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物模型的建立;研究MRI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能力及其斑块内成份的特征。
材料和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8周龄以上)10只,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2只,实验组(1)6只,实验组(2)2只。
实验组动物以相同的方法损伤腹主动脉内膜。麻醉固定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插入导丝,导管及球囊,球囊充入0.5ml生理盐水后扩张,来回拉动导致内膜损伤。
动脉内膜损伤后实验组动物每日每只给胆固醇(购自上海市海军医学研究所)1.5g,与基础饲料(由上海市海军医学研究所自制)混合加工后喂养(每日每只120g),对照组则只供基础饲料。全部动物均自由摄水。饲养10周后,实验组(2)动物分別于第11、12周,皮下注射维生素D。
在第13周对全部动物进行各种影像学检查,包括MRI、CT、B超。
所有影像检查完毕后处死动物,分离取出腹主动脉,部分主动脉做大体标本染色,部分做横断面病理切片,并采用不同病理染色以明确斑块内不同成份。大体病理标本经油红染色后,用投影格子计数法分别计算:每条主动脉内膜总面积、胸腹主动脉内膜面积、苏丹Ⅲ阳性的脂质条纹及隆起的斑块面积,求出各类病变面积百分比。
以病理为基础,分别清点有斑块的切片数和无斑块切片数,并采用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