释效应控制在
了 10%左右,累积释放在 60%左右,体外释药均符合零级释放方程。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子排阻色谱以及细
胞病变抑制法(CPE)等方法考察了制备工艺和释放过程中 IFN-α的稳定性。
试验表明 IFN-α溶液在 37℃条件下放置一个月可形成少量聚集产物和降解产
物。复乳法制备工艺对 IFN-α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微球中的 IFN-α比活性较高,
但在微球的体外释放过程中 IFN-α的比活性明显下降。用 s/o/o 法制备的 IFN
-α和 Zn2+复合物微球中的 IFN-α比活性较低,SDS-PAGE 试验也表明微球中的
复合物用 EDTA 溶解后仍有少量二聚体产生,可能与 IFN 和 Zn2+复合物本身溶解
性较差和制备微粉的冷冻干燥过程中未加保护剂有关。
结论:采用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 PLGA 作为载体材料,可以将 IFN-α制备成
缓释一个月的微球注射剂,该制剂应用前景广阔。
|
|
|
|
1 |
谢明;周梁;高召兵;;紫杉醇PLGA微球制备及体外性质评估[J];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13期 |
2 |
PekarekKJ,王小敏;用于药物控释的双层聚合物微球[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4年05期 |
3 |
龚纯贵;王新霞;唐洁;徐爱民;;可显影固体栓塞剂硫酸钡海藻酸钠微球的研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
4 |
龙娜;吕竹芬;;微球缓释系统的突释现象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药师;2010年03期 |
5 |
潘研,郑俊民
,赵会英,李英剑,徐晖,魏刚;口服胰岛素生物粘附性微球的药效与粒度的关系(英文)[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2年11期 |
6 |
刘源岗;罗丙红;廖问陶;李立华;周长忍;;功能性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复合微粒的制备分离方法比较(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2期 |
7 |
吴诚;尹东锋;鲁莹;钟延强;;干扰素α-2b长效注射微球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8 |
刘星辰;杨帆;;阿奇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9 |
艾智武;直肠接种含抗原的微球体诱导的Th2应答强于口腔接种[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3年01期 |
10 |
陈国广;任皓;张桂森;李学明;韦萍;;利培酮微球在家兔体内外的释药行为[J];华西药学杂志;2006年03期 |
11 |
皋月娟;卓忠雄;王红卫;李京京;;生物降解型卡铂微球体外释放过程及其机理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
12 |
于国华;刘淑真;任海朋;;氟比洛芬酯脂微球制剂在止痛领域的研究概况[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年20期 |
13 |
陈国广;陈锋;陆高圣;李学明;韦萍;;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利培酮微球体外加速释放条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9年02期 |
14 |
阎志飞;赵志娟;丁红;罗斌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的含量[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年07期 |
15 |
赵智卉;罗斌华;丁红;范博;阎志飞;;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吲达帕胺肠溶微球的含量[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年09期 |
16 |
刘锐玲,全红,王满元,李青山,赵正保;5-氨基水杨酸微球的制备和体外控释性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17 |
俞媛,高申,钟延强,丁雪鹰;布比卡因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18 |
刘安重;张兆林;卢琦萍;冯毓灵;吴金生;许自超;;止血敏磁控缓释微球在兔胃的靶向和止血功效[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2年02期 |
19 |
冯利,周兴军,齐宪荣;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缓释微球的制备、释放和免疫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5期 |
20 |
王勇;孙永海;刘建行;张宏;;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制备及镇痛作用的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