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鼠脊髓损伤后Nogo蛋白受体在浸润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朱庄臣  
【摘要】: 轴突再生并与靶细胞形成功能性突触结构是脊髓损伤修复的主要目标和关键问题,目前大量促进轴突再生的基础研究显示成体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早期再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髓鞘抑制物的存在。我们在前期实验中发现,将神经干细胞和(或)嗅鞘细胞移植到受损脊髓局部,可观察到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及其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突触形成增加,并观察到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改善,尽管实验中观察到不少受损神经再生或(和)出芽(待发表资料),但受损局部微环境的改变使轴突再生或出芽的距离极为有限,难以冲破髓鞘抑制因子与胶质瘢痕形成的屏障与远侧断端形成有功能突触。 髓鞘碎片中的某些特异性成分(比如:Nogo66、髓鞘相关糖蛋白MAG、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Mgp等)作用于轴突上的Nogo受体(NgR)及其共受体p75NTR复合物,通过小鸟嘌呤核苷三磷酸酶(small GTPase) Rho途径调节轴突内细胞骨架结构抑制轴突生长,从而使脊髓损伤修复难以获得满意结果。Nogo单克隆抗体IN-1可以拮抗Nogo的抑制作用,但无法与另外两种抑制物MAG和OMgp结合。GrandPre等尝试以竞争性短肽NEPI-40来拮抗NgR的作用,结果显示NEP1-40可对抗Nogo-66诱导的轴突生长抑制,但对除Nogo-66外的其他髓鞘抑制物不敏感,使其在体内应用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表明该短肽并不能封闭NgR所有与抑制分子结合的位点。因此,找到一种有效且靶向性强的髓鞘碎片清理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人们对巨噬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巨噬细胞对轴突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另一种则认为巨噬细胞对轴突的再生起到促进作用。在整个机体组织的修复过程中,炎性反应贯穿始终,而炎性细胞中,巨噬细胞发挥了主要作用,它能清除坏死组织并分泌营养因子,并可在机体组织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Mantovani等认为,巨噬细胞受炎性反应中微环境不同信号影响,可转变为“选择”活化型和“经典”活化型两种。“选择”活化型巨噬细胞由IL-4和糖皮质激素诱导转换而来,可调整免疫炎性反应的过程,清除坏死组织的残片,促进血管再生组织修复和重建;“经典”活化型巨噬细胞可分泌前炎性细胞因子,加重炎症反应,对受损局部细胞造成更进一步的损害。近年来,对于巨噬细胞在脊髓损伤致伤及修复作用报道并不多见。 新近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髓鞘碎片吞噬、促进轴突再生及再髓鞘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能比我们预想的更大。 1998年,Zeev-Brann报道成熟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自我修复中出现脊髓衍生炎性细胞,Buss与Schwab等研究发现SCI大鼠髓鞘碎片清理细胞ED-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反应,即为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MASAAKI通过鼠脊髓挫伤模型(代表挫伤引起的有髓鞘碎片和髓鞘再生受抑制)与化学性脱髓鞘模型(代表早期髓鞘碎片清除和髓鞘再生的多发性硬化症)的对比,研究了巨噬细胞聚集及其作用,作者使用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骨髓细胞分别移植到经放射线照射的脊髓挫伤模型鼠与化学性脱髓鞘模型鼠尾静脉,通过损伤脊髓免疫组化染色研究活化巨噬细胞的浸润和残留髓鞘碎片的不同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活化巨噬细胞构成损伤局部主要细胞群,表明两个模型中的巨噬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很少来源于内在的小胶质细胞。在免疫染色显示在挫伤模型当中,髓鞘碎片长时间持续存在,并且活化巨噬细胞的浸润在挫伤模型中比化学模型中更慢并且数目显著减少,同时伤后2~4天RT-PCR检测趋化因子(MCP-1, GM-CSF)低水平表达,提示活化巨噬细胞浸润的延迟与挫伤性脊髓损伤后髓鞘碎片的持续存在有关,且导致髓鞘再生抑制。 Samuel David等研究了Nogo受体(NgRs)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人员损伤鼠坐骨神经,他们发现,一旦巨噬细胞到达受损部位并开始清除工作,它们就表现为表面表达NgR1的活化形式,并进入施旺细胞细胞基底部。当恢复的神经开始产生新的蛋白质髓鞘(表达NgR配体如MAG等),这种受体不但抑制巨噬细胞与髓鞘的结合,还会直接抑制髓鞘的形成,当研究人员再次损伤神经,使髓鞘不能形成时,巨噬细胞继续留在受损神经外层施旺细胞细胞基底部吞噬髓鞘碎片。然而,NgRl基因敲除鼠坐骨神经或使用Y-27632抑制NgR下游Rho相关激酶,可增加巨噬细胞与髓鞘的结合率,证实巨噬细胞表达的NgR参与介导该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撤离过程。有关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巨噬细胞是否表达NgR及二者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脊髓损伤后,活化的巨噬细胞浸润脊髓损伤区,髓鞘碎片的清除延缓导致了轴突延伸的抑制,和由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堆积形成的瘢痕导致了轴突再生的抑制。我们推测,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后,活化巨噬细胞迅速清除髓鞘碎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与对周围神经系统的再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但对于巨噬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具体作用仍需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 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离、培养、鉴定大鼠脊髓损伤局部浸润的巨噬细胞,观察其是否表达NgR;构建大鼠NgR基因慢病毒载体并转染巨噬细胞表达NgR,探讨转染免疫细胞的可行性;比较NgR的表达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体外构建神经元损伤模型,将表达NgR的巨噬细胞、空载组巨噬细胞及不表达NgR的普通巨噬细胞与损伤的神经元细胞共同培养,比较各组巨噬细胞对损伤神经元修复、存活、分化的影响,探讨表达NgRs的巨噬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动物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内容和方法 (一)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第3天及第7天时取材,使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观察巨噬细胞浸润及NgRs的表达情况。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取损伤脊髓组织局部浸润的巨噬细胞,使用双标免疫荧光化学染色从细胞水平观察巨噬细胞表达NgRs情况; (二)采用RT-PCR技术获得大鼠NgR基因编码区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基因重组构建慢病毒载体质粒,在脂质体介导下包装质粒,包膜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生产慢病毒。所获慢病毒感染大鼠巨噬细胞后,PCR检测巨噬细胞中NgR基因的插入和表达。 (三)将髓鞘碱性蛋白(MBP)加入转染NgRs的巨噬细胞、空载组巨噬细胞和未转染NgRs的巨噬细胞培养皿中,Western blot定量检测巨噬细胞吞噬的MBP量,行t检验(Student's t-test),取α=0.05。 (四)制备体外神经元损伤模型,将表达NgR的巨噬细胞、空载组巨噬细胞及不表达NgR的普通巨噬细胞与损伤的神经元细胞共同培养,各组分别于损伤后30min、1h、6h、12h、24h、48h、72h各时间点提取培养液100 u L,检测LDH含量并采用MTT比色法测量其存活细胞的吸收值。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神经元的形态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一)在假手术组中,脊髓组织中没有浸润的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脊髓损伤3天后浸润的巨噬细胞表面可表达NgR,伤后7天时表达NgR的巨噬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培养脊髓损伤局部浸润的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该细胞NgRs抗原染色阳性; (二)所获的NgR基因经测序后与Gen Bank报道序列完全一致。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经鉴定正确。三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成功,收集、浓缩病毒后测定其滴度为6.7×107Tu/mL, PCR证实NgR基因插入病毒基因组。感染巨噬细胞后RT-PCR检测试验组NgR-巨噬细胞组更大量表达NgR,与其余2组(Mock-巨噬细胞组、巨噬细胞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NgR转染巨噬细胞组的MBP含量比非转染组MBP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空载组与非转染组无明显的差异(P0.05); (四)表达NgR的巨噬细胞、空载组巨噬细胞及不表达NgR的普通巨噬细胞与损伤的神经元细胞共同培养0.5,1,6,12小时后,各组OD值没明显不同。24h后,神经损伤+NgR转染组比其他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空载组与非转染组没明显的差异(P0.05),NgR转染组与正常神经组无明显差别(P0.05)。随时间延长,LDH水平在损伤神经组中下降明显但在NgR转染组下降不明显;培养0.5,1,6,12h后,各组OD值没明显差别;24h后,神经损伤+NgR转染组与其他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空载组与非转染组没明显的差异(P0.05),NgR转染组与正常神经组无明显差别(P0.05)。 实验结论 成功制备脊髓损伤模型,从组织学和细胞水平证实损伤脊髓组织局部浸润的巨噬细胞表面有NgRs的表达;成功构建大鼠NgR基因慢病毒载体并转染巨噬细胞表达NgRs,为今后移植基因修饰的巨噬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奠定了基础;表达NgRs的巨噬细胞体外能促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其机制可能是巨噬细胞通过表达的NgRs介导胞内信号途径调节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为神经再生创造条件。这为脊髓损伤的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途径,也为进一步动物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可靠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亮;陆佩华;;自身免疫T细胞对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及其可能机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8年06期
2 李刚;李新钢;张庆林;;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再生与修复[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年04期
3 刘子生;卢培刚;袁绍纪;张荣伟;尹嘉;于峰;钟启胜;;高压氧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年06期
4 李宽新;李锋;;小胶质细胞与脊髓损伤[J];农垦医学;2011年01期
5 李兰;林江凯;;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中补体的作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8年06期
6 沈爱国;高尚锋;程纯;赵剑;陈梦玲;牛淑琼;李欣;郭志琴;;突触后密度蛋白95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J];解剖学杂志;2007年02期
7 张燕;阮狄克;张超;;组织工程技术在脊髓损伤修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年10期
8 欧阳青;陈成雯;陈前波;袁红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脊柱外科杂志;2010年04期
9 马天太;谢玲林;杨明理;胡火珍;;移动抑制因子和嗜铬粒蛋白A在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变化[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年05期
10 刘清和;田代实;喻志源;王伟;;Tamoxifen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7年05期
11 李明;;大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小胶质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J];安徽医药;2010年03期
12 徐云强;冯世庆;王沛;;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与脊髓损伤[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3 孙高令;王法臣;白云安;肖航;张伟;袁训辉;袁绍纪;;高压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PPAR-γ表达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年03期
14 王子田;沈学锋;龚雪鹏;赵宇;葛冠群;张欲凯;游思维;鞠躬;;脊髓挤压伤所致小胶质细胞的变化与血脊髓屏障的关系[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8年02期
15 程鹏;冯斌;鞠躬;;β-七叶皂苷早期应用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1年02期
16 靳安民;徐印坎;张文明;;高压氧治疗急性脊髓损伤[J];国际骨科学杂志;1985年02期
17 凌贤才;β_2肾上腺素能促效剂对增强脊髓损伤后肌肉瘫痪肌力的作用[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6年02期
18 冯晶,高艳;脊髓损伤后防止足下垂的矫正鞋制作[J];现代护理;2001年02期
19 赵凤东,王坤正,范顺武;脊髓损伤后继发损伤的机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年04期
20 饶伟;;rhEPO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损伤[J];国外医学情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伟;;柴胡剂治疗脊髓损伤后发热临证心得[A];弘扬中华养生文化 共享健康新生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东;;康复工程结合传统医疗技术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A];第一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脊髓损伤与康复学组成立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杨刚;唐文渊;钟东;晏怡;;IL-6在大鼠脊髓损伤后再生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茅磊;王汉东;潘灏;乔梁;;Nrf2对脊髓损伤后脊髓水肿及脊髓内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曾旭;刘德明;王文敏;杨宝林;;复方丹参对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6 刘大立;张俊;李朝;蔡合金;;脊髓损伤后心理调适对整体康复的意义[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倪欢欢;崔晓;胡永善;吴毅;瞿佩育;黄春水;周翠侠;史骏超;;针刺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20例疗效观察[A];2009年全国基层优秀中医表彰大会暨全国第二次民间验方、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吴波;任先军;郭树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髓鞘化的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平仁香;;中频脉冲电疗加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田伟;张焱;孙岚;王征美;;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A];弘扬中华养生文化 共享健康新生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庄臣;大鼠脊髓损伤后Nogo蛋白受体在浸润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2 章宏;1.人巨噬细胞金属弹性蛋白酶在胃癌细胞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胃癌和结肠癌患者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5-FU代谢及临床意义探索[D];浙江大学;2006年
3 王玉珍;溶酶体相关的小G蛋白Rab7b负向调节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杨洋;DcR3干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及其转染人成纤维细胞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潘文明;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自噬的表达及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白春宏;骶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7 时素华;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及神经再生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李在望;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微环境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青;脑脊液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0 马翠卿;GAS下调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琦琦;壳寡糖与巨噬细胞结合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冯洁;壳寡糖与巨噬细胞结合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田美玉;复发性口腔溃疡粘膜组织中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4 龙飞;糖皮质激素对巨噬细胞快速非基因组作用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5 徐启华;玉屏风散转化液对小鼠相关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武多娇;炎症细胞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苯那普利的干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7 徐宗华;胸苷磷酸化酶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分布及临床意义[D];四川大学;2005年
8 梅智谋;巨噬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平滑肌肿瘤的表达及意义[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杨维娜;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白介素-1α、β和干扰素-γ水平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10 李永军;糖基化终产物对巨噬细胞MMP-9表达与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克;以尝试用巨噬细胞治瘫痪[N];科技日报;2000年
2 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 欧阳时锋;克服心理障碍 脊髓损伤后也可过性生活[N];大众卫生报;2001年
3 唐颖 倪兵 陈代杰;巨噬细胞泡沫化抑制剂研究快步进行[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张中桥;白藜芦醇可抑制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以临床实验治疗瘫痪新法[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卢苏燕;艾滋病毒怎样钻进免疫“肚子”[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侯嘉 何新乡;硒的神奇功能[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年
8 卢苏燕;HIV破坏免疫系统机制被揭示[N];医药经济报;2007年
9 李东方;咖喱可预防早老性痴呆[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杨珂;了解我们的体内“卫士”——免疫系统[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