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射治疗相关解剖及临床剂量学研究
【摘要】:目的:
1. 为鼻咽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详细的解剖参数,明确各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
2. 探讨鼻咽部各结构的连续薄层断面形态规律及影像学表现。
3. 探讨不同放疗方式(2D-RT、3D-RT和IMRT)治疗鼻咽癌的临床剂量学特点与优势。
4. 对CVH2实现可视化,对CVH2 模拟鼻咽癌IMRT治疗剂量分布在对应的解剖薄层断面进行分析,深入探讨IMRT治疗的临床剂量学特点和优势。
5. 探讨不同方式加量照射(SRT、3D-RT和IMRT)治疗残存鼻咽癌的临床剂量学特点和临床价值。
材料与方法:
1. 在30例(60侧)成人干燥头颅标本上,对鼻咽部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骨性标志相互间距离进行解剖学测量。
2. 选取固定头颅标本10例(20侧),应用侧方入路对鼻咽部及毗邻结构进行显微神经外科解剖研究,对颞下窝、咽旁间隙、茎突隔等结构进行观测。
3. 利用获取的5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对鼻咽部重要结构的连续断面形态进行巨微解剖观测,并与对应的CT、MRI图像对照研究。
4.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T1a期鼻咽癌病例,应用Varian公司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进行了2D-RT、3D-CRT和IMRT三种治疗方案的设计与临床剂量学比较。
5. 应用北京大恒公司Star治疗计划系统,对第二例中国数字可视人体数据集(CVH2)进行可视化研究,在CVH2之鼻咽癌模型上进行IMRT治疗计划设计,并对其在解剖薄层断面上进行临床剂量学分析评价。
6. 对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鼻咽癌残存病灶,采用SRT、3D-CRT和IMRT等方法进行加量照射计划设计和临床剂量学评价,对加量照射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1. 测量咽结节到卵圆孔内缘距离左、右侧分别为 28.31±2.70mm,27.63±2.34mm;到棘孔内缘分别为31.75±2.62 mm,32.05±2.71 mm;到破裂孔内缘为分别 8.78±2.61 mm,8.48±2.67 mm,到颈动脉管内缘分别为 27.31±2.69 mm,26.66±2.98 mm。
WP=12
2. 颞深神经和咬肌神经走行于颞下窝顶骨膜下,耳颞神经形成一个或两个环包绕脑膜中动脉。茎突隔将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间隙和茎突后间隙,并保护其后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后组脑神经。
3. 5例数字化人体数据鼻咽部组织结构无变形、移位、脱落现象,可在原位对鼻咽部的细微结构进行观测,骨组织、纤维结缔组织、神经血管等结构可形成明显对比,与CT、MRI图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4. 确定了咽旁间隙划分的具体方法,明确了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和咽后间隙各自的界限。MRI以其对软组织的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等特点,可较CT更好地显示咽旁间隙的软组织结构,但CT在显示颅底骨质及骨性通道等方面要明显优于MRI。
5. IMRT治疗对鼻咽癌能够提供良好的靶区包容和剂量分布,对脑干、颈髓等重要器官能够提供有效屏蔽与保护,腮腺的剂量能够得到有效降低。2D-RT主要缺陷为不能对腮腺和脑干脊髓给予有效保护,3D-CRT主要缺陷为靶区剂量分布不均和腮腺保护不佳。
6. 在STAR TPS系统上实现了对CVH2的可视化,在横断、冠状和矢状断面对CVH2鼻咽及周围结构进行了细致观察研究。CVH2模拟鼻咽癌IMRT治疗剂量分布在解剖断面上显示呈现了大量CT上无法提供的信息,提示多组颅神经位于高剂量区内以及CT对腮腺估计不足等。
7. 对于小于3cm的类圆形病灶SRT能够提供近于完美的剂量分布与靶区包容;对于大于3cm的高度不规则病灶,3D-CRT和IMRT的靶区包容和剂量分布较好,IMRT更优,而SRT靶区内剂量梯度甚大。对于大于3cm相对较规则病灶,IMRT和3D-CRT治疗剂量分布好,SRT剂量分布不佳。本组鼻咽癌常规放疗后SRT加量照射取得三年局控率85.0%和总生存率73.0%的较好治疗效果。
结论:
1. 鼻咽部的骨性解剖标志可作为重要结构的定位参照。咽结节、乳突尖、茎突根部等骨性标志易于辨认,是鼻咽部放疗和手术较好的定位标志。相关距离的测量有助于保护鼻咽部重要结构,明确治疗的安全范围。
2. 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可良好显示鼻咽部细微结构,结合CT及MRI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可深入了解鼻咽部细微结构的连续薄层断面形态规律,对于提高鼻咽部微小病灶的影像确认率、减少漏诊和误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断层影像解剖学习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工具。
3. 确定咽旁间隙的划分标准有助于为该区病变的影像诊断,对鼻咽癌准确分期、
WP=13
恰当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4. IMRT治疗对鼻咽癌能够提供良好的靶区包容和剂量分布,对脑干、颈髓等重要器官能够提供有效屏蔽与保护,腮腺的剂量能够得到有效降低,是当前最佳治疗方案。CVH2 IMRT治疗在解剖断面上的剂量分布能够提供更多有关重要器官保护, 如多组颅神经位于高剂量区内以及CT对腮腺估计不足等,而CT、MRI等无法提供的重要信息。
5. CVH2在TPS系统上的可视化对进行精细解剖和解剖影像学研究有重要帮助,也为放射治疗的深入研究和培训教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工具。
6. SRT治疗是小于3cm残存病灶加量照射的首选方法,较大的病灶应选用IMRT或3D-CRT。鼻咽癌常规放疗后SRT加量照射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
|
|
|
1 |
黄美仁;浅谈鼻咽癌放射治疗的综合护理[J];当代护士;1996年07期 |
2 |
黄国贤;;中医配合放疗治疗鼻咽癌临床体会[J];广东医学;1996年09期 |
3 |
孔琳,张有望;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神经系统后遗症[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9年03期 |
4 |
黄洁莲,卓小玲;鼻咽癌放射治疗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
5 |
陈然;鼻咽癌放射治疗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年02期 |
6 |
宫福花;高压氧加放疗联合治疗鼻咽癌临床疗效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7 |
张成;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1997年06期 |
8 |
付尚志;鼻咽癌放射治疗研究现况[J];临床军医杂志;2003年03期 |
9 |
孙扬,祝玲,杨爱仙;鼻咽癌放射治疗皮肤反应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0 |
王永清,马中骥;青少年鼻咽癌48例放射治疗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2年04期 |
11 |
邢德智,郭敏花,刘海德,王晓东,李殿祖;67例鼻咽癌放射治疗临床分析[J];齐鲁肿瘤杂志;1996年03期 |
12 |
赵宏,张玉书,马素兰;91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7年02期 |
13 |
梁传余,刘永惠,安惠民;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残留肿瘤观察(附76例分析)[J];华西医学;1994年01期 |
14 |
王奋,陈显钊,唐启信;常规放疗加后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鼻咽癌61例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4年05期 |
15 |
李金伟;王蓉;张群贵;吴伟;吴修洪;温盛瑛;丁金泉;林松焕;;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
16 |
雷自重,何方志,王静波;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十年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1978年01期 |
17 |
孙智莲;;50例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11期 |
18 |
韦艳华;毛丽莉;;鼻咽癌放疗并发症的护理[J];右江医学;2006年06期 |
19 |
吴宁波;陈韵彬;;鼻咽癌沿颅神经周围浸润的CT与MRI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2008年04期 |
20 |
白守民;薛卫平;谢德荣;刘宜敏;卢泰祥;;16例鼻咽癌合并皮肌炎患者放疗效果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