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表皮样干细胞瘤化的发生和TGF-β1信号通路的关系以及极性相关分子的变化

孙红玉  
【摘要】: 表皮样干细胞瘤化的发生和TGF-β1信号通路的关系以及极性相关分子的变化 研究背景和目的 近几十年来,癌变的体细胞突变理论占据癌研究的主导地位,认为癌是体细胞突变积累的结果。尽管该理论取得众多成果,但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肿瘤临床治疗并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最近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肿瘤细胞都有重建肿瘤的能力,只是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一小群细胞(即肿瘤干细胞)才能驱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复发。由于干细胞存活时间较长,可以积累较多的突变,有更多的突变机会成为肿瘤干细胞,所以有研究者认为,在已明确有干细胞存在的皮肤、胰腺和结肠等组织中,都极有可能存在由各自干细胞经突变转化而来的肿瘤干细胞。目前已在白血病、乳腺癌、脑胶质瘤、黑色素瘤和一些肿瘤细胞系中证实存在肿瘤干细胞。随着对肿瘤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出了肿瘤干细胞的学说,认为肿瘤是产生于积累多次突变的干细胞,这也和体细胞突变理论中的多次突变致癌相一致。 干细胞在机体组织中的居住环境即壁龛(niche),在正常干细胞的维持及功能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干细胞只有发生突变后才可能出现表型明显的变化,根据肿瘤干细胞学说,这个过程可解释为:首先壁龛中突变干细胞克隆扩增,亦即瘤前演进,然后逃离所在的壁龛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斑块甚至更大的区域。伴随着此过程,细胞微环境的改变、致癌剂等可使干细胞获得额外突变,从而促使早期致瘤的演进。比如,结肠癌的发生被认为至少要经历五个过程,亦即瘤性克隆性斑块(patches),增生(hyperplasia),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侵袭癌(invasive carcinoma)和转移癌(metastatic carcinoma)。 最近肿瘤微环境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就像干细胞壁龛在正常干细胞的维持及功能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一样,瘤前及恶性细胞的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及演进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即肿瘤微环境具有两面性:一些情况下,它作为肿瘤促进者加强恶性上皮表型的影响,另外,可规范化上皮肿瘤细胞的表型(虽然基因型改变)。肿瘤干细胞具有和正常干细胞壁龛类似的微环境,正处于转化的细胞及其基质环境的表观遗传的相互作用可能也反映了两者间正常交流的失常。在这个过程中,异常的基质可促进转化的细胞生长和发生,同时上皮细胞也可促使异常基质的发生。例如,正常的人前列腺上皮细胞系BPH-1移植到带有人前列腺癌相关的成纤维细胞(CAFs)的裸鼠上时,不能形成肿瘤,而当SV40端粒永生化人前列腺上皮细胞系BPH-1移植到裸鼠时,较大的肿瘤就能形成。同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干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两种细胞间可在分泌的可溶性细胞因子或者胞外基质的作用下,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自分泌因子和旁分泌因子进行双向的微环境信息交流。Postovit及其同事用创新的三维细胞培养模型研究了胚胎干细胞的微环境对黑色素瘤细胞的表观调控的作用,发现胚胎干细胞的微环境可转分化黑色素瘤细胞为黑色素样细胞。进一步研究这个模型表明,即侵袭·性黑色素瘤的基质环境可诱导正常黑色素细胞转化为具有血管拟态生成的黑色素瘤样细胞。这些研究表明胚胎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的表型特性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肿瘤微环境对正常细胞的影响还尚未充分探究。 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体外诱导表皮样干细胞恶性转化的共培养模型,运用了肿瘤发生的两步法,即首先用肿瘤启动剂DMBA处理表皮样干细胞然后再经黑色素瘤细胞诱导的方法。研究发现表皮样干细胞经两步诱导后,体外不但发生了表皮向间质样细胞的转型(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而且具有了肿瘤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体内可致裸鼠黑色素瘤,这为肿瘤微环境可以造成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失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随后进一步探讨了表皮样干细胞发生瘤化时TGF-p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分子p-Smad2和整合素alphaV(ITGAV)的关系,以探明肿瘤细胞对周围干细胞的影响在肿瘤发生中的重要性及其分子机制,旨在了解肿瘤的病因并寻找有效方法将肿瘤扼杀在发生早期。最后,从细胞极性分子的变化入手,研究极性分子PAR3、Tiam1和p-PKC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黑色素瘤细胞体外诱导人胚表皮样干细胞瘤化模型的建立 方法:(1)实验用人胚表皮样干细胞(Human Embryo Epidermal Stem Cell, hEpSCs)'I生质鉴定:取传代培养至4-8代的hEpSCs,免疫荧光法检测β1-integrin、K19和p63的表达情况。(2)体外共培养模型的建立:一是hEpSCs和A375共培养体系,具体方法是将A375和hEpSCs分别种植于cell culture insertsPET膜的两侧,作为接触共培养组;将A375种植于放有cell culture inserts的六孔板上,然后PET膜内面种植hEpSCs,作为间接共培养组;将hEpSCs单独种在多孔膜一侧,做为阴性对照组。二是首先以二甲基苯葸(DMBA)作为肿瘤启动剂处理hEpSCs16小时,然后DMBA处理的hEpSCs和A375进行共培养,也是设立接触共培养组,间接共培养组和单独培养组。相差显微镜下每天观察hEpSCs的生长状态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拍照。(3)共培养后的hEpSCs裸鼠体内移植实验:裸鼠真表皮交接处接种共培养后的hEpSCs,4周后,处死裸鼠,用HE染色、Fontana Masson Staining、HLA的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诱导后的hEpSCs在裸鼠体内是否致瘤。(4)共培养后hEpSCs增值相关抗原和间质相关抗原的检测:免疫荧光法检测各共培养组hEpSCs 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达Vimentin和N-cadherin的阳性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EpSCsE一钙粘蛋白的表达情况。(5)共培养后hEpSCs转化能力的检测:双层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鉴定共培养后hEpSCs是否具有恶性转化的能力,培养14-21天,观察细胞集落并计算细胞集落形成率(形成集落数/接种细胞数×100%)。 结果:(1)传代培养至4-8代的hEpSCsβ1-integrin、K19和p63的表达呈阳性。(2) DMBA处理的hEpSCs接触共培养组,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到共培养4d时有克隆出现,7d时可见明显的克隆,而间接共培养组和hEpSCs单独培养组以及DMBA未处理的hEpSCs共培养体系均未见有克隆形成;共培养7d后的hEpSCs于正常培养基培养中贴壁后可见部分细胞变为梭形,这说明A375细胞诱导后hEpSCs接触抑制开始丧失。(3)裸鼠真表皮交接处接种实验HE染色和Fontana Masson Staining,HLA.1的免疫组化AP染色证明DMBA处理的hEpSCs接触共培养组诱导后部分细胞可在裸鼠体内致瘤而间接共培养组和对照组以及DMBA未处理的hEpSCs共培养体系均未成瘤。各组肿块的生长曲线图,可见DMBA处理的hEpSCs接触共培养组移植瘤块体积明显较其他组生长迅速。随后我们用黑色素瘤细胞株MV3和DMBA处理的hEpSCs,进行了同样的共培养体系,结果也只有接触共培养组hEpSCs体内移植可见黑色肿块。而人永生化细胞株HaCaT和DMBA处理的hEpSCs的共培养体系,各组却未见有明显变化。因此,下面所有的实验结果,我们主要是对DMBA处理的hEpSCs和A375细胞的共培养体系进行的研究。(4)免疫荧光法检测表明接触共培养组中hEpSCs 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呈胞膜强阳性而间接共培养组中其呈阴性信号;western blotting法的结果进一步也证实了诱导后hEpSCs的E一钙粘蛋白表达量下降;流式细胞术也证实了诱导后hEpSCs表达N-cadherin和Vimentin阳性率分别为73.43%和99.87%而间接共培养组和对照组为阴性表达。(5)3次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统计数据显示接触共培养组克隆形成率为5.5%,间接共培养组克隆形成率为O.9%,对照组克隆形成率为0.1%。5.5%细胞能在双层软琼脂生长,说明这部分细胞已获得恶性转化。 结论:我们成功建立了体外诱导hEpSCs恶性转化的共培养模型。在共培养池两侧种植A375细胞和DMBA处理的hEpSCs共培养,体外hEpSCs不但发生了表皮向间质样细胞的转型而且具有了肿瘤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并且裸鼠体内可致黑色素瘤,这为干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失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第二部分表皮样干细胞瘤化的发生和整合素aV介导的TGF-β1信号通路 方法:(1)Elisa检测共培养体系中TGF-β1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同样用DMBA处理的hEpSCs和A375,设立接触共培养组,问接共培养组和单独培养组。(2)检测表皮样干细胞EMT转型过程中TGF-βl的信号转导分子磷酸化Smad2 (p-Smad2)的表达情况:在6、12、24、48h,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和免疫细胞荧光法检测hEpSCs中p-Smad2的表达情况。(3)表皮样干细胞瘤化发生过程中ITGAV的表达情况:在1、3、5、7d用RT-PCR法检测接触共培养组hEpSCs中ITGAV和18S的mRNA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接触共培养组ld和3d时hEpSCs中ITGAV的表达。(4)不同ITGAV干扰效率细胞株的建立:首先构建pGCsilencerTM U6/Neo/GFP/ITGAV-RNAi质粒,然后转染hEpSCs,经G418筛选,挑选克隆至24孑L板继续筛选,后扩大培养,然后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的方法检测鉴定干扰效率。(5)干预后的hEpSCs建立共培养模型,然后体内移植观察成瘤能力:干预后的hEpSCs(NC,C1,D和F4),一方面同第一部分的方法建立共培养模型,同样设立共培养组,问接共培养组和单独培养组,共培养后hEpSCs裸鼠体内移植,将裸鼠分为三组,分别以G-RNAiCtl,G-RNAiC1, G-RNAiD2和G-RNAiF4表示,每组有小鼠6只,每只裸鼠在左腿皮下接种2×105只细胞。自接种之日起,每天观察小鼠的生长状态以及肿瘤的变化情况。每2-3d,用直尺测量瘤块的长径与短径。肿瘤体积公式为4/3丌×(d/D)2×D/2,其中,d为瘤块的短径,D为瘤块的长径。肿瘤数据统计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各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 test。 结果:(1)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的检测情况:TGF-β1的分泌水平只在接触共培养组有显著提高,这提示hEpSCs和黑色素瘤细胞的接触可导致TGF-β1的激活。(2)p-Smad2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实验表明,接触共培养组hEpSCs由p-Smad2有瞬时表达现象,在共培养6h开始可检测到,于24h表达水平最高,48h时表达有所下降;免疫细胞荧光法实验可检测到在接触共培养48h,p-Smad2在hEpSCs细胞核中的阳性信号较其它两组有明显增强。p-Smad2表达水平的升高和p-Smad2的入核现象,这提示TGF-β信号可能参与了干细胞的瘤化。(3)表皮样干细胞瘤化发生过程中ITGAV的表达变化:RT-PCR和免疫细胞荧光实验证明接触共培养7d后,hEpSCs中ITGAV的表达明显增高,由此我们推测ITGAV可能在干细胞瘤化发生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4)不同ITGAV干扰效率细胞株的建立:首先成功构建了pGCsilencerTM U6/Neo/GFP/ITGAV-RNAi质粒,转染hEpSCs经418筛选出A2,C1,D,F4和NC(阴性对照组)五个克隆,然后扩增。RT-PCR和Western-blotting的方法检测了这五个克隆由ITGAV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我们获得了干扰效率分别为30%,50%,70%和90%左右的hEpSCs细胞株。(5)干预后的hEpSCs建立共培养模型,然后体内移植观察成瘤能力:干预后的hEpSCs同第一部分的方法建立共培养模型,共培养后hEpSCsi(即G-RNAiCtl, G-RNAiC1, G-RNAiD2和G-RNAiF4)裸鼠体内移植仍能形成黑色素瘤,但是随着干预水平的升高,肿瘤体积呈递减趋势。各组实验数据统计分析,G-RNAiCtl相比G-RNAiD2来说,P0.05;G-RNAiCt1相比G-RNAiF4来说,P0.01,这提示ITGAV可能是干细胞瘤化发生过程的关键分子。ITGAV表达降低,TGF-β1分泌水平也下降,P-Smad2的表达有减弱趋势,这提示干细胞瘤化过程中,ITGAV可介导TGF-β1信号的激活。 结论:以上结果表明A375和hEpSCs接触共培养可促使TGF-β1分泌水平升高并且激活TGF-β1/Smad信号通路,ITGAV是表皮样干细胞瘤化发生的关键分子。 第三部分表皮样干细胞瘤化的发生和极性相关分子PAR3、Tiam1和p-PKCζ 方法:(1)免疫荧光法(?) Western-blot检测极性形成相关分子PAR3、Tiam1和p-PKCζ在干细胞瘤化发生时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实验将两种种属来源不同的抗体一起孵育,如p-PKCζ和ITGAV,p-PKCζ和Tiam1,p-PKCζ和PAR3。Western-blot实验抗体的稀释度均为1:1000,也可将两种种属来源不同的、分子大小不同的抗体一起孵育,如Tiam1和:ITGAV等。(2)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blot检测ITGAV干预后,极性形成相关分子PAR3、Tiam1和p-PKCζ在干细胞瘤化发生时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实验和Western-blot实验,方法同上(1)。 结果:(1)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blot检测极性形成相关分子PAR3、Tiam1和p-PKCζTiam1在干细胞瘤化发生时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极性形成相关分子PAR3、p-PKCζ,和在干细胞瘤化发生过程阳性信号明显减弱。Western-blot的检测结果也证实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PAR3、Tiam1和p-PKCζ蛋白的表达也下降。这说明伴随干细胞的瘤化,细胞的极性也逐渐被破坏。(2)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blot检测ITGAV干预后,极性形成相关分子PAR3、Tiam1和p-PKCζ在干细胞瘤化发生时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检测显示ITGAV干预后,极性形成相关分子PAR3和Tiam1在干细胞瘤化发生过程阳性信号有所减弱。Western-blot的检测结果也证实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PAR3和Tiam1蛋白的表达也下降。而p-PKCζ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但是有明显的入核现象。这说明ITGAV干预后,伴随干细胞的瘤化,细胞的极性也逐渐被破坏,至于p-PKCζ的入核现象,很可能和极性分子变化的重组有关,是否也和TGF.β信号通路有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结论:本部分实验表明伴随干细胞的瘤化,极性形成相关分子PAR3、Tiam1和p-PKCζ的表达降低,亦即极性分子的破坏,这可作为干细胞瘤化发生的一个标志。 创新点与结论: 首先成功建立了体外诱导hEpSCs发生表皮向间质样细胞的转型及恶性转化的共培养模型,这为干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失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然后借助于干细胞瘤化的模型,研究干细胞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及机制,这也是本课题的创新点之一。研究发现,干细胞的瘤化是通过整合素alphaV介导的TGF-β1信号通路激活的机制,这提示整合素alphaV是致瘤的关键分子,为肿瘤的靶点治疗提供了有力证据。 最后,从细胞极性分子的变化入手,研究极性分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是课题的另一创新点。结果表明极性形成相关分子PAR3、Tiam1和p-PKCζ的低表达可作为干细胞瘤化发生的一个标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有童;毛祖彝;;热疗联合化疗对鼠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作用[J];口腔医学;1992年02期
2 骆莉莉;慕晓玲;;肝脏发育过程中相关分子调控作用[J];农垦医学;2008年04期
3 王开文;;脉络膜黑痣及黑色素瘤病例报告[J];眼科新进展;1981年04期
4 章静波;;以癌攻癌[J];自然杂志;1988年01期
5 林琳;;类GPⅡb/Ⅲa——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媒介[J];济宁医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6 吴强;王艳华;苗乃法;李在连;吴国庆;;荷瘤小鼠不同时期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7 马翰章;谢岳锐;谢海峰;;脑干转移性黑色素瘤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一例[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8 肖国宏;罗成群;唐国茂;周建大;;人内皮抑素基因转染原代成人黑色素瘤细胞[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9 谢捷明;俞昌喜;陈明晃;许盈;赵蓉;吴国华;周琳瑛;;南瓜蛋白对B16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3期
10 贺莉芳;万启惠;刘晖;张曦;;家蝇幼虫抗菌蛋白诱导黑色素瘤A_(375)细胞凋亡的探讨[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年01期
11 王艇;杨明洁;王钊;周晓丽;于丽华;崔秀云;;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hRI在小鼠模型中抑制黑色素瘤生长的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6年04期
12 王忠成;;nm23和S-100蛋白在B16黑色素瘤模型鼠的表达和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年08期
13 于波;程滨珠;钟绮丽;邵勇;廖康煌;;色素上皮细胞源性因子影响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年05期
14 田蓉;李巍;于继云;;4-1BB体外刺激的T淋巴细胞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5 李昕;李冰;刘崇;孙贵范;;亚砷酸钠致人类黑色素瘤细胞凋亡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09期
16 雷益;夏军;杜恒峰;徐化剑;;颅内原发黑色素瘤的MRI、CT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7年05期
17 葛盛芳;孟夏;赵毅;叶迅;梁旻;陈红专;胡放;;重组人5型腺病毒对B16黑色素瘤生长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7年21期
18 成秉辰;;千里光碱脂质体对黑色素瘤B16细胞周期和超微结构的影响[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年06期
19 陶核;彭小英;屠凌岚;吴南翔;;某植物提取物抑制小鼠B16黑色素瘤生长的作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8年04期
20 张海宁;宋海峰;张晋昕;汤仲明;郝一彬;;重组人内皮抑制素抑制肺黑色素瘤转移[J];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晶日;李明;;益气养阴活血法对胃癌前病变大鼠TGF-β1的影响[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丰衣;张琳;孙劲晖;田德禄;祝世功;刘霞;王庆宝;;调肝理脾方对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22分会场——“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丰衣;张琳;孙劲晖;田德禄;祝世功;刘霞;王庆宝;;调肝理脾方对酒精性肝纤维化鼠大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许斌;;曲格列酮对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纤维连接蛋白和Ⅰ型胶原纤维的影响[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昱;李琦;;中药灌肠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及血TGF-β_1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尹礼烘;赵凤达;梁建萍;周荣伟;章卫华;;凉血化瘀法防治放射性肺损伤及对TGF-β_1表达的影响[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斌;朱彩凤;林宜;朱晓玲;黄陈招;鲁盈;;大黄素通过阻断多通路抑制TGF-β1诱导的肾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杨汝春;张华琴;朱晓玲;鲁盈;;黄芪对TGF-β1刺激的足细胞骨架蛋白表达异常的干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张继东;冯利;刘春喜;王博;任敏;郭雪峰;;芩丹胶囊对老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外膜重构以及TGF-β1表达的影响[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赵凯;屠文震;;抗硬化复方对硬皮小鼠皮肤TGF-β_1表达的影响[A];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西北学术会议暨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玉;表皮样干细胞瘤化的发生和TGF-β1信号通路的关系以及极性相关分子的变化[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2 崔赵丽;气虚、阳虚体质与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证候及TGF-β相关性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冀红;TGF-β受体亚型糖基化修饰对肺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4 张婷;Th17细胞及TGF-β1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分期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5 吕伟;一.EphB4通过TGF-β信号通路抑制移植静脉血管内膜增生的机制研究 二.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术后回顾性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吕成昱;TGF-β3,TIMP-1联合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藻酸盐凝胶修复兔软骨缺损[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杜进军;皂荚提取物对肝癌细胞小鼠TGF-β/Smads信号系统调控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刘丽;TGFβ信号网络基因遗传变异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风险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杨守国;胸主动脉夹层与动脉瘤TGF-β1的差异表达与弹力蛋白代谢在胸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刘德敏;阿托伐他汀抑制TGF-β1诱导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的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右飞;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血清IL-10、TGF-β水平及其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2 曹硕;TGF-β1、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于小峰;强脉冲光对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的影响及信号通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孟宪兵;家兔蛛网膜颗粒形态结构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颗粒TGF-β1表达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张思慧;载TGF-β_1微球涂层多孔钛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6 袁小洪;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TGF-β_1基因修饰脂肪干细胞成软骨细胞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0年
7 卫琴;荷瘤小鼠髓系抑制性细胞比例和TGF-β_1表达水平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李强;TGF-β1对大鼠脂肪干细胞体外软骨形成能力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段燕;TGF-β1对IL-1β诱导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分泌HGF影响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黄振杰;TGF-β1诱导肺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对肺纤维化的意义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香料研究所 朱立弘;化妆品用添加剂初乳精华素有待被认知[N];中国化工报;2001年
2 记者杨健;肿瘤细胞遨游太空后发生变化[N];人民日报;2003年
3 ;让癌细胞休眠有望用于医治癌症[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青锋;加拿大——VSV病毒可杀死癌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0年
5 辛华;TBX2基因失效可使癌细胞休眠[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良好生活方式是远离癌症的关键[N];大众卫生报;2004年
7 顾伯文;心理因素与癌症[N];健康报;2002年
8 宝新;威麦宁胶襄抗肿瘤[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9 宝新;威麦宁胶囊抗肿瘤[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10 陆志诚编译;黑色素瘤疫苗进入临床试验[N];医药经济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