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在复杂性先心病中的临床研究

李士建  
【摘要】:属性不符 背景和目的: 先天性心脏病是在胎儿出生前所形成的器质性心脏病变,据估算,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活产新生儿的7‰~8‰,每年先天性心脏病手术4万余例,其中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约占20%。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指法乐氏四联症、右室双出口、大动脉转位、单心室等心血管畸形复杂的疾病,仍为外科治疗难题。近10年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手术时期小龄化;遗留成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手术方法创新和改进以及晚期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等。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由于心脏大血管的畸形病变多发并且严重,解剖结构关系复杂多变,术前检查了解病变的解剖信息、严重程度及功能情况,了解心脏及大血管的发育情况,对于对病例选择、手术方案制订、术后评估等有重要的价值,也是影像诊断不断研究的主题。先天性复杂型心脏病利用其他非创伤性影像学技术检查往往不易达成完整性诊断,以往需要进行创伤性心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影像学检查主要有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超声心脏图(UCG),和X线心血管造影(ACG)检查等。 磁共振检查在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各种畸形显示的敏感性也越来越高,但综合运用磁共振多技术,系统评估复杂先心病的报道较少。本研究综合运用磁共振多种技术,主要从临床最需要的形态及功能入手,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研究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并选取最典型、多见的法乐氏四联症,与超声心动图、X线心血管检查进行对比研究,探求复杂先心病最优化的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收集我院41例复杂先心病患者术前心脏磁共振成像、超声心动图及X线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结果对照,从心脏部分,周围大血管情况及肺动脉显示情况,对照分析各种检查方法的优势及不足。 磁共振检查采用多种磁共振技术,首先行身体方位标准平面定位像。平扫包括主动脉弓到膈面水平的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研究及评估心脏、主动脉弓、肺静脉、上下腔静脉及纵隔的状况。电影磁共振扫描心脏主要轴面包括左室短轴,长轴水平及垂直平面,进行心脏的测量或功能分析。最后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了解血流途径,显示各期血管,用来评估心脏缺陷及与有关的大血管异常,范围包括心脏及胸部大血管。 超声检查先行多部位、多切面观察心脏形态、内部结构及其连接关系,然后进行多谱勒检查观察血流情况。X线心血管造影检查进行选择性右室血管造影,多角度显示心腔及大血管的形态及空间排列关系。 结果: 本组法乐氏四联症病例中手术证实心内畸形及病变共192处,心脏磁共振检查确诊171处,诊断符合率为89.1%;超声心脏图检查确诊181处,诊断符合率为94.8%;X线心心血管造影检查确诊129处,诊断符合率为84.9%。本组法乐氏四联症病例中手术证实心周大血管畸形及病变共18处,心脏磁共振除一例较小的动脉导管未闭未能显示外,其余改变均能清楚显示,检出率达94.4%。超声心脏图显示出5处,检出率27.8%;X线心血管造影只是重点显示,仅显示12处,检出率为66.7%。心脏磁共振检查对于本组法乐氏四联症所有病例肺动脉树均能完全或大部分清楚显示,检出率达100%;超声心脏图检查显示11例,检出率为47.8%;X线心血管造影检查检出17例,检出率为73.9%。磁共振成像、超声心脏图及X线心血管造影均能有效显示法乐氏四联症心脏的改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按高到低是超声心脏图,磁共振成像,X线心血管造影。但对于心外大血管的显示,磁共振检查、超声心脏图及X线心血管造影有明显的差异。本组病例中,磁共振成像对心外大血管的显示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特别是对于肺动脉,对于手术证实的病变全部检出。超声心脏图对于心外大血管的显示大大受限,仅能显示纵隔内的大血管,检出率低,对于肺动脉分支及远端的显示不理想。X线心血管造影对于心脏及大血管的显示均有较好的检出率,传统上作为影像学检查的金标准,但在本组病例中,检出率均低于磁共振成像。 结论: 心脏磁共振检查、超声心脏图以及X线心血管造影作为心脏大血管病变的诊断、评估的重要手段,各有所长。复杂先心病主要畸形的显示磁共振检查、超声心脏图以及X线心血管造影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对于心脏本身的畸形,尤其是瓣膜及血流异常,超声心脏图是最佳影像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瓣膜形态及运动,房室间隔的缺损,脉冲多普勒技术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对于心脏房室壁的显示,磁共振成像有更高的精确性和重复性,亦能进行血流动力学的精确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轻松学习磁共振成像100问》已出版[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4期
2 胡跃春;曾秋华;刘晓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11年03期
3 李光宇;彭汉华;;22例子宫肌瘤的低场MRI表现及诊断分析[J];北方药学;2011年05期
4 夏晓萍;戚乐;叶文琦;蒋妙;刘妙娥;钟秋媛;丁建平;;椎间盘的磁共振研究进展[J];健康研究;2011年03期
5 张瑾;欧阳汉;陈雁;戴景蕊;周纯武;;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5期
6 杨贵将;刘智明;刘晓华;;巨大卵巢甲状腺肿并囊性变1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8期
7 白光辉;江心;邹爱国;严志汉;张弦;虞志康;;磁共振对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年07期
8 靳二虎;;《人体磁共振成像解剖变异》已出版[J];磁共振成像;2011年04期
9 刘焦枝;;脑囊虫病的MRI表现及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5期
10 任翠;薛华丹;;磁共振成像在宫颈癌的临床应用[J];协和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11 陈翰高;;磁共振成像的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J];广西医学;1995年04期
12 赵飞;;白血病颅神经侵润MR表现[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4期
13 罗振东;陈卫国;郑彤;贾铭;黄婵桃;廖昕;;MRI诊断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年08期
14 曹尚超;;脑挫裂伤异常团块状强化1例[J];河北医药;2011年14期
15 张文昌;阙松林;邱丹红;陈学飞;苏鸿林;袁志雄;;急性脊髓炎的磁共振成像表现25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1年08期
16 文阳;丁忠祥;王华;袁建华;陈方宏;;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附8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5期
17 桑银保;;磁共振成像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15期
18 ;《人体磁共振成像解剖变异》已出版[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年05期
19 戴士林;;髌骨骨巨细胞瘤1例[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年03期
20 刘立源;李鹤平;张冰;杨建勇;刘锦召;马震;;MRI与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明国;;医学图像配准的研究进展[A];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蒋学祥;王霄英;;磁共振功能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A];第二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袁振国;杨贞振;史浩;;主动脉夹层的磁共振诊断价值[A];庆祝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学术论文专刊[C];2005年
4 郑富增;;磁共振成像图像的质量控制探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飞;;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表现特点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范六一;;山东省医用磁共振成像性能指标调查分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肖艳;张晓莺;何瑛;韩玺河;郭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OCSP分型与磁共振成像分型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董莉;张兆琪;曾文;王永梅;晏子旭;郭淼;;应用磁共振成像研究On-X瓣的血流动力学性能[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郭献日;;胸部磁共振成像在放疗中的价值[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曹建书;李振平;刘树伟;于台飞;丁娟;;成人大脑沟、回在矢状断面上的定位[A];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希杰;兔VX2肝癌模型动态量化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与病理的对照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2 冯锡钢;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3 顾倩;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和体外磁共振信号测试[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赖灿;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D];浙江大学;2006年
5 方可;锰离子增强磁共振成像(MEMRI)技术及其在研究大鼠嗅觉和脑缺血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5年
6 袁飞;皮层下血管性痴呆的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与脑磁共振扩散张量和定量磁化传递成像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7 吴祥;信息整合的脑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曾庆师;MR波谱及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D];山东大学;2007年
9 程细高;SPIO标记BMSCs治疗股骨头坏死及其活体MR示踪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10 杨长伟;人工腰椎间盘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泳松;食管癌的MRI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陈娟;眼眶病常见MRI征象及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3 李蒙;脊椎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4 范智斌;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RI及临床对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5 王慧燕;卵巢囊性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6 李玲;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硬化的应用价值[D];吉林大学;2008年
7 方挺松;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增强磁共振在骨髓成像中的应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8 孟延锋;弥散系数定量分析在脑肿瘤磁共振诊断中的价值[D];浙江大学;2005年
9 张建新;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关节的MRI诊断价值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10 杨欣;164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冬;玻璃纤维用于医学磁共振成像[N];中国建材报;2010年
2 刘言成;磁共振成像联合动态检查临床效果显著[N];科技日报;2009年
3 纪准培;磁共振成像是怎么回事[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4 ;磁共振成像(二)[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5 驻京记者 贾岩;GE将与梅奥诊所共造脑专用磁共振成像平台[N];医药经济报;2011年
6 潘治;磁共振成像可早期诊断AD[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朱广菁;磁共振成像四获诺奖堪称创新典范(下)[N];大众科技报;2006年
8 何洋;什么是磁共振成像[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9 连晓晖 袁志国;磁共振成像有望用于检测人类脑部疾病[N];医药经济报;2004年
10 任晓辉;骨髓磁共振成像可评估白血病[N];健康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