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肽S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及其对睡眠/觉醒和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
【摘要】:
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理过程。睡眠不仅可以维持个体生存及正常的生理功能,还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易化学习、形成记忆的功能。睡眠和觉醒是一个包括复杂的神经环路和多种神经化学成分的行为反应。神经递质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神经肽S (neuropeptide S, NPS)是在2004年最新研究发现的一种与睡眠和觉醒相关的神经肽,其相应的G蛋白偶联受体即为神经肽S受体(neuropeptide S receptor, NPSR)。最早的研究发现,神经肽S广泛分布在脊椎动物(人、小鼠、大鼠、鸡、猩猩、牛)中,在成年大鼠的脑组织、甲状腺、唾液腺和乳腺中都较高表达。神经肽S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理作用,能够调节睡眠觉醒、减少惊恐发作、影响摄食行为、调节炎性反应及变态反应等。而其中尤以它与睡眠/觉醒方面的作用最为突出和明确。由于神经肽S发现时间较晚,目前对于神经肽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及功能研究很少,仅有少数研究报道。
为进一步深入对神经肽S功能的认识,本研究首先系统研究了神经肽S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为深入研究其功能打下基础。在此实验中,我们对大鼠脑组织和脊髓做连续切片,首次全面研究神经肽S在大鼠整个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其次,鉴于神经肽S已被发现的最主要的作用——调节睡眠/觉醒的作用,首次研究了不同时程REM期睡眠剥夺后大鼠下丘脑内神经肽S的表达变化,以期进一步研究神经肽S与睡眠觉醒的关系。最后,首次研究了中枢给予神经肽S是否可以改善REM睡眠剥夺导致的大鼠认知功能损害,并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本研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研究神经肽S蛋白和mRNA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实验结果显示,神经肽S广泛分布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且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和原位杂交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嗅球、初级嗅皮质区域,神经肽S均呈阳性染色,阳性染色主要集中在细胞胞体,证实神经肽S可能参与中枢嗅觉系统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肽S强阳性染色集中在大脑运动皮质区、躯体感觉皮质区、梨状皮质和嗅皮质,尤其是在运动皮质区、躯体感觉皮质区第Ⅴ层存在致密染色,提示神经肽S可能参与神经局部环路的构建。在海马中,在CA1-CA3区锥体细胞的胞体和轴突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肽S阳性染色,提示神经肽可能参与海马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传递,也可能与认知功能有关。在丘脑的很多神经核团中,尤其是前腹侧核、前内侧核、前背侧核和腹外侧核中发现神经肽S广泛表达;在下丘脑的室旁核和背内侧核也有神经肽S阳性神经元表达。神经肽S在这些部位的分布提示它可能参与机体多种生理活动,包括调节体温、水盐代谢、活动能力、饮食、睡眠/觉醒和激素分泌等。在脑干中,神经肽S受体强阳性染色分布在蓝斑、外侧臂旁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在小脑皮质中,浦肯野细胞中神经肽S阳性染色最强,几乎所有的浦肯野细胞均为阳性染色。致密染色集中在细胞胞体和轴突上。在脊髓颈部、胸部、腰部、骶部灰质区均有神经肽S阳性细胞分布,在背角染色较强。
其次,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RT-PCR等技术观察不同时程REM睡眠剥夺对大鼠下丘脑神经肽S蛋白及mRNA表达量的影响。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C)、环境对照组(TC)、REM睡眠剥夺组(SD),每组又分为1天、3天、5天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睡眠剥夺法(MMPM)建立大鼠的REM睡眠剥夺模型,完成相应时间的REM睡眠剥夺后,测定大鼠下丘脑神经肽S表达量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REM期睡眠剥夺后,下丘脑的背内侧核和室旁核的NPS蛋白和mRNA表达发生改变。在这两个核团,CC组和TC组的NPS表达较少,散在分布于核团中。而REM期睡眠剥夺1天后,大鼠背内侧核和室旁核NPS蛋白和mRNA阳性细胞数仍较少。到REM期睡眠剥夺的第3天,可以观察到大鼠背内侧核和室旁核NPS蛋白和mRNA阳性细胞数量均增多,在REM期睡眠剥夺的第5天,仍呈现这样的趋势。RT-PCR结果显示,CC组和TC组下丘脑内NPSmRNA的表达量很少,在REM期睡眠剥夺1天后,大鼠下丘脑的NPSmRNA的表达也较少。而在REM期睡眠剥夺3天和5天组,大鼠下丘脑中NPSmRNA的表达量较CC组,TC组和SD1天组明显升高。
最后,我们研究了中枢给予神经肽S对REM睡眠剥夺导致的大鼠认知功能损害是否有改善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C)、环境对照组(TC)、REM睡眠剥夺组(SD),其中每组又分为神经肽S侧脑室给药组(NPS)和人工脑脊液对照组(aCSF)。总共分为六组:CC-aCSF组,TC-aCSF组,SD-aCSF组,CC-NPS组,TC-NPS组和SD-NPS组。睡眠剥夺时间为72小时。各组大鼠侧脑室置管,恢复后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睡眠剥夺法(MMPM)建立大鼠的REM睡眠剥夺模型,同时侧脑室给予神经肽S或人工脑脊液。选用Morris水迷宫的定位航行实验对所有大鼠进行空间认知学习能力的测定,72小时的REM睡眠剥夺结束后,利用Morris水迷宫的空间探索实验测定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迷宫测试完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等方法测定大鼠海马磷酸化的CREB(p-CREB)表达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72小时REM期睡眠剥夺后,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与正常对照和环境对照组的大鼠相比明显减退;正常对照组与环境对照组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CC—NPS组大鼠和TC—NPS组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比CC—aCSF组和TC—aCSF组有所提高,而空间学习能力无差别;SD—NPS组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较SD—aCSF组明显增强,空间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72小时REM期睡眠剥夺后,大鼠海马的p-CREB表达下降,SD—NPS组大鼠海马的p-CREB表达量较SD-aCSF组增高。
本课题联合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首次系统研究了神经肽S蛋白和mRNA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发现该神经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中,在皮质、杏仁核、海马、丘脑、下丘脑、脑干、脊髓、嗅球都有分散表达。提示神经肽S可能参与多种神经生理活动。首次研究了REM期睡眠剥夺后,大鼠下丘脑内NPS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发现在持续REM期睡眠剥夺状态下,下丘脑内的NPS表达增加,证实了NPS与觉醒的相互关系,在受到外因刺激无法正常睡眠时,机体会自身调节,分泌足量的NPS来维持觉醒。我们还发现,REM睡眠剥夺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有损害作用,神经肽S可以缓解REM期睡眠剥夺造成的认知功能损伤,REM期睡眠剥夺后,海马的p-CREB表达下调,NPS可以部分逆转睡眠剥夺引起的p-CREB表达下调。提示神经肽S可能通过调节p-CREB的表达来改善REM睡眠剥夺造成的认知功能损伤。
|
|
|
|
1 |
史久成,李多玉;牙髓组织的神经、神经肽及其作用[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1年02期 |
2 |
赵长青;神经肽在常年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4年02期 |
3 |
刘灿虎,刘景田,薛维臣,谷鸿喜,郭晓奎,迟明超,曲章义;神经肽治疗智力低下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
4 |
张正;炎性肠病肠道胃肠神经肽的定量研究[J];四川医学;1997年06期 |
5 |
;健康新知[J];新天地;2008年06期 |
6 |
王玉华;神经肽类研究进展及其对胃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1年03期 |
7 |
余海;匡培根;曾强;陈恒年;李冲月;王振金;;偏头痛 CSF 和血浆中内皮素含量的放射免疫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1993年02期 |
8 |
高唱,王景周,王琳,周红杰,高东,姚国恩,张莉莉;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脊液神经肽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9 |
何焱玲,丁桂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人单核细胞趋化功能的调节[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2年03期 |
10 |
张慧;沈俊;戴永红;汪家春;马晓艳;陈林;孙鹏;;随舰远航对直升机飞行人员血浆神经肽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
11 |
陈应富;杨柳;许峰;匡凤梧;;体外循环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浆神经肽的影响和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12 |
刘灿虎,曲绍传,任志民,任立红,谷鸿喜,郭晓奎,迟明超;神经肽治疗脑性瘫痪效果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
13 |
杨军,吴有胜,黄友芝,李汉先;急性脑缺血家兔神经肽水平观察[J];江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995年03期 |
14 |
冯小剑;神经肽与皮肤病[J];华北国防医药;1999年06期 |
15 |
刘润梅,张志寿,佟万仁;神经肽Y与冠心病的关系[J];心脏杂志;2000年04期 |
16 |
张志坚!350005,慕容慎行!350005,许国英!350005,方玲!350005,吴秀丽!350005;偏头痛患者血中神经肽含量的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年02期 |
17 |
何焱玲,丁桂凤,朱铁君;神经肽CGRP对银屑病单核细胞趋化功能的调节[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年07期 |
18 |
李冬梅;神经肽在鼻粘膜超敏反应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2年02期 |
19 |
康冬;;用药物转移脂肪 大肚腩或许可用于丰胸[J];健康博览;2007年08期 |
20 |
刘向辉;斯方杰;周树夏;饶志仁;;鼠颞下颌关节创伤后感觉神经肽阳性纤维的变化[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