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PPARs在代谢综合征心血管损害中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闫振成  
【摘要】:背景和目的:MS具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特征,多重心脑血管易患因素的共存,其危害性明显大于单一因素。MS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MS发病环节复杂,发生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是MS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 PPARs是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有三种亚型,即PPARα、δ和γ。PPARα主要表达于肝、肾、心和肌肉等,PPARγ主要表达于脂肪、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PPARδ表达广泛,在心脏和肾脏表达最为丰富。研究表明,PPARα参与脂肪酸的氧化,PPARα表达减低与负荷性左室肥厚有关,主要是其下调脂代谢的关键酶所致,其激动剂贝特类药物可明显改善脂蛋白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PPARγ参与脂肪细胞分化,PPARγ基因变异与2型糖尿病和肥胖发生有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改善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具有降糖和降压作用。与前面两个PPARs亚型相比,PPARδ功能了解甚少,目前研究表明其参与脂肪的形成、脂代谢的调节,参与血管炎症反应和动脉硬化的形成。因此PPARs在多个组织器官糖脂代谢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MS发生的关键靶分子之一。 PPARs基因变异与MS发生及哪些心血管临床表型相关仍不明确。PPARs在MS及并发的心血管重构和功能紊乱中的作用机制不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脂肪摄入过多和运动减少是人类肥胖、2型糖尿病和MS发生的重要因素,但其介导MS发生心血管损害的机制不明。目前2型糖尿病和肥胖模型已建立,仅仅是MS的一个或两个方面,不具备人类MS的全部临床特征,而MS的模型尚少。本研究拟建立与人类相近的MS模型,从分子水平探讨 PPARs在心血管重构和功能失调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为明确PPARs基因变异与MS患者心血管损害的关系及PPARs在MS大鼠心血管重构和功能失调的作用,我们进行如下研究。 临床研究: 1.受试者757例,MS的诊断以1999年WHO制定的亚太标准,高血压按照1999年WHO/ISH指南的标准,2型糖尿病参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标准。其中MS组304例,平均年龄59±13,男160例,女144例;EH组172例,平均年龄56±12,男92例,女80例;DM组147例,平均年龄54±11岁,男85例, WP=14 女62例;正常对照组134例,平均年龄55±9岁,男92例,女42例。2.采用PCR-RFLP方法进行PPARγC161T、PPARδ+294T/C和PPARα内含子7基因多态性检测。3.常规检测TC、TG、HDL、LDL、UA、FFA、UAE、FBG、FINS、HOMA-IR和UAE,其中417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膜和斑块指数,389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查。 实验研究:健康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60只,每组15只。1.分组:随机分为普食对照组(NC)、高脂组(HF)、普食游泳组(NCE)和高脂游泳组(HFE)。以高脂(脂肪占总热能49%)结合高盐饮食复制MS大鼠模型,运动组大鼠进行游泳训练:每周3次,每次1h,24周。2.每月测量体重、血压、心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每2月测血脂、血浆FFA,32周行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和葡萄糖耐量试验。3.心血管重构和功能指标:心脏重量和心血管组织形态学检查分析心血管构型变化,血流动力学(HR、LVSP、LVEDP和±dp/dtmax)和血管张力检测观察心血管功能。4.分子生物学指标:心脏和主动脉PPARα、PPARδ和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 主要研究结果 一、临床研究 1.一般临床资料:MS组BMI、UAE 、TG 和HOMA-IR腰围明显高于EH、DM和对照组(P0.05 或P 0.01);MS和EH组BP明显高于DM组和对照组(P0.05 或 P 0.01)。 2.心血管重构参数:MS组和EH组LVM和LVMI明显高于DM组,同样左室肥厚的比例明显高于DM组(P0.01);MS组颈动脉内膜明显较DM组增厚(P0.01),而斑块指数高于EH组和DM组(P0.01)。 3. PPARs基因型的分布:MS组PPARγ161CC型明显高于对照组,T等位基因携带者(CT+T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四组间PPARδ+294T/C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未检测到本地区人群PPARα内含子7 2528G/C多态性。 4. PPARs基因型与心血管临床表型及脂代谢紊乱的关系: (1)MS组PPARγ161CC型PP、内膜厚度和斑块指数明显高于CT+TT(P0.05或P0.01);MS组CC型斑块指数和内膜厚度明显高于EH或DM组(P0.01)。 (2)MS组PPARδ+294 CC+TC型LVMI明显高于TT型(P0.05)。 (3)MS组PPARδ+294 CC型血浆TC和LDL-C水平明显高于TT型和TC型(p0.01或p0.05)。 (4)MS组PPARδ+294 CC+TC型BMI明显高于TT型(P0.05)。 WP=15 5.PPARδ+294T/C 和PPARγC161T基因型联合与心血管表型的关系 (1)MS组PPARγ161CC/PPARδ+294TC+CC型携带者SBP明显高于PPARδ+294TT/PPARγ161CT+TT携带者(P0.05),MS组PPARγ161CC/PPARδ+294TC+CC型携带者和PPARγ161CC/PPARδ+294TT型携带者PP明显高于PPARδ+294TT/PPARγ161CT+TT型携带者和PPARδ+294TC+CC/ PPARγ161CT+TT型携带者(P0.05)。 (2)MS组PPARγ161CC/PPARδ+294TC+CC和PPARγ161CC型/PPARδ+294TT型携带者的斑块指数均高于PPARδ+294TT/PPARγ161CT+TT和PPARδ+294TC+CC/ PPARγ161CT+TT型携带者(p0.05或p0.01)。 6.MS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男性、LDL和PPAR161CC 是MS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P和PPAR161 CC是颈动脉斑块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1)。 实验研究: 1.与普食组相比,大鼠高脂饮食8?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董育玮,王兴鹏;PPARs在消化道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2年02期
2 周晶,沈志祥;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肝癌[J];肿瘤防治研究;2004年11期
3 徐成,王莉莉,曹颖林,李松;PPARs:脂代谢调节与胰岛素增敏治疗药物的作用靶标[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年03期
4 彭永德;PPARs与脂肪细胞分化及脂质代谢[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8年04期
5 黄颖,陈运贞,吴宏,姜蓉,李静;PPARs和NFκB在高脂血症大鼠内皮细胞中表达的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石俊青;谢敏;;PPARγ与肺纤维化[J];四川医学;2008年02期
7 崔亚利,赵德明;核受体PPARs与动脉粥样硬化[J];动物医学进展;2004年01期
8 朱艳丽;倪海祥;;PPARγ与胰岛素抵抗及其中医药干预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年10期
9 金楠,王宪;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J];生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10 刘晓红,吕宗舜;核转录因子PPARs与非酒精性脂肪肝[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S1期
11 马焕云;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陕西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12 沈丽新;袁晓晨;;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交会点-PPARs[J];中国厂矿医学;2007年03期
13 黄颖,陈运贞,王周碧;不同类型氧化型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NFκB和PPARs的作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4 周吉银;周世文;;小檗碱对糖尿病大鼠心肌PPARs表达的影响(英文)[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年10期
15 叶林秀;核转录因子PPARs与代谢综合征[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04期
16 王燕;周晓鸿;李晓岚;;PPARs与皮肤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08年01期
17 许莉军;;游离脂肪酸与脂毒性[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3年03期
18 季莉莉,张玉梅;PPAR-δ与疾病[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年04期
19 李华波,全智华;ABCA1与PPARs在胆固醇流出中的作用及相关性[J];医学综述;2005年11期
20 杨光锐;吴静;陈丽红;管又飞;;代谢性核受体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叶新;杨丰庆;陈华;郭莉霞;夏之宁;;基于PPARs的抗糖尿病药物的筛选与评价[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蔡丹莉;陈芝芸;严茂祥;叶蕾;;山楂叶总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脏PPARs表达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2010新疆)论文集[C];2010年
3 李京励;孔路军;李爱赟;王爱国;傅金恋;;PPARs在胚胎着床期子宫中的表达研究[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4 ;Dynamic analysis and ligand binding affinity investigation of PPAR mutations[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刘光慧;沈恂;;硫氧还蛋白(TRX)抑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转录活性[A];第六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会议和海峡两岸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孟和;李辉;王宇祥;;鸡PPARs基因组织表达特性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童南伟;;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delta与脂质及能量代谢研究进展[A];全国首届代谢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叶治家;曹廷兵;巩燕;彭家和;张艳;;核受体PPARγ配体的筛选[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任跃忠;宋作珪;单江;;2型糖尿病巨噬细胞LPL和PPARγ的mRNA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孙晶;马骥;顾勇;林善锬;;PPARγ1过表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系膜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及其机制[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叶新;PPARs筛选模型的构建及抗糖尿病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D];重庆大学;2013年
2 任冰稳;束缚应激对大鼠代谢和多脏器PPARs表达的影响及吡格列酮的干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3 徐艳炜;PPARs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4 赵启鹏;基于抗氧化—指纹图谱相关性及PPARs蛋白表达的中药糖脉康颗粒止消渴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于海燕;中药通过激活PPARs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的研究及新型胰岛素增敏剂的筛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6 樊月圆;肉牛PPARs家族和PLIN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秦川牛胴体、肉质性状相关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闫振成;PPARs在代谢综合征心血管损害中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8 张世勤;MAPKs及PPARs在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发生和防治中的作用和细胞机理[D];中南大学;2003年
9 胡红梅;药物和有氧运动防治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易光辉;高密度脂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的作用[D];中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君;PPARs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关系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胡思星;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结构修饰及其PPARs信号通路的活性筛选和理化性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陈焱;PPARs及其靶向基因在雌激素诱发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4 侯菲菲;饮水摄入三氯乙烯致小鼠肝脏损伤中PPARs表达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5 秦俊杰;PPARs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早产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6 牛琼;实验性脂肪肝组织PPARs表达及干预实验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7 刘景超;PPARs基因单体型对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以及与肥胖的交互作用[D];苏州大学;2012年
8 马晶晶;建立基于人PPARs为靶标的药物筛选细胞平台[D];遵义医学院;2011年
9 黄晓慈;替米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肝组织PPARs及脂联素受体2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10 牛海雁;PPARs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栾雪梅;施贵宝与默克一拍即合[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调血脂药对3T3-L1脂肪细胞脂肪水孔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