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颅内动脉瘤发生与治疗后复发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卢海涛  
【摘要】: 目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非常高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因此对动脉瘤的病因学及治疗机制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尽管目前仍不明确动脉瘤的发生和生长的机理,血流动力学因素被普遍认为在动脉瘤病理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并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颅内动脉瘤发生及介入治疗后复发中的作用,判断引起动脉瘤发生与介入治疗后复发的特定血流动力学因素,为动脉瘤的临床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首先,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方法软件建立研究动脉瘤的数值模型,分别研究在动脉瘤发生之前该节段载瘤动脉以及动脉瘤发生后相应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获取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对比描述不同区域血流动力学参数特点,分析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颅内动脉瘤发生、生长的作用。具体如下:获取颅内29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脑血管三维旋转造影资料,初步剪切、加工后,经3DMAX软件转换、定标,再通过GEOMAGIC软件进一步切割、截取和光滑处理,将去除动脉瘤的载瘤血管作为动脉瘤发生前的原始状态,所得结果在ANSYS ICEM中建立有限元网格,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用ANSYS CFX配置边界条件后并进行计算,得出载瘤血管的壁面切应力、壁面压力、流线、血流速度等多种血流动力学研究参数。 其次,筛选出经过致密栓塞后造影复查证实复发的10例动脉瘤,与致密栓塞后未复发的10例形态学近似的动脉瘤进行配对。对于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后的动脉瘤进行数值模型建立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获得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组病例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并统计学分析。 结果: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和计算颅内动脉瘤的多种血液动力学参数,包括:壁面切应力、壁面压力、流线及流场基本特征、速度血流、动脉瘤内血流方式、射入流宽度、冲击域位置及大小。从而可以更直观清晰的认识颅内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特点。 为了找出影响动脉瘤发生的血流动力学因素,在上述各项参数中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在动脉发生之前的载瘤动脉不同节段壁面剪应力比较:近端血管平均WSS为7.38±3.82Pa,远端血管平均为7.19±3.14Pa,原动脉瘤区平均为10.05±5.39Pa。原动脉瘤区平均WSS要明显高于远端血管和近端血管,两两比较的统计分析有统计学差异。载瘤动脉不同节段之间比较壁面压力,结果近端血管平均压力为1301.27±1512.86Pa,远端血管平均为1087.33±1230.37Pa,原动脉瘤区平均为1343.19±1487.61Pa,尽管原动脉瘤区平均压力要高于远、近端血管,但仅原动脉瘤区与远侧血管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别。载瘤动脉不同节段之间比较血流速度,近端血管平均流速为0.61±0.38m/s,远端血管平均流速为0.56±0.32m/s,原动脉瘤区平均流速为0.57±0.32m/s。两两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动脉瘤发生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仅壁面剪应力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发生前壁面剪应力要高于发生后的壁面剪应力。 介入治疗后随访时复发动脉瘤和未复发动脉瘤配对后,比较瘤颈远、近端和瘤颈中心区域的WSS,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未复发动脉瘤的不同部位之间壁面剪应力比较,同样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复发组中不同部位壁面剪应力比较:瘤颈近侧剪应力平均为6.01±6.27Pa,瘤颈远侧剪应力平均为7.34±6.31Pa,瘤颈中心剪应力平均为5.36±6.46Pa。三者中瘤颈远侧平均剪应力为最高。统计分析:瘤颈口的远、近端两两比较及瘤颈中心与瘤颈远侧两两比较WSS有统计差别,而瘤颈中心与近侧比较WSS无统计学差别。在复发组中不同部位壁面压力比较:瘤颈近侧压力平均为854.09±1120.98Pa,瘤颈远侧压力平均为851.88±1137.39Pa,瘤颈中心压力平均为862.03±1056.14Pa,但各部位壁面压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组中不同部位血流速度比较,各部位速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配对样本的复发与未复发两组射入流宽度无统计学差异。而冲击域大小存在统计学差异,复发组的冲击域要小于未复发组。 结论: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可很好的反映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点,获取血流动力学各种参数。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与产生前的该血管节段(载瘤动脉)血液动力学特征有关。载瘤血管不同节段的壁面剪应力分布存在差异,高的壁面剪应力可能诱发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当载瘤动脉存在明显壁面剪应力分布不均匀和具有较小冲击域时,动脉瘤容易复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于红玉;李海云;张莹;杨新健;;基于影像数据的三维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数值:手术前后壁面切模拟对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39期
2 邓青山;李定君;;颅内动脉瘤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年20期
3 高勇安;;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2期
4 刘展;游潮;;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05期
5 张莹;杨新健;李海云;丁光宏;张晓龙;姚伟;王盛章;李立;;椎基动脉开窗畸形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年02期
6 李健;黄正松;赵德才;徐延斌;;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12例[J];沈阳部队医药;1999年04期
7 罗仁国,范杰,冯凌,唐文国,漆建,唐小平,余定庸;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探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8 张炘;段传志;李铁林;龙霄翱;罗斌;权涛;;切应力在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年04期
9 谭启富;蔡学见;;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2例[J];医学研究生学报;1989年04期
10 吕振普;徐永革;;颅内动脉瘤破裂前的少量渗血和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993年01期
11 张莹;杨新健;王盛章;于红玉;李海云;陈家亮;;带子瘤颅内动脉瘤的壁面切应力分析[J];山东医药;2009年02期
12 王宪荣;林秋泉;张保民;张存生;;外伤性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瘘[J];中华创伤杂志;1990年04期
13 丁立祥;;动脉瘤破裂与吸烟有关[J];国外医学情报;2001年07期
14 王芙昱;许百男;;基于影像数据的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三维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年03期
15 谢家斌;郑佳坤;林小聪;蔡玮;汪朝阳;;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6 王凤学;谭宏宇;张铁铮;刘晓江;张毅男;王朝仁;;231例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的麻醉处理[J];沈阳部队医药;1999年03期
17 周国平;;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年05期
18 苗新英;;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9年06期
19 吴承龙;张桂运;陈左权;顾斌贤;吴春红;俞丽敏;;Orbit三维弹簧圈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07年05期
20 李淼;张莹;王捷;丁光宏;姚伟;王盛章;李海云;史万超;赵丛海;吴中学;杨新健;;不同大小、形态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差异[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盛章;陈家亮;丁光宏;杨新健;张晓龙;;颅内动脉瘤病人局部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数值模拟[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2 孙晓川;夏小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朱刚;陈志;缪洪平;;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及其并发症处理[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淼;王捷;高宇飞;赵丛海;;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计算机模拟[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张小军;许百男;李晓阳;;颅内动脉瘤破裂及其预防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及其进展[A];第六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陈军;黄清海;刘建民;陈家亮;王盛章;洪波;许奕;赵文元;;未破裂与破裂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高不郎;李明华;方醇;李永东;王珏;杜倬婴;李敏;;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防治[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8 刘荣耀;;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巧(附426例报告)[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宏;傅伟明;陈鹏;石键;;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探讨[A];200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杨全祥;赵万巨;孔令胜;;表现为急性颅血肿的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抢救[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海涛;颅内动脉瘤发生与治疗后复发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2 鲁刚;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3 程吉勇;单纯密网孔支架治疗兔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佟丹;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在国人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陈家亮;颅内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6 陈文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7 王芙昱;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个体化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模型与实验[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8 朱科明;全身麻醉下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后氧供需的变化[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9 刘万钱;人胚胎绒毛滋养层细胞在子宫脉管系统逆血流迁移的血流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刘磊;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兴华;介入栓塞治疗80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与经验[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崔景余;颅内动脉瘤51例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双全;雌激素缺乏对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4 吕丙波;颅内动脉瘤术前手术时机选择及术中电生理监测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5 温玉东;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短中期复发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凌峻;Th17免疫应答参与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柯锐钿;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临床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8 何宗泽;NF-κB和MMP-9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0年
9 吕鹏;COL3A1 exon-30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易感性的META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张琦玮;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D];佳木斯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杨鹏飞;颅内动脉瘤治疗思路要变?[N];健康报;2009年
2 朱凤霞;山铝医院成功治疗颅内动脉瘤[N];淄博日报;2011年
3 刘建民 张永巍 (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 刘建民);颅内动脉瘤[N];文汇报;2009年
4 白毅;用AR值比用瘤体大小衡量破裂风险更有意义[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余剑波;腹腔内压分级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N];医药经济报;2011年
6 记者匡远深;动脉瘤破裂风险可提前预知[N];健康报;2009年
7 ;盐酸埃他卡林对麻醉正常血压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匡远深;研究指出动脉瘤破裂风险可提前预知[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李华;我市首次采用介入疗法治疗脑动脉瘤[N];自贡日报;2010年
10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杨凯艳;颅内动脉瘤引发脑出血的“定时炸弹”[N];大众卫生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