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差异蛋白验证与功能研究

李阳  
【摘要】: 目的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疾患,发病率可高达20%-34%。OPLL的致瘫几率显著高于其他颈椎退变性疾病,其原因包括缺乏有效的早期筛选和诊断方法、自然史不明无法确定手术时机、术后骨化物持续生长等。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COL6A1限制性片段多态性与OPLL相关、应力因素是骨化灶进展的重要局部因素等,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在前期蛋白组学的研究基础上,对OGN(osteoglycin)以及Ⅵα1胶原蛋白两种差异蛋白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进行验证其差异的真实性。并且从无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得到两种差异蛋白mRNA,再利用逆转录技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技术验证编码两种蛋白的mRNA存在差异,试图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早期诊断及进展寻找血液标志物。采用SiRNA技术对体外培养的后纵韧带骨化韧带细胞进行干扰,继续培养的同时设定未干扰的对照组细胞进行对比,以此来确认OGN在后纵韧带骨化中的作用,沉默OGN基因是否能做到阻断骨化过程。以期寻找OPLL发生、发展过程中特异的蛋白标记物,为临床OPLL筛查和诊断、预后判断、寻找治疗药物靶点、了解OPLL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方法以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中获得的OPLL后纵韧带组织和外伤患者正常后纵韧带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在前期蛋白组学研究得出的正常颈椎后纵韧带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纵韧带组织间的差异蛋白的基础上,文献回顾总结各差异蛋白的基本信息、分子功能、细胞分布及其参与的生命过程,推测其在OPLL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对有深入研究价值的差异表达蛋白质OGN以及Ⅵα1胶原蛋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从mRNA水平进一步验证DIGE及质谱结果准确性。同时利用Western-blot技术在蛋白水平验证其差异。抽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以及无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外周血,利用逆转录技术,以及RT-PCR技术验证编码两种蛋白的mRNA之间的差异。采用SiRNA技术对体外培养的后纵韧带骨化韧带细胞进行干扰,继续培养的同时设定未干扰的对照组细胞进行对比,以此来确认OGN在后纵韧带骨化中的作用。 结果在基因水平验证了正常颈椎后纵韧带组织与后纵韧带骨化症韧带组织中存在差异,编码OGN蛋白的mRNA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COPLL)韧带组织中是正常颈椎后纵韧带组织中的3.37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编码Ⅵα1胶原蛋白的COL6A1基因在正常颈椎后纵韧带组织中是COPLL韧带组织中的5.31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蛋白水平正常颈椎后纵韧带组织与后纵韧带骨化症韧带组织中存在差异,OGN蛋白在COPLL韧带组织中是正常颈椎后纵韧带组织中的5.00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Ⅵα1胶原蛋白正常颈椎后纵韧带组织中是COPLL韧带组织中的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外周血中,编码OGN蛋白的mRNA在COPLL患者中高于无后纵韧带骨化患者,COL6A1基因在COPLL患者中低于无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培养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细胞,通过阻断OGN mRNA可以阻断其钙化过程。 结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后纵韧带组织中,无论是基因水平还是蛋白水平OGN都明显高于正常颈椎后纵韧带组织,而Ⅵα1胶原蛋白都明显低于正常颈椎后纵韧带组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外周血中,编码OGN蛋白的mRNA和COL6A1基因无法作为后纵韧带骨化症早期诊断的血液标志物。OGN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阻断OGN mRNA可以阻断其钙化过程从而阻断钙化过程,可以作为生物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目标基因进一步研究开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勃宁;戴凯峰;陈天福;;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CT诊断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年05期
2 董军;袁文;王新伟;徐盛明;汤俊君;张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J];脊柱外科杂志;2007年02期
3 张伟;陈德玉;陈宇;杨海松;田海军;缪锦浩;马跃;;应力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颈椎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年06期
4 顾宇彤,贾连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年01期
5 黄平;陈德玉;卢旭华;杨海松;陈宇;田海军;;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时机的初步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19期
6 赖志军,贾宁阳,倪斌;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年04期
7 刘键;李正伟;白云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19期
8 刘洪奎,吴海山,贾连顺,唐国民;扩大的半椎板切除术治疗颈髓压迫症[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1年03期
9 李连生;林伟龙;马元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后路脊髓前外侧解压术[J];上海医学;1993年04期
10 马华松;周建伟;邹德威;王蒙;谭荣;王晓平;;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钙化的前路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年15期
11 斯永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96年03期
12 赵必增;后纵韧带骨化致颈椎管狭窄患者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脊髓不全伤的外科处理[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0年04期
13 谭炳毅;贾连顺;王海燕;蔡国栋;董军;;应力刺激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因子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年13期
14 向选平;金涛;王华;吴红艳;;手术刺激对腰椎后纵韧带内BMP-2及BMP-7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15 陈宇;贾连顺;;脊柱后纵韧带骨化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年19期
16 王润礼;;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术后呼吸抑制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1年17期
17 匡勇;俞仲翔;刘印文;常跃文;李志强;;指骨钛板在颈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J];脊柱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18 原泉;;突破后纵韧带的游离脱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J];山东医药;2007年15期
19 叶添文;贾连顺;陈德玉;王新伟;叶晓健;倪斌;袁文;;脊髓型颈椎病的后纵韧带病理分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年19期
20 邹宇炜;张秀琴;杨新明;任红宇;苏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非手术治疗脊髓功能状态评估(63例回归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添文;贾连顺;陈德玉;王新伟;叶晓健;倪斌;袁文;;脊髓型颈椎病的后纵韧带病理分型及其临床意义[A];2009“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暨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选集[C];2009年
2 贾连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并不都需要手术[A];2009“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暨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选集[C];2009年
3 张宏其;陈凌强;陈静;龙文荣;邓展生;胡建中;王锡阳;;后路减压、矫形融合治疗伴同节段OPLL的上胸椎OLF[A];第16届全国脊柱&四肢矫形外科(骨科)康复学术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4 陈德玉;王新伟;陈宇;杨立利;郭永飞;何志敏;刘军海;;后纵韧带钩辅助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物切除减压方法与疗效[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刘建庭;;CT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检查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冯世庆;;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病理研究进展[A];全国胸椎管狭窄症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宏其;陈凌强;陈静;龙文荣;邓展生;胡建中;王锡阳;;后路减压、矫形融合治疗伴同节段OPLL的上胸椎OLF[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严力生;罗旭耀;钱海平;钮心刚;斯清庆;;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的方法改进及其临床意义[A];2009年全国骨与关节损伤新技术研讨会暨第六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与再造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9 陈宇;陈德玉;袁文;王新伟;陈华江;郭永飞;何志敏;杨海松;田海军;;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德玉;何志敏;陈华江;王新伟;陈宇;郭永飞;杨海松;田海军;;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与疗效[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阳;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差异蛋白验证与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2 任远;BMP4基因突变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中促异位成骨机制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2年
3 杨海松;Connexin43在机械应力诱导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谭炳毅;后路手术对于大鼠后纵韧带内骨化因子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5 何志敏;核苷酸焦磷酸酶基因多态性与脊柱后纵韧带骨化程度及骨化进展相关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6 刘法敬;胸椎黄韧带骨化症髓内高信号的临床研究与手术治疗策略[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7 胡孔和;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8 姜宇;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血清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蔡宏歆;牵张应力调控β-catenin信号以及软骨分化相关转录因子在人黄韧带培养细胞中的表达[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刘超;腰椎棘间韧带退变: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忱;经胸腔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回顾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邵长生;颈椎曲度、脊髓MRI T2信号改变和后纵韧带骨化率对后纵韧带骨化症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年
3 王占超;比格犬颈椎后纵韧带压迫模型的建立及其交感神经分布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4 谭明;三种术式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多中心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5 李晓峰;胸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分型及其应对策略的探讨(附23例报告)[D];山东大学;2009年
6 山瀑;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解决方案探讨[D];郑州大学;2006年
7 钟陈建;颈后路减压加内固定治疗重度及极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8 刘国强;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D];郑州大学;2007年
9 宋晓峰;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陈德强;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合并黄韧带骨化致颈椎脊髓病的疗效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旸冯宇曦;磨掉骨化韧带 治愈椎管狭窄[N];健康报;2008年
2 山东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张成顺;颈椎病是道健康难题(上)[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3 山东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张成顺;颈椎病是道健康难题(中)[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4 主任医师 王以朋;很多颈椎病病人不能做牵引[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5 解放军305医院腰腿痛专科门诊 青祖宏 冯常智;腰腿痛患者查明病因再治疗[N];大众科技报;2005年
6 于海源;解决颈部神经受压迫所致截瘫[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艾萍;颈椎病会引起瘫痪吗?[N];湖北日报;2000年
8 方彤;颈椎病诊疗有指南[N];健康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王文郁;颈椎病不能随意推拿按摩[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10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王海芳 朱素颖;有些尿失禁是胸椎问题[N];健康时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