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NA3.1/BMP-4的构建与家兔骨干缺损的基因治疗
【摘要】:
目前的骨折治疗手段,包括外科和物理等疗法能使大部分骨折得到有效的愈合。然而,即使如此,许多研究人员仍在不懈努力以探寻其它新的方法来确保较复杂的骨折能得到有效的治疗。目前,从细胞水平控制和影响骨折愈合的生长因子及其转移系统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其中有关重组蛋白如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研究更备受关注。但直接应用这类生长因子往往因其半衰期过短等原因而受限制,因此有关骨折的基因治疗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针对这一新的研究趋势,我们构建了pCDNA3.1/BMP-4质粒并对BMP-4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表明BMP-4基因序列完整。将pCDNA3.1/BMP-4质粒转染成纤维细胞并通过RT-PCR、免疫蛋白印迹反应等技术证明BMP-4基因能够进行表达,且表达所分泌的BMP-4可以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设计了直接注射pCDNA3.1/BMP-4脂质体用于家兔尺骨缺损模型和火器性家兔股骨缺损模型治疗的两项实验研究,以探讨基因治疗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pCDNA3.1/BMP-4治疗家兔尺骨缺损:48只家兔被随机平均分为4组,两侧尺骨中段均被截除15mm。A组12只动物于术后1周注射40μg pCDNA3.1/BMP-4脂质体于尺骨缺损之间组织内;B组12只动物除术后1周注射40μg pCDNA3.1/BMP-4脂质体外,术后2、4周分别注射20ng TGF-β_1。对照组C组12只动物术后仅注射pCDNA3.1,而D组12只动物仅手术造成尺骨缺损。术后2、4、8、12周对骨缺损间局部组织进行碱性磷酸酶、钙含量、病理学和放射学检查。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BMP一基因可在骨缺损间局部组织内进行转录和翻译,并持续6周
时间。
2.A、B组局部组织术后4周时出现软骨细胞,软骨化骨过程开始。
12周时B组成骨过程接近完成,A组成骨过程则仍在继续,C组和D组
未检测到成骨过程。
3.X线检查发现,A、B组8周时已有骨痴生成,12周时缺损区完全
由新生骨填充,但B组新骨生成的质量明显优于A组。
4.B组在8周时ALP活性达到高峰,12周时降至稳定水平;而A组
动物8周和12周时的ALP活性则无显著差异。钙含量检测发现B组8周
和12周时显著高于A组。
5.以上结果表明,基因转移后所表达分泌的BMP一4能够诱导间充质
细胞向骨组织分化和促进骨折愈合,但与TGF一已l合用效果更佳。
pcDN冉3.1瓜Mp一4合用TGF一pl治疗家兔火器性股骨骨缺损:24只
家兔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以钢珠自股骨肌肉射出造成股骨中部企8~缺
损。经清创、延期缝合及固定处理,12只动物注射pCDNA3 .1忍MP一4脂
质体与TGF一日,作为治疗组(A组),其余12只动物仅行手术处理以资对
照(B组)。骨折处理后2、4、8、12周检测同样指标,主要结果与结论如
下:
1.BMP一基因可表达为相应的mRNA和蛋白质达6周。
2.A组动物骨折处理后4周局部组织开始软骨化骨,8周时成骨积极
活跃,12周时成骨过程基本完成。B组动物虽可见同样的成骨过程,但成
骨质量和速度均不如A组。。
3.X线检查发现,A组动物8周时新骨生成,12周时缺损区完全由新
骨填充。B组12周时才有明显的新骨生成。
4.A组动物8周时ALP活性达到高峰,12周时下降;而B组动物8
Vll
//
周和12周时则保持在同一水平。A、B组动物局部组织的钙含量自第4周
开始均不断增加,但B组动物的钙含量却明显低于同时期的A组动物。这
些结果提示,BMP并表达基因合用TGF一旦;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成熟和钙
分泌有促进作用。
5.上述结果证明,pCDNA3.1忍MP一4与TGF一p,合用,同样能够促
进损伤重、污染重的火器性骨缺损的愈合。
|
|
|
|
1 |
章有章,陈诗书;肿瘤的基因治疗[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2 |
朱遐;FDA颁布有关体细胞和基因治疗的政策规则[J];生物技术通报;1994年04期 |
3 |
斯崇文;加强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因治疗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5年07期 |
4 |
;中国首届人类基因诊断治疗与预防研讨会纪要[J];中华医学杂志;1995年09期 |
5 |
王馨荣;基因治疗脑胶质瘤[J];医学信息;1995年11期 |
6 |
周煜;呼吸道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6年03期 |
7 |
邱培才;肝细胞介导的体细胞基因治疗[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6年04期 |
8 |
洪波,曹雪涛;神经系统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6年02期 |
9 |
姚志强;抗肝炎病毒基因治疗研究现状与展望[J];实用肝脏病杂志;1996年01期 |
10 |
刘鹏;再狭窄与基因治疗[J];医学综述;1997年11期 |
11 |
厉周,黄宗海,杨继震;胃癌的基因治疗研究现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7年03期 |
12 |
曹广文,崔龙,高军,戚中田;裸鼠体内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抗人类肿瘤的基因治疗[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13 |
何勇;大肠癌的基因治疗策略[J];陕西医学杂志;1998年09期 |
14 |
姬舒荣;IL-12抗肿瘤免疫治疗及其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0年01期 |
15 |
孙欲晓;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J];医学综述;2000年10期 |
16 |
;专题题录报道:肿瘤过继免疫基因疗法[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0年08期 |
17 |
刘爱民
,雷德安;胃癌的基因治疗[J];医学综述;2001年11期 |
18 |
贺艳,王水良,孙树汉;肿瘤基因治疗研究若干新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
19 |
王雪峰;胶质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3年02期 |
20 |
马文君,刘国仗,党爱民;原发性高血压基因治疗[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