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的分子进化研究

姬小薇  
【摘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其感染具有暴发流行趋势、强烈的致病性与致死性和抗生素治疗可加剧病情的危险性等特点,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此外,EHEC O157菌培养容易、感染力强、传播途径多样,使O157菌极有可能作为未来军事斗争的细菌武器和生物恐怖战剂;O157菌的烈性致病因子还有可能用于基因武器的构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将其列为B类生物恐怖病原体严加防范。因此,无论从公共卫生还是生物反恐的需要出发,加强其流行病学研究对预防和控制O157感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病原体在进化的过程中通过自然突变、转导和转化等方式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性状(毒力、耐药性等)的改变。EHEC O157:H7是由055:H7进化而来的,大多数毒力基因都是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对其引起人类疾病发挥关键的作用;同时毒力基因大多数处于移动性遗传物质上,很容易重新组合产生新的致病菌株,而导致O157感染的暴发流行。因此,从分子水平对EHEC O157:H7的流行病学进行研究,观察其分子变异和进化,可为O157感染的暴发提供预警信号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流行事件。 本研究在对我国分离获得的EHEC O157:H7菌株进行微生物学、血清学、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16S rRNA)检测等全面鉴定的基础上,采用PCR检测其主要毒力基因(stx1/2、hlyA、tccP)、MLST测定和分析其保守的管家基因(aspc, icdA, uidA,clpX,mdh, fadD ,lysp )核苷酸序列,通过系统生物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以研究EHEC O157:H7分子进化和流行规律,为寻找其感染暴发流行的预警信号提供线索和依据。 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对1999~2007年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O157菌株资源库以及2005~2007年重庆市主城区和三峡库区收集的O157菌株库中的105株EHEC O157:H7菌株从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生化试验、16S rRNA检测等进行了全面鉴定。 2.对上述105株EHEC O157:H7菌株基因组的7个管家基因(aspc, icdA, uidA,clpX,mdh, fadD ,lysp )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获得了7个ST型分别为ST836、ST837、ST838、ST839、ST840、ST841和ST842。其中ST837、ST840、ST841属于谱系1,ST836、ST838、ST839和ST842属于谱系2。 3.对上述105株EHEC O157:H7菌株基因组的毒力基因(stx1/2、hlyA、tccP)进行了PCR检测和分析,结果:所有菌株均检出了stx2基因,stx2的检出率为100%,仅1个菌株(99G144)同时携带stx1和stx2基因, stx1的检出率为0.95%;HlyA在105株的EHEC 0157:H7中检出率是100%;在105株EHEC 0157:H7中共检测出包括3个、4个和5个重复片段三种不同重复片段的tccp基因,其中三个重复片段的有13株(12.4%),4个重复片度的有6株(5.7%),5个重复片段的有86株(82.0%),同时,人源的菌株均为5个重复片段,动物源菌株70%菌株属于5个重复片段。 4.将获得的7个新的ST基因型与EcMLST数据库比对,采用最小进化树和分解树进行溯源分析,发现ST836是这105株的来源菌株,与来源于Sakai的ST66联系紧密,而ST66又与源于EDL933的ST69属于同一群,可以认为ST836与ST69、ST66是来源于同一祖先的。初步推测在中国爆发流行的EHEC O157:H7起源可能是由最早爆发的美国EDL933株经日本传播到我国的。 5.对不同分离地点和宿主来源菌株的STs分配频率分析发现:ST842仅来源于人源的,ST838、ST840、ST839这3个STs型仅见于动物源菌株。从菌株的数量来看,ST837的菌株最多,其次是ST836,两者占到85%。 结论: 上述研究工作为建立我国EHEC O157:H7菌株基因信息库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为研究我国EHEC O157:H7的分子进化和流行规律、寻找其感染暴发流行的预警信号提供了有利的线索和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莉,吕华;日本绿茶对感染O_(157):H_7型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小鼠的保护效果[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2 张文元;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因子[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年04期
3 孙贵娟,林毓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致病性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医学文选;2000年04期
4 冉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流行趋势(综述)[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9年03期
5 廖晚珍;O157的特性及其防治[J];江西医学检验;1997年01期
6 邹全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感染防治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4年05期
7 郭喜玲!210009南京,史智扬!210009南京,顾玲!210009南京,庄菱!210009南京,潘浩!210009南京;应用多重引物PCR技术检测O157∶H7毒力基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8 孙洋,冯书章,刘军,郭学军,常国权,尹铁勇;EHEC O157∶H7基因缺失突变株口服免疫小鼠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年09期
9 李景学,周国清,温宪芹,崔树玉,孟蔚,孙启华,王字璐;Vero细胞毒素大肠菌(VTEC)的分离及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95年03期
10 赵志晶,刘秀梅;出血性大肠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J];卫生研究;2002年02期
11 易勇,邹全明,程建平,毛旭虎,朱永红;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紧密粘附素免疫保护性片段(Intimin-C)的克隆表达纯化及部分生物学活性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4年05期
12 汪士蔷;基础实验室检测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方法的改进[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年05期
13 易勇,邹全明,程建平,毛旭虎,曾明,朱永红,童文德;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紧密黏附素免疫保护性片段的基因克隆与表达[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年02期
14 方玉强;大肠埃希菌O_(157):H_7[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7年05期
15 赵惠敏;抗产毒大肠杆菌(ETEC)和肠出血大肠杆菌(EHEC)感染的最新进展(第一部分)[J];疾病监测;2000年03期
16 陈萍,刘军,祝令伟,孙洋,郭学军,齐翀,冯书章,郑明光;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eae-stx1/2B融合基因的构建和表达[J];中国兽医学报;2005年03期
17 唐中伟;周志江;;产志贺毒素EHEC国内分离株Stx2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18 郭军,张和平,李立民,刘桂芳 ,云振宇 ,武俊瑞 ,周然;一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免疫奶牛实验即抗EHEC O_(157)H_7免疫乳的试制[J];食品科学;2002年08期
19 赵卫,胡志君,杨敬,杨佩英,秦鄂德,于曼,段鸿元,欧武;我国3株登革2型病毒E基因序列测定及毒力基因位点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年01期
20 罗霞;徐建国;;产志贺毒素型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永红;李兰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诊治进展[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张静萍;杜华茂;谢和芳;王洪波;殷宪超;黄伟;;猪源EHEC W96株slt-ⅡB与fedF基因的融合表达[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3 陈佰义;;关注大肠杆菌O104感染[A];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2011暨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年会汇编[C];2011年
4 杜华茂;王洪波;马团锋;孙柏山;谢和芳;徐刚;李继祥;黄伟;;猪源EHEC RCW96株F18菌毛主要亚单位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来时明;陆献耀;;0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综述[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6 刘桂华;刘红晶;于颖欣;吕忠江;金泰山;王鹏;黄鑫;赵玉洁;;多重PCR快速检测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方法研究[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8卷[C];2008年
7 蒋明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导致宿主细胞A/E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鹏;刘军;何永聚;冯书章;;猪链球菌2型新毒力基因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方艳红;孙裴;魏建忠;王桂军;李郁;;沙门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孙洋;刘军;郭学军;常国权;尹铁勇;冯书章;;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 stx/ler基因缺失突变疫苗株对小鼠的免疫[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姬小薇;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的分子进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2 刘变芳;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VT2毒素致病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顾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重要致病因子的晶体结构、功能和应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4 张雪寒;EHEC O157:H7 Stx2B-Tir-Stx1B-Zot重组菌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国庆;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致病机制及诊断靶标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于学辉;鸭致病性E.coli外膜蛋白及相关毒力基因和新血清型发现及病原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7 栾婧婧;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植物疫苗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朱晶;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上皮细胞和乳酸菌相互关系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冯书章;A/E大肠杆菌疫苗动物模型的研究:兔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1年
10 杨金丽;应用饲料油脂防控牛感染大肠杆菌0157:H7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EHEC O157:H7的IMS-PCR检测方法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2 戴诗皎;EHEC变种生物学特性分析与志贺毒素1表达调控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2年
3 王春晖;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57:H7 EspF蛋白诱导细胞凋亡功能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4 肖乐;紧密黏附素转移受体Tir在EHEC粘附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5 洪杰华;EHEC O157主要毒素基因克隆表达及单克隆抗体制备与鉴定[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易勇;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HEC O157:H7)基因工程双亚单位融合蛋白疫苗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7 刘晓霞;CO_2对大肠杆菌O157:H7的黏附力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孙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多重PCR检测及其stx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2年
9 周莹;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57:H7 EspF蛋白靶向结合线粒体并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10 弓红梅;山西部分地区腹泻病原菌的分布和致泻大肠埃希菌的相关毒力基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芸 黄显斌 本报记者 袁志勇;毒蔬菜 原来是大肠杆菌惹的祸[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 刘向;德国确认芽苗菜是EHEC疫情“元凶”[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记者 王小龙;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基因组草图公布[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喻京英;神秘肠疫蔓延欧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本报记者 郑灵巧 王丹 特约记者 孙扬;专家细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防控[N];健康报;2011年
6 记者 郑灵巧;防范大肠杆菌新变种突袭[N];健康报;2011年
7 记者 郑灵巧;病例诊断可依标准“对号入座”[N];健康报;2011年
8 记者 李荔;致命病菌很特殊[N];北京科技报;2011年
9 长岭青 林文华;火眼金睛识小恙 [N];国际商报;2003年
10 财经媒体评论员 和静钧;“毒黄瓜”戳破欧盟食品安全神话[N];中国经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