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及支架治疗前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程晓青  
【摘要】: 目的:利用CT灌注(CT perfusion,CTP)探讨不同程度慢性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狭窄及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情况,并联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 DSA)研究狭窄分级与脑血流灌注参数的相关性,Willis环完整性在脑血流代偿的中的意义,以及颈动脉闭塞患者其不同侧枝代偿方式血流动力学损伤情况的差异。对部分单侧颈内/大脑中动脉狭窄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对手术前后的脑灌注成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人术对血液动力学改善情况以及外科疗效评价。 材料和方法: 1.89例MCA狭窄患者根据其狭窄程度分为三组.分别计算各组中MCA供血区各灌注参数(CBF、CBV、TTP)的均值和狭窄侧/对侧比值(rCBF、rCBV、rTTP),利用配对t检验评价各组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利用Spearmen等级相关性分析分别评价各组rCBF、rCBV、rTTP与狭窄程度等级相关性;利用CTA联合DSA评估Willis环发育情况,及其与灌注参数的关系。 2.38例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分别计算感兴趣区CTP的均值(CBF、CBV、TTP)和闭塞侧/对侧比值(rCBF、rCBV、rTTP),利用配对t检验评价其脑血流动力学差异;根据DSA对不同侧枝代偿途径进行分组,利用两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 rank sum test)比较两组不同侧枝代偿途径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统计学差异。 3.对22例单侧颈内/大脑中动脉狭窄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术后行CT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计算感兴趣区CTP的均值(CBF、CBV、TTP),利用配对t检验分别评价术前狭窄侧与对侧以及术后支架侧与对侧的脑血流动力学差异;利用配对t检验联合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Wilconxon signed-rank test)对同一感兴趣区的术前狭窄侧/对侧比值和术后支架侧/对侧比值(rCBF、rCBV、rTTP)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术前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结果: 1.Ⅰ组中,狭窄侧与对侧CBF、CBV和TTP相比无统计学差异:Ⅱ组中,CBF与CBV无统计学差异,TTP值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5);Ⅲ组中,CBF维持稳定,无统计学差异,狭窄侧的CBV和TTP较对侧具有统计学意义(CBV:t=6.04,P0.01;TTP:t=13.18,P0.01)。rTTP与狭窄程度具有较强的等级相关性(r=0.713,P.01);rCBV有弱相关性(r=0.365,P.01);rCBF与狭窄程度无相关性(r=0.193,p0.05)。对于Willis环发育异常或狭窄患者,其rTTP明显延长,提示脑血流动力学损害严重。 2.38例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其闭塞侧与对侧CBF维持稳定,两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1.08,P=0.285);闭塞侧与对侧的CBV和TTP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CBV:t=5.27,P0.01;TTP:t=10.11,P0.01)。将两组不同侧枝代偿途径的患者的各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进行比较:rCBF分别为1.00(0.97,1.01)和1.01(0.97,1.04),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Z=0.68,p=0.494);rCBV分别为1.03(0.99,1.05)和1.06(1.02,1.12),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Z=2.32,p=0.0200.05);rTTP分别为1.10(1.06,1.15)和1.27(1.20,1.34),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50,p.0001)。 3.术前,单侧颈内/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长期处于”代偿期”状态,CBF维持稳定,两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54,P=0.592);狭窄侧CBV值升高与对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0,P=0.048);狭窄侧TTP较对侧明显延长,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3,P0.01)。术后,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支架侧与对侧血流灌注相比,CBF仍维持稳定,支架侧CBV降低,与对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34,P=0.737),支架侧TTP明显缩短,与对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80,P=0.432);手术前后的rCBF无显著性差异(t=0.52,P=0.608);而手术前后的rCBV(t=2.22 P=0.038)与rTTP(S=126.5 P0.01)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结论 1.CTP联合血管成像,能够准确反映MCA狭窄脑血流动力学损伤情况。大部分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稳定,但对于部分多血管狭窄合并大脑动脉环发育欠佳患者,其脑血流动力学损伤较严重,则需要积极进行治疗预防卒中。 2.颈动脉闭塞患者长期处于脑血流”代偿期”,但通过次级侧枝代偿的患者,其血流动力学损伤较初级侧枝代偿患者严重。 3.CTP准确地反映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的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为临床治疗疗效的评估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宫景峰;;奥扎格雷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李晓霞;姚立新;;颅内支架治疗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89例护理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2011年08期
3 赵秀杰;包华;陈碧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年08期
4 程健君;辇晓峰;李静;刘静佩;高晓丽;刘雪晴;康少平;杨新玲;贾天军;;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J];江苏医药;2011年12期
5 刘卉;;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8期
6 张英丽;赵晴;李新颖;赵明明;王宇;马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5期
7 付家和;马凤伟;徐海燕;李双英;侗丹;;侧支循环代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评估的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1年06期
8 王晓莉;孙斌;;头痛与脑血管病[J];家庭医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9 赖芳芳;;rt-P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2011年21期
10 邓连桂;王晓波;;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的检查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11年02期
11 范刚刚;冯建华;罗永杰;;低氧诱导因子1及热休克蛋白70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保护机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年04期
12 徐莉娜;;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5期
13 周红平;王杰;;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5期
14 姬怀鹏;贾国敏;;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4期
15 张兴;;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5期
16 罗耀昌;黄军祯;黄德佳;宋文玲;郭太华;;DSA检查与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2011年14期
17 张瑛;;疏血通对缺血性脑血管病136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年21期
18 袁俊兴;王浩;;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支架置入与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8期
19 李艾帆;许予明;郑红;张晓曼;逄涛;;河南汉族人群eNOS基因VNTR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5期
20 王艳玲;李学华;米玉霞;吴婧;;脉搏波传导速度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辉华;杜更胜;黄经纬;鞠北华;;抗心磷脂抗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及药物干预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2 佟立群;;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42例临床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渌川;吴学君;秦晓波;;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的临床分析[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C];2001年
4 陈秋惠;刘彩霞;张海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的超声检测[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小平;刘燕莹;汤新年;;脑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探讨(附310例脑血管狭窄病例分析)[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虞峰;贺茂林;刘文宏;;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脑血管狭窄调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赵万巨;孔令胜;张浩;许华;张广宁;;STA-MCA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附5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孙丽鹏;杨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反应性的临床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朱雨岚;高忠明;;CAS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李秋萍;华扬;;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检测与临床病变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晓青;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及支架治疗前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2 王静;Xe-CT灌注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高雪亮;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张军;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流动力学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刘爽;章丘市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现状调查[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王斌;缺血性脑血管病个体化治疗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7 杨弋;Xe-CT脑灌注成像在脑动脉狭窄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8 董艳红;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障碍与神经影像学及炎性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黄海娟;早产儿脑血流动力学与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贺颖;五个缺血性脑血管病候选基因的SNP分析及遗传易感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战晶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2 娄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性及高危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申艳茹;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梁蜜;血糖异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5 高垚;320CT一站式扫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6 魏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D];山东大学;2011年
7 宋杨君;应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测查缺血性脑血管病非痴呆患者的初步结果[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李国华;糖调节受损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9 刘佳;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及其血管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10 线滟;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临床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叁平;“金三角”方案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熊昌彪;有关专家倡议 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可用“金三角”方案[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衣晓峰 记者 郑伟;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有新途径[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4 记者 杨进欣;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缘何国内国外两重天[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王海蕴;老年人应防缺血性脑血管病[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6 衣晓峰;针刺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机理[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衣晓峰 靳万庆;针刺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机理被揭示[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衣晓峰;针刺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N];健康报;2004年
9 王亚冰 凌锋;须警惕的脑中风信号[N];北京科技报;2009年
10 医学教授 郭双庚;金三角用药 防心脑血管病[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