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食管癌p73基因表达与突变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冯滨  
【摘要】: 食管癌是人类10种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每年全世界新增病例30万,其中70%的病例均发生在我国。由于食管癌外膜缺乏浆膜层,肿瘤组织较快的侵袭到邻近组织,并且常转移至区域淋巴结和远处器官,尽管采用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措施,5年生存率仍仅有10%~34%。食管癌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长期相互作用于正常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不同的基因异常与突变,这些异常和突变的不断积累,导致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基因方面的变化主要可以慨括为原癌基因的激活以及肿瘤抑制基因失活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因此,对食管癌相关基因的研究,从分子生物水平阐释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以及开辟新的治疗手段,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p53基因是肿瘤领域众多相关的抑制基因中研究得最为广泛、最为系统的抑癌基因。在所有的人类肿瘤中,p53基因大约有50%的突变率。同样在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中,尽管突变方式不同,但p53基因的突变发生率均高达80%。作为第一个被发现p53基因家族中的新成员—p73基因,与p53基因共同组成了一个抑癌基因家族,自1997年被发现以来,就倍受研究者的关注。业已研究表明:p73基因位于人类1号染色体短臂的着丝粒亚端1p36.33区域,该区域是多个抑癌基因位点;p73基因的转录产物与p53基因有2.5kb的同源碱基序列;在蛋白质水平上,p73与p53有3个功能区域相互对应,并且在DNA结合区中,p73的6个突变热点完全对应于p53,两者在功能上亦具有高度相似性,都能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调亡的功能,而且都主要是通过转录激活p21~(WAF-1)基因宋实现的。p73基因在人体内低水平广泛表达,通过RT-PCR方法在人脑、心、肝、脾、肾等器官组织中均可检测到p73基因的转录。然而在不同类型的肿瘤组织中,p73基因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如在神经母细胞瘤,结肠癌,黑色素瘤,乳腺 癌等恶性肿瘤中P73基因频繁的丢失、突变,它的正常存在至关重要,是 重要的抑癌基因;而在肺癌中,P73基因的突变率很低,它并没有能够阻 止癌症的发生及恶化,所以没有担当主要的抑癌作用。这似乎预示了一个 论点,即P73基因作为抑癌基因,发挥抑癌作用,有一个组织特异性范畴。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P73基因的了解还很有限,它的诸多功能、作用机理 一以及与的3基因的相互关系等许多方面还不十分清楚,还需进一步探导。 对食管癌肿瘤组织P73基因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尚无报道,国外 也仅有两位学者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此,本研究对37例行手术切除的食 管癌住院患者,分别应用:①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mT干CR)对p73 基因mRNA转录表达水平进行检测;②Western-bloting技术和③非标记抗 体免疫酶组化染色法(PAP法)对 P73蛋白在食管癌肿瘤组织、癌旁、远 一 癌组织,以及区域淋巴结中的表达进行定性、定位研究,并探讨与食管癌 临床病理特征的相互关系;④单链 PCR构象多态性叩CR七SCP)和⑤异源 双链体迁移率分析技术(HM)鉴定P73基因突变状况,进一步探明P73 基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为食管癌的基因治疗提供 一定的理论依据。 ”实验结果显示: l.RT-PCR检测的 37例食管肿瘤组织中有21例(51.8%)p73 mRNA 表达阳性,而癌旁组织中 6例(16.2%),远癌组织有 7例 (1.9%),25例 区域淋巴结中有3例门2.0%)表达阳性:食管癌组织与癌旁、区域淋巴结 和远癌组织中n73 mRNA表达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n<0.05);而癌旁 组织、区域淋巴结与对应的食管正常组织之间以3mRNA表达率比较,均无 显著性差异(p>0.05)。p73。RNA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一包括食管癌TNM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h川.05人 2.Western-blot与免疫组化检坝p73蛋白表达,37例食管鳞状细胞 癌组织中有18例H8.叫)卜3蛋白检出阳性:而癌旁组织有2例(5.狐); 远癌组织有 2例(5.4%)阳性,25例区域淋巴结中无 P73蛋白阳性表达。 食管癌组织与癌旁、区域淋巴结和正常组织中p73蛋白阳性检出率比较, IX 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癌旁组织、区域淋巴结与对应的食管正常组 织之间 P73蛋白阳性检出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川.05\ 同样,P73 蛋白阳性表达检出率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3.PCR七SCP川MA迁移率检测结果均显示 P7 3基因在食管癌中未发现 任何突变。” 研究结果提示: 1.食管癌肿瘤组织中存在 P73基因的过度转录表达和 P73蛋白高阳性 检出率,提示p73基因可能参与了调控食管瘤的发生过程,但可能不是食 管癌肿瘤发生的主要分子事件。 2.食管癌组织中未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冯滨,蒋耀光,王如文,范士志,倪兵;p73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转录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癌症杂志;2002年03期
2 刘正才,陶开山,窦科峰;P73基因与人类肿瘤(文献综述)[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0年04期
3 李永奇,崔大祥,金桂秋,郭晏海,陈勇;p73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J];肝脏;2005年02期
4 刘贺亮,王禾,袁建林,秦荣良,陈宝琦,邵国兴,崔大祥;p73基因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5 田辉,王善政,彭书华;p73基因蛋白表达与老年人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关系的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年12期
6 彭书华,田辉;p73基因与肿瘤[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2年02期
7 潘伯臣,张淑兰,欧阳玲,宋今丹;妇科肿瘤细胞系及正常组织中p73基因mRNA表达及突变的检测[J];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16期
8 殷小成,曹励之,张朝霞;p73基因失活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和预后中的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03年03期
9 陈建华;p73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02年06期
10 杨之斌,段体德,郑南,朱洪,殷正丰,吴孟超;胃癌组织中p53、p63、p73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的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年07期
11 赵中海;p73基因研究进展[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4年01期
12 端木德强,李中海,王敬泽;P53家族新成员——P73基因[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2年01期
13 何勇,范士志,蒋耀光,陈建明,李志平,刘苹;p73基因转染抑制肺腺癌细胞系H1299和A549体外生长的研究[J];重庆医学;2004年02期
14 杨开颜;P73基因表达与乳癌细胞凋亡、激素受体的关系[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5期
15 周慧,凌红阳,吴文璎,冯一中,肖根生;喉癌组织p7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6 汤立军;p73基因及其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2年01期
17 陈黎明,赵悦,郑冬梅;卵巢癌中野生型p73基因的表达水平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年04期
18 何勇,李志平,范士志,蒋耀光,陈建明;p73基因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19 胡浩霖,石欣,高乃荣,汤文浩;p73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4期
20 周莉,金克炜;p53家族新成员-p73、p51与肺癌[J];医学文选;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东昕;;遗传多态与食管癌[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4年
2 王玉分;;PET/CT在食管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王军;韩春;李晓宁;高超;张辛;;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初期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食管癌高、低发地区食物中几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測定[A];中国生理科学会第二届全国营养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5 汪文莉;李文奇;郭秋峰;宋洪欣;乔玉斗;;锁骨上预防照射对食管癌病人预后的影响[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6 高剑波;武明辉;杨学华;陈学军;周志刚;郭华;岳松伟;;食管癌螺旋CT征象与uPA表达间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7 周政华;;氨基酸与食管癌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中的意义[A];第二届中国西部营养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高玉仙;;食管癌患者放疗中的心理护理[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陈洪岩;刘芝华;;S100A14 G972A基因多态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彪;;浅谈中药治疗食管癌的神奇疗效[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滨;食管癌p73基因表达与突变的研究及临床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2 叶波;食管癌(ADH1B)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大虎;端粒酶和PinX1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刘亮;耐药基因ABCG2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青蒿琥酯逆转耐药的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5 陈晓华;5-氨基乙酰丙酸—光动力疗法对人食管癌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6 任鹏;RNA干扰HIF-1α对食管癌放射敏感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7 李卫东;中国北方食管癌的遗传流行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8 陈晓;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2年
9 王波;西安和林州市食管癌P53基因突变及其与环境致癌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10 许智雄;人食管癌表达下调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月考;食管癌组织中△Np73和p73在转录水平的表达状况及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2 张驰;E-CD和IGF-IR在新疆哈、汉两民族食管癌中的异常表达及其意义[D];新疆医科大学;2001年
3 郝宝岚;KAI1及EphA2基因表达与食管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D];郑州大学;2004年
4 史健;粤东地区食管癌p16、Rb基因表达与p16基因缺失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5 王忠明;食管癌p53、p16、PCNA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04年
6 孙桢;TFPI-2和SNCG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浸润、转移和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0年
7 赵萌;ERK表达及活化在食管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8 杨荣水;~(18)F-FDG PET/CT在食管癌靶区勾画及评价食管癌早期放疗响应中的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9 陈强;豫西地区食管癌中HPV感染和hTERC基因的关系[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陈迪;MRTL通过启动子甲基化抑制FLJ22139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水平[D];暨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石初;“感觉”食管癌[N];大众卫生报;2003年
2 记者 陈婉婉;食管癌易感基因首次被发现[N];安徽日报;2010年
3 高书明;食管癌偏爱哪些人[N];民族医药报;2003年
4 南京81医院全军肿瘤中心 副主任医师 张传生;怀疑食管癌 应做哪些检查[N];家庭医生报;2003年
5 马明林;食管癌验方二则[N];民族医药报;2000年
6 通讯员 程守勤;近八成食管癌病人营养不良[N];家庭医生报;2009年
7 通讯员 丁皓 记者 倪秀萍 实习生 徐小杰;食管癌首进“肿瘤杀手”前三[N];南京日报;2010年
8 高春东;认识食管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记者 乔地;我科学家发现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N];科技日报;2010年
10 记者 苏迅 通讯员 朱如海;北大肿瘤中心安阳食管癌研究基地滑县监测站揭牌[N];安阳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