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疟疾流行现状及气象因素对疟疾发病影响的神经网络模型初步研究

高春玉  
【摘要】: 目的:掌握我国疟疾流行特征及气象因素对疟疾流行的影响规律,建立疟疾预测模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 描述性分析。收集1950~2001年全国疟疾发病资料、1997~2001年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称省市区)疟疾发病等资料,各种气象资料,利用SPSS10.0 for Windows、MapInfo Professional5.5、FoxPro6.0等软件对各种气象数据与疟疾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不同地区疟疾发病率通过行政区代码与电子地图数据库相链接,创建疟疾发病率专题地图;对各种气象因素与疟疾发病进行相关分析。并分析各种气象因素不同特征或不同水平疟疾的发病情况。 2. 建立神经网络模型。用Matlab6.1软件包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根据预实验结果,利用云南省红河地区1994~1998年月平均气压、月平均气温、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降水量、月降水日数、月平均相对湿度、月蒸发量、月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与疟疾发病率等级数据建立反向传播网络(BP网络)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 1. 疟疾流行状况。(1)1950~2001年我国疟疾流行趋势大致分3个阶段。1950~1984年,我国疟疾处于高水平流行期,年发病率在100/10万以上,其间有3个发病高峰,分别在1954年、1960年、1970年,1970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1985~1990年,发病率下降到10~100/10万之间;1990年至目前发病率在10/10万以下,到2001年疟疾发病人数已减至24731例, WP=10 发病率降至1.99/10万。(2)1997~2001年全国各省市区累计发病147605例,年均发病率为2.3941/10万,死亡220人,年均死亡率为0.0036/10万,病死率为0.15%。地区发病率以海南和云南最高,年均发病率分别达52/10万和27/10万以上,两省5年累计发病数占全国发病数的52.18%,湖北、河南、西藏、安徽、广东、贵州等地疟疾发病率较高。5~10月为发病高峰,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数的76.25%。(3)1994~1998年全国共有1228(52.19%)个县市报告184939例疟疾,累计发病率为15.17/10万,42%以上的县市疟疾发病率在1~10/10万之间,各县累计发病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西藏墨脱,云南西盟、元江、畹町,海南保亭,云南勐腊、景洪、河口和四川马边等。 2. 气象因素对疟疾的影响。(1)疟疾主要发生在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年校差在20℃以下的地区,病例数约占总数的66%;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校差在10℃以下的地区,发病率可高达994.91/10万。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的地区病例数占94.89%。82%的发病地区和95.55%的发病数在年降水量800mm以上、降水日数60d以上的县市中。86.17%的病例分布在年蒸发量1000~2000mm的地区,以年日照时间1000~2000h的地区为主。(2)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均与疟疾发病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880,p0.05;r=0.988,p0.01;r=0.806,p0.05;r=0.920,p0.01,年校差、年蒸发量、年日照时数与疟疾发病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3. 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经100次学习和训练,训练误差从3.23608下降至0.035862,通过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对未来疟疾发病率进行预测,其预测符合率为84.85%。 结论 1. 疟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虫媒传染病,在全国范围内,1950~1984年,疟疾处于高水平流行期,1970年至目前发病率呈显著下降 WP=11 趋势,但在局部地区,疟疾的发病情况仍然难以有效控制,其中海南省和云南省发病率最高,1997~2001年年均发病率分别达52/10万和27/10万以上,两省5年累计发病数占全国发病数的52.18%。 2. 疟疾的发病强度受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季节、气象因素的作用突出。在多种气象因素中,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与疟疾发病呈正相关。随着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的增加,疟疾发病县市有增加的趋势;随着年校差、年蒸发量的增加,疟疾发病县市有减少的趋势。 3. 神经网络在气象因素与疟疾之间建模是可行的,其预测符合率达80%以上。神经网络具有综合能力强,对数据的要求不高,适时学习等突出优点,且操作简便,节省时间,易于掌握和应用。研究中数据的应用、纳入、排出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作为疟疾预测的一种新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廖丽君;疟疾并发全血细胞减少二例[J];医学临床研究;1989年02期
2 陈绿林;婴儿疟疾性肾病综合征1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5年04期
3 李惠之;新生儿疟疾二例报道[J];新生儿科杂志;1996年06期
4 俞立华,曹典永;桃树枝治疗疟疾20例[J];中国民间疗法;1996年01期
5 汤凌全,郭鍟安,张木生,张小岚;深圳建市前后45年疟疾流行动态与防制效果[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年02期
6 卢爱梅,徐红梅,高瑾,李祥,赵慧萍,张海鹰,李志安,李红;齐齐哈尔市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及其预测预报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7年02期
7 潘颖;疟疾首发症状晕厥1例[J];广东医学;1999年06期
8 汪丽波,杨煌,杨忠强,马信文,杨太专,杨继青,李乔生,杨学文,刘行知,温春辉;云南省元江县乡村医生疟疾知识及防治工作调查[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1999年01期
9 卢超;针灸治疗疟疾120例[J];中国民间疗法;1999年09期
10 余品红,徐博钊;疟疾的检出、控制、预测和预防(待续)[J];实用预防医学;2000年01期
11 贾杰;疟疾的治疗[J];新医学;2001年03期
12 童学娅,林永祥;内江市1995~2002年疟疾发病情况及防治对策[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年04期
13 Brockmeyer H. ,Kitz C. ,Kohlhauser-Vollmuth C.,虎小毅;儿童疟疾感染报道:德国5例患儿的治疗及预后[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5年02期
14 廖鸿矶;鹅不食草治愈面神经麻痹(口眼斜)[J];新中医;1974年06期
15 吴开琛;用“法西达”(乙胺嘧啶加SDM’)预防疟疾的人血清中低叶酸浓度[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1年03期
16 F.W.H.M.Merkus;张钧;;预防疟疾新方案[J];药学实践杂志;1983年01期
17 吴玉立,于青,刘尔翔,李文禄;疟疾贫血机理的探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6年S2期
18 李述让;上感型疟疾23例[J];新医学;1987年05期
19 潘嘉云;;奈尼塔尔县特拉伊的Gadarpur镇疟疾发病率的研究[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7年01期
20 邵声洲,欧阳敏,张国华;婴幼儿疟疾误诊3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瑛;李东;牛瑾琦;;气象因素对周口市棉花生产的影响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强;;气象因素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3 徐永和;李炜;;武汉市某疗养院老年病人发病情况的气候学分析[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4 洪毅;廖良清;蔡振群;;地质灾害气象因素引发成因分析[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侯广松;刘伟生;谢广建;;基于相关因素映射和神经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A];2006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交流研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谭伟聪;蒋金良;;基于确定性退火方法的RBF模型在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7 周国琪;杨柳;邹纯朴;;运气学司天之气与温州地区气象及百日咳发病规律相关性的研究[A];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洪毅;廖良清;蔡振群;;地质灾害气象因素引发成因分析[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杨利敏;;气象因素引起的灾害事故评估模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慧萍;黄克磊;卢学锋;李伟;赵明;;焦作市紫外线辐射强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亮;海南省疟疾流行预测方法及基于GIS的疟疾监测预警系统的初步构建[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2 泰克森;疟疾死亡风险的生存分析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武月萍;血瘀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周洪昌;恶性疟原虫动力素相似蛋白1的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高宇辉;恶性疟原虫候选抗原PfMAg-1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6 季彪俊;基于神经网络的福建省水稻产量与土壤及气象因子关系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邵丁丁;疟原虫表达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同源分子的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8 刘静;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气象流行病学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安俊琳;北京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程其云;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力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及方法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春玉;我国疟疾流行现状及气象因素对疟疾发病影响的神经网络模型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2 江晓玲;疟疾荧光定量PCR诊断技术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3 曲波;气象因素对干旱地区常见传染病疫情的影响及发病预测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4 张慧慧;西北半干旱区气象因素对居民死亡的影响效应评价[D];兰州大学;2013年
5 李卫;气象因素对青岛市区居民脑血管病发病影响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6 苏永强;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海南省疟疾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7 吴净芳;突发性聋与气象因素关系的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8 王旭;年产2000吨75% DDT WP 生产装置的工程设计[D];天津大学;2003年
9 林海涛;考虑气象因素的风电场风速及风电功率短期预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田丽霞;地—空界面壤中氡浓度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译 奇云;全球22亿人口面临疟疾威胁[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记者 曹娴 通讯员 吴泰伟 林俊;长沙发现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N];湖南日报;2010年
3 杨石;以人为本真情重 科学“防制”天地新[N];商丘日报;2009年
4 香港麦迪信医学出版有限公司供稿;疟疾“杀手”难得逞[N];医药经济报;2002年
5 ;育出无精蚊子有助控制疟疾[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张田勘 编译;青蒿素与疟疾[N];文汇报;2011年
7 倪红梅;“击退疟疾”世卫组织未尽责?[N];健康报;2004年
8 周振达 谢剑雄;温州局五项措施防控疟疾传入[N];中国国门时报;2009年
9 记者 王昭;“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奇效[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周逸敏 曾筝;常州专家非洲抗疟驱病魔[N];常州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