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PTSD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其发病机理的研究

王禾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统计诊断手册》DSM-III(第三版)中确立了PTSD的诊断标准。1993年PTSD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第十版)。其核心症状可以简述为警觉性增高、闯入性再体验及反应麻木。PTSD可以迁延时久甚至终身难愈。 普遍认为,任何伴随有强烈心理反应如恐惧、绝望、失控感和幻灭感的创伤事件都有可能导致PTSD。一些特殊创伤,如强奸等,可以导致更高的发病率。在职业卫生领域,因突发事故造成的PTSD,也有较高的发病率。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实施的高强度、短时间、全方位的激烈军事对抗,现代高技术武器的巨大破坏力,生化武器与未来新概念武器的威慑力以及恶劣的战场环境(如强声、强光、强电磁辐射、高温、高寒与高海拔等)等对士兵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心理与生理应激反应,导致精神疾患的发生率远远高于过去,成为战斗和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军事应激、战时精神疾病防治的研究,为预防减轻应激反应症状提供更好的方案或措施,减少非战斗减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现代军事医学的巨大挑战。 行为学研究通常由于缺乏有效的测量与分析评估方法而存在费时、干扰大、客观性差、定量化程度低等缺陷。本研究强调医工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生物传感、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等高技术,在声光电屏蔽与严格温湿度控制的实验室内,对动物运动行为进行长时间无干扰监测分析,整个记录和初步统计过程完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完成,克服了现有行为学研究方法对动物产生的“二次干扰应激反应”等缺点。采用基于图象分析的行为学分析系统,可对动物行为活动进行更全面、精细、准确、客观的评价。采用现代化的数学工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发现全新的特征性指标。对不同侧面参数的协同研究能更完整客观地反映应激环境(stressors)与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结合生化等指标的测定,发现其内在机理,为临床和战时应激反应防治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针对PTSD患者的心理咨询和行为辅助实验性治疗,缺乏深入细致的机理研究,有证据证明,相对多的PTSD患者并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改变,亦有器质上 的病理改变。与记忆和情绪反应密切相关的海马区,可因长期的PTSD影响而出现类似萎缩的改变。有关PTSD的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通常认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 HPA)在PTSD的发 WP=10 病中起到关键作用。海马是HPA轴的上位调节中枢,在情绪、行为以及学习记忆等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其在PTSD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和可能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是受细胞内源性基因、酶和信号传导途径调控的一个“瀑布式”激活过程,受促凋亡基因与抗凋亡基因的协同作用。非创伤性的外界刺激因素所引起的一些变化,能否导致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是本实验的一个研究重点。谷氨酸(Glutamat Acid, Glu)是神经中枢的兴奋性递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除了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传递之外,在学习记忆以及神经元可塑性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谷氨酸还具有兴奋性神经毒性,局部高浓度的谷氨酸可造成神经细胞大量死亡,在中枢神经系统,任何能导致胞外谷氨酸异常增高的病理变化都会产生兴奋毒性,许多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都与此密切相关。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则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边缘系统。GABA的生理功能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具有普遍的抑制性作用,在兴奋-抑制调节中有着关键和不可或缺地位。对这两种氨基酸在本PTSD模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褪黑素(Melatonin, MT)是松果腺分泌的主要激素,对机体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生物节律的调节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T参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和应激反应,可抑制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的分泌,并具有抗炎、抗焦虑、镇痛、镇静、催眠等作用。此外,也有研究发现,MT也具有抗衰老、抗惊厥、自由基清除和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一些行为学研究发现,MT可改变实验动物的行为学指标,使得活动减少和固定姿态增加。这些都提示MT在抗应激方面有可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本实验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大鼠运动行为学观测系统的研制:利用计算机影像学技术对大鼠运动行为进行详细细致的观测和记录,通过动物实验提出能较好地反映动物运动行为特征的参数,以供进一步研究;(2)PTSD动物模型的制备和行为学观测:利用幽闭+电刺激制作PTSD大鼠实验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观测实验动物的运动行为及其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以确定该模型与PTSD临床表现近似;(3)PTSD动物模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凋亡:通过检测PTSD动物模型中前额叶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和Glu、GABA含量的变化,对PTSD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进行初步探讨;(4)褪黑色素在PTS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济民;邱蔚六;陆昌语;;DMBA致金黄色地鼠颊囊癌动物模型及其应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6年03期
2 李玉晶;仇新全;李健英;吕律;;龋齿的动物模型及其应用[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86年03期
3 Lal H ,乐伟东;与免疫功能失调相关的识别障碍:应用于药物研究的新动物模型[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7年03期
4 陈筱侠;汪建;;国际专题学术会议消息一束[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9年03期
5 李杰;;我国不同流行区周期型马来丝虫动物模型的建立[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6 毕可恩;刘爱华;朱富华;张亚荣;张洪翠;;食积动物模型建立及中药治疗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7 刘燕明;贾钰;郝志强;刘迪;章顺意;田光佩;;经络动物模型初探[J];天津中医药;1990年04期
8 郝京生;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单克隆抗体对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大鼠的绿脓杆菌致死性感染的保护作用[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1年04期
9 孙扬;朱仕钦;;实验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动物模型及药物治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1年03期
10 仇宏宇,郭秀春,石基英,张月霞,李天珍,苏娥,陆莹莹,刘晓谦,赵晓书,王燕,王柏苓,唐启威,宋雁南,李从仁;中药对实验性豚鼠肺气肿防治作用的病理学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11 于文慧;建立慢性肾衰动物模型方法研究的进展[J];天津医药;1994年11期
12 何晓晖,朱荣林;中医动物模型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13 黄正松;戴钦舜;李俊石;江涛;;钨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颈动脉瘤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6年05期
14 侯英萍;孙立军;乔宏庆;张裕民;陈敏;郭庆林;;~(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用于套管法所制冠状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评价[J];中华核医学杂志;1996年03期
15 陈楷;陈可冀;张国玺;周文泉;涂人顺;刘丽;;益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S1期
16 郭成浩,张辉,金毅,孙波,王凡,李广生;不同血钙水平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J];动物学杂志;1999年02期
17 丁正明,宫斌,莫启忠;老年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0期
18 赵宗江,张新雪,牛建昭;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年06期
19 任明,高秀梅;动物实验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局限和展望[J];辽宁中医杂志;2004年10期
20 程吉勇,杨华,刘健;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昌煜;郭建友;;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二部分)[C];2002年
2 蒋灿华;叶冬霞;陈万涛;林国础;张志愿;邱蔚六;;舌鳞癌SD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A];2004年口腔颌面肿瘤基础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及论文集[C];2004年
3 谢瑶;卢昕;王国春;郭健;陈旺;王泰玲;;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治疗的研究[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李丽霞;汤永民;沈红强;钱柏芹;罗春芳;张海忠;;急性B淋巴细胞系白血病靶向治疗动物模型的建立[A];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全国小儿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闫慧博;鲁凯伍;金大地;江建明;;建立稳定的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柴玮杰;王玉燕;高珉之;王瑞翀;王明秋;;建立三聚氰胺致大鼠肾损伤模型的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翠娟;孙理军;;对基于体质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制作的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毅;付丹丹;古国民;霍小玲;;一种湿热证Ⅰ型变态反应动物模型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四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7年
9 浦斌红;;心气虚证研究及展望[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陈雪功;李勇;;IgA肾病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的研制与方药反证[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书章;A/E大肠杆菌疫苗动物模型的研究:兔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1年
2 石文静;吸氧和血管生长因子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发病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4年
3 佡剑非;Aβ-AD动物模型建立及NGF治疗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4 胡萍;透镜诱导豚鼠眼屈光状态的改变及豚鼠近视眼巩膜中MMP-2、TIMP-2和生长因子变化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5 许亦权;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犬颞颌关节、下颌骨缺损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6 刘庆华;老年人呼吸机相关肺炎综合干预和发病机制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小元;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重建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邵世坤;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病机理和初步防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王连友;大鼠液压冲击颅脑损伤模型的立体定向控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10 陈来照;神经肽Y及其受体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轻微肝性脑病大鼠海马内Glu、GluR1、GABA及GABAR_A表达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2 王骏;心肌缺血日负荷对兔VEGF表达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3 金晓颖;伏九贴敷疗法对致敏豚鼠肺泡灌洗液MC及肺组织形态学影响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4 张国鹏;动物血液与腹部内出血模型的阻抗特性基础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田明霞;暴露性干眼症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6 李彦;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对肌间结缔组织及神经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葛良鹏;大鼠糖尿病溃疡模型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小会;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大鼠肾脏醛糖还原酶基因表达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9 丁澄;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拓展及在相关基因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10 陈晓辉;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肺动脉高压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喜明;鄂建立早老性痴呆症动物模型[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张超群 范晓莉;山西医大制作成功免疫性不育动物模型[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我国建立首个SARS感染动物模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4 记者 陈勇;美国科学家成功让鼠脑中长出人脑细胞[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裘 索;中医药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王世恩 特约记者 王坤;四医大建立基因剔除动物模型[N];解放军报;2000年
7 张超群 范晓莉;建立膀胱肿瘤免疫治疗动物模型[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何卉 陈西敬 王广基;基因缺陷动物模型促进药物跨膜转运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特约记者 曾利明;我国成功建立非典病毒动物模型[N];中国改革报;2003年
10 徐亚静;上海两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鉴定[N];中国医药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