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及光照周期的改变对大鼠脂肪组织代谢的影响
【摘要】:褪黑素(Mel)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其昼低夜高的分泌规律,决定了人类昼夜节律生物钟的模式运行。近年来研究表明,褪黑素除具有催眠、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外,松果体褪黑素作为光周期信号在调节昼夜节律和季节性节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褪黑素与能量代谢的关系在肥胖如此盛行的今天尤为引人注目,但报道的较少。
在许多小型哺乳动物中,体重存在季节性变化是对能量的获得性(食物数量与质量)与能量需求(体温调节、繁殖等)的适应。光照周期的缩短使生物感受到冬天的来临,自然选择使那些善于感知并能预先准备的生物得以幸存。各种生物均有自己的越冬方式,而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能量问题是决定命运的首要问题。大多数季节性哺乳动物采用的是提前的能量储存,即在感受到光照周期缩短开始逐渐增加摄食并将多余的能量转换成脂肪储存起来以备越冬,如叙利亚仓鼠。非常有趣的是少数季节性哺乳动物则以相反的方式来面对冬季,如西伯利亚仓鼠就是在夏季体重保持稳定,而在冬季来临之前减少身体脂肪的存储。虽然此举减少了动物御寒的保护层,但体重的下降同样也使它们减少了负担以及食物的需求量,或许还有不为我们人类所知的其他原因。但无论如何,我们从中发现光照引起的褪黑素的改变的确与能量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人类具有昼夜节律的存在,但对光照周期的季节性生理改变不明显,因此其对人类能量代谢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由于人类应用人造光的历史悠久,据此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已进化成不依赖光周期及褪黑素作用的一类生物。其实,根据褪黑素对人类睡眠影响的实验结果及其它实验结果,我们相信褪黑素仍然是一个对人的昼夜节律和季节性节奏调节的光周期信号,只是因为影响人类能量代谢的因素太多,使得光周期信号在人类这样高级的动物面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研究发现在人类褪黑素信号是通过视交叉上核传入室旁核,而瘦素及胰岛素的信号则是通过弓状核传入室旁核。由此看出虽然路径不同,但都是传入起能量整合作用的室旁核。在人类,随着年龄的增加褪黑素的水平在不断减少,而腹腔脂肪组织的量、血浆瘦素、胰岛素水平却在不断的增加。每日给大鼠一定剂量的褪黑素喂养可以使大鼠腹腔脂肪组织的量保持在较年
|
|
|
|
1 |
肖永良,董银生;褪黑素的抗衰老与老年性疾病[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9年06期 |
2 |
熊加祥,黎海蒂;褪黑素抗自由基作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0年01期 |
3 |
田少江,贾汝汉,丁国华,叶林峰;褪黑素对庆大霉素致急性肾损害的保护作用[J];重庆医学;2002年10期 |
4 |
杨迎暴,罗景慧;褪黑素与肿瘤[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5年06期 |
5 |
王黎生;褪黑素“倒拨老化时钟”[J];长寿;1998年12期 |
6 |
许建明,徐叔云;褪黑素拮抗肝氧化性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年01期 |
7 |
钱白音,魏伟,徐叔云;褪黑素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8 |
伊见;;昨晚,您睡了吗?[J];中国保健;2001年19期 |
9 |
高思海,杨辰垣;褪黑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2年02期 |
10 |
钟历勇
,张林
,金晖
,王惠
,杨志红
,董莉
,杨兵全
,李玲
,孙子林
,葛祖恺;褪黑素对糖尿病应激状态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影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3年03期 |
11 |
陈伟家,翁辉廉,温预关;褪黑素的研究近况[J];医药导报;2003年10期 |
12 |
李经才,于多,李争;褪黑素的神经保护作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年S1期 |
13 |
袁媛,龙村,关彬,史世勇,温福兴,张燕婉;褪黑素对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4年04期 |
14 |
邱贵兴;王海;吴志宏;;褪黑素、5-羟色胺和钙调蛋白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年06期 |
15 |
范武峰;;失眠与褪黑素[J];养生大世界(B版);2008年09期 |
16 |
;德研究发现褪黑素能预防皮肤癌[J];家庭医药;2010年02期 |
17 |
徐峰,李经才,马孔琛,王敏,黄永军,高光恩;β-内啡肽、5-羟色胺对褪黑素降皮质酮作用的影响[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18 |
高允东,耿金荣;褪黑素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年03期 |
19 |
刘莉,王永明;褪黑素对人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和增殖指数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20 |
刘锦波,唐天驷,肖德生,陆任元,沈铁成;褪黑素对急性实验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