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再血管化坏死骨修复胫骨骨髓炎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张军  
【摘要】: 一实验目的 临床高能量损伤造成的开放性骨折常发生骨髓炎并骨质外露坏死,手术清创后常造成节段性骨缺损。感染性骨缺损的修复重建非常困难。我们试图通过模拟临床创伤后骨髓炎的发病机制建立动物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以骨髓炎坏死皮质骨为研究对象,制备出部分脱钙骨基质并设法恢复其血运,同时结合显微外科技术来修复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二实验方法: (一)第一部分 伴软组织缺损的创伤后骨髓炎皮质骨坏死动物模型的创建。以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共20只。在大鼠胫骨干制造4mm×8mm皮质骨缺损,将3×10~6cfu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异物(纱布)接种到胫骨骨缺损处髓腔内,并将游离骨块回植到缺损区,外翻缝合软组织使骨质外露,对照组不接种金葡菌。术后2W、4W观察记录一般情况,行放射学、病理组织学检查。定量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术后通过病理组织学和放射学方法评价骨髓炎及骨坏死的情况。 (二)第二部分 大鼠骨髓炎坏死皮质骨脱钙骨基质制备及理化性质和生物力学测定。以大鼠骨髓炎坏死皮质骨和正常新鲜皮质骨作为研究对象,按改良Urist法将骨髓炎坏死皮质骨经脱钙脱脂处理得到部分脱钙骨基质,扫描电镜观察测量其孔隙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其钙含量并计算脱钙率,生物力学仪测量其形变—负荷曲线。 (三)第三部分 自体骨髓炎坏死皮质骨脱钙骨基质再血管化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以骨髓炎骨坏死模型造模后的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大组,腹部包埋组: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只,共18只;骨缺损修复组22只,共40只。所有大鼠取腹部切口显露腹壁浅动脉,将骨髓炎坏死皮质骨部分脱钙骨基质灭菌后,无菌条件下包埋于双侧腹壁浅动脉肌瓣中,对照组将未脱钙坏死皮质骨包埋于相同肌瓣中。腹部包埋组术后1W、2W、4W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处死3只动物,取材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血管化情况。骨缺损修复组22只大鼠于腹壁浅动脉肌瓣包埋后2W,将部分血管化的坏死皮质骨脱钙骨基质连同腹壁浅动脉带蒂肌瓣转移填充于胫骨骨髓炎骨缺损处,术后4W、8W、12W行经放射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骨髓炎及缺损修复情况。 三结果 (一)第一部分 实验组大鼠术后体重下降,体温和WBC升高,放射学检查见髓腔内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阴影,部分出现病理性骨折。病理组织学见髓腔内大量炎细胞浸润,骨小梁部分溶解、吸收、稀疏、坏死,骨细胞坏死,骨陷窝空虚。对照侧仅表现为轻微的炎症反应,无明显骨髓炎征象。 (二)第二部分 骨髓炎坏死皮质骨经脱钙脱脂后形成部分脱钙骨基质,平均钙含量为92.17±0.54 mg/g,脱钙率为38.1%。扫描电镜显示:坏死皮质骨脱钙骨基质表面凹凸不平,包含两种微孔结构,直径在7~15μm和0.1~0.4μm之间,微孔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形成筛孔样结构,与正常新鲜皮质骨DBM比较,无明显差异。生物力学测定:形变与负荷呈函数关系,随着负荷增加,形变逐渐增加,形变一负荷表现为一条平缓的上升曲线,与新鲜皮质骨形变-负荷曲线比较接近。 (三)第三部分 腹部包埋实验组1W时,部分脱钙骨基质内大量骨细胞坏死,骨陷窝空虚,周围肌肉组织中炎细胞浸润。2W时,哈弗氏管内偶见血管长入,主要集中在表层组织内,骨陷窝内仍空虚,无细胞或血管。4W时少许血管长入,仍以集中在表层为主,血管直径不等,分布不均,骨陷窝内可见成骨细胞,分布密度不均,无特征性骨结构。对照组2W,4W坏死皮质骨组织内均未见血管长入。骨缺损修复组术后4W,脱钙骨基质内出现了软骨化生,周围被纤维细胞包绕,靠近骨髓腔一侧可见炎细胞浸润。术后8W:部分脱钙骨基质大量软骨化,外层包被纤维组织和肌肉。术后12W:部分脱钙骨基质出现不同程度的软骨化和骨化,靠近干骺端一侧骨化明显,出现部分类似骨小梁的结构。放射学显示胫骨缺损修复区4W时,胫骨缺损清晰可见,移植组织密度低,无钙化征象。8W时,胫骨缺损仍清晰可见,移植组织密度低,无明显钙化征象,周围组织硬化,骨膜增生。12W时,胫骨缺损稍模糊,移植组织密度稍增高,与周围骨质有部分连接。 四结论 (一)第一部分 大鼠胫骨造成皮质骨缺损并接种金葡菌和异物,骨块回植并骨外露,可以成功建立伴软组织缺损的创伤后骨髓炎皮质骨坏死动物模型。细菌、异物、创伤是建立此模型的必要条件,软组织外翻缝合骨外露更接近临床伴有软组织缺损的创伤后骨髓炎的实际情况。 (二)第二部分 创伤后骨髓炎坏死皮质骨经脱钙脱脂处理后可得到部分脱钙骨基质,既有三维的网状孔隙结构,又保持了一定的生物力学强度,既脱去部分钙质,暴露出骨基质中的细胞因子,又因源于自体组织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具备了DBM的基本特性,并有独特的优点,具备再血管化可能和修复骨缺损的潜能。 (三)第三部分 自体骨髓炎坏死皮质骨部分脱钙骨基质包埋于自体腹壁浅动脉肌瓣中可以再血管化。部分血管化的坏死皮质骨脱钙骨基质连同腹壁浅动脉带蒂肌瓣转移填充于胫骨骨髓炎骨缺损,可以改善局部血运并修复骨髓炎骨缺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峰;程为;曾剑玉;;神经生长因子与明胶海绵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蔡友治;黄乐怡;严世贵;;纳米材料结合低频超声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评价[A];2011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张力;王伟;崔福斋;;新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康复医学工程与康复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易洪城;张雪鹏;;自体骨髓移植、海螵蛸与玻璃酸钠联合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李欣;黄国英;崔艾萍;;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手术配合[A];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6 潘巨利;谢利娜;陈仁吉;黄欣;郭文锦;田欢;;骨膜原位成骨附加生物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范启申;;肢体严重创伤致残矫治的现状与研究进展[A];第十九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0年
8 叶金海;徐袁瑾;颜世果;赵君;涂旗胜;张瑾;段学静;Sommer CA;Mostoslavsky G;Kaplan DL;陈锦坤;;SATB2基因转导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修复小鼠极量颅骨骨缺损[A];2011中国(威海)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治疗前沿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张杰;岳林;张万林;;锥形束CT在前牙根尖周影病损像判别中的应用[A];全国第三次牙体牙髓病学临床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崔旭;张伯勋;赵德伟;;三种不同方法制备的硫酸钙片植入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A];2009年全国骨与关节损伤新技术研讨会暨第六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与再造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波;联合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颅骨标准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蔡磊;带血管蒂的组织工程骨构建及修复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董金磊;BMP-2基因转染的MSCs复合nHAC/PLA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解芳;构建同种异体组织工程骨及修复犬颅骨临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5 赵增辉;新型可降解生物活性复合材料聚氨基酸/硫酸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6 刘彦群;探讨益肾健骨合剂在自体骨修复骨缺损中的干预效应及IGF-1基因表达[D];延边大学;2011年
7 韩雪松;自体种子干细胞体内成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8 马雷;bFGF基因修饰的MSCs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9 盘荣贵;同种异基因成骨细胞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兔桡骨骨缺损免疫反应的初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司海朋;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VEGF转染BMSCs构建骨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育接;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骨缺损愈合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张敏;神经生长因子与骨粉混合物对骨缺损愈合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3 韩倩;犬下颌骨骨缺损自我修复能力的电镜观察[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4 曹晓娜;组织工程仿生复合骨材料修复兔大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5 孙亮;新方法制备富血小板凝胶对兔颅骨骨缺损的成骨效果[D];泸州医学院;2012年
6 沈健坚;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个性化骨缺损修复体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蒋建召;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促进骨缺损愈合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贺于奇;富血小板血浆复合材料修复纯钛金属体周骨缺损的动物实验[D];遵义医学院;2010年
9 徐文洲;载乳铁蛋白壳聚糖微球促进nHA/Co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陈利武;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