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实验性胸腹撞击伤并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研究

吴红涛  
【摘要】:胸腹撞击伤大多是由钝性暴力直接作用于胸腹部造成的闭合性损伤,其损伤的常见原因有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直接打击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因交通事故等致伤因素所致胸腹撞击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目前对胸腹撞击伤的研究,特别是胸腹伤并急性肺损伤(ALI)的病理生理特点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在建立动物胸腹撞击伤并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基础上,从创伤应激条件下炎症启动和发展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探讨胸腹伤致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对伤情预后的影响;同时观察了伤后早期应用盐酸氨溴素(沐舒坦)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为胸腹伤并急性肺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 1.本研究建立的胸腹撞击伤并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具有以下特点:⑴撞击设备操作简便、物理参数容易控制、撞击部位准确及可重复性好等优点;⑵实验动物肝脏和肺损伤的病理类型、伤情与临床较为接近,为临床研究胸腹伤并急性肺损伤提供了良好的病理生理基础;⑶肝脏和肺损伤的同时合并有心脏及肋骨骨折;⑷可利用致伤模型进行力学因素分析及多项实验指标的检测和用于药物疗效评价。 2.胸腹撞击伤并急性肺损伤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频率加快,呼吸频率最快达87±6 次/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血气分析发现,ALI组动物伤后1h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PH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后氧分压PaO2、SaO2、PH呈进行性的下降,致伤后7h,PaO2下降至最低,为68.5+3.91mmHg,同时,SaO2也降至93.2%,PH降至7.370+0.0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aCO2在伤后1h为43.8+2.42 mmHg,此后呈进行性升高,至伤后7h,PaCO2达51.1+3.67 mm/H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因此,胸腹伤并急性肺损伤后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主要是进行性的呼吸性酸中毒。这也是胸腹伤并急性肺损伤后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 3.研究表明,血浆TNF-а在急性肺损伤后1h即升高达峰值;IL-1在伤后3h达峰值;IL-6与IL-8在伤后即呈明显升高,至伤后7h达峰值,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与肺组织的损伤程度、功能障碍及病 WP=9 理改变基本一致,说明不同的细胞因子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变化,发挥着各自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对急性肺损伤的伤情预后有较大的影响。 4.肺组织CD18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急性肺损伤后CD18在多形核白细胞(PMN)及肺巨噬细胞胞浆内的表达呈现强阳性(+++),而对照组肺组织中表达CD18的阳性细胞少见,且表达微弱(-~+)。说明CD18的高水平表达,在触发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5.应用盐酸氨溴素(沐舒坦)针剂对急性肺损伤的疗效观察发现:(1)治疗组的SaO2、PaO2、P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PaCO2明显高于两治疗组(P0.05)。治疗组中虽然大剂量沐舒坦治疗组的SaO2、PaO2要高于常规剂量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用药后检测细胞因子发现,治疗组外周血促炎因子TNF-α及IL-1、IL-6、IL-8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大剂量沐舒坦治疗组的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 (P0.05);(3)用药后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治疗组肺组织水肿、灶性出血、肺不张等急性肺损伤的表现均明显轻于对照组。治疗组中大剂量沐舒坦治疗组轻于常规剂量组;(4)用药后肺组织CD1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对照组CD18染色仍呈强阳性表现,而治疗组肺组织CD18的表达明显减弱。治疗组中大剂量沐舒坦治疗组CD18的表达弱于常规剂量组。综合上述四个方面表明,沐舒坦对胸腹伤并ALI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等细胞因子介导的肺部过度急性炎症反应及CD18触发的急性肺损伤,从而有效减轻了肺损伤后的低氧血症及肺泡组织细胞的损伤。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鹏,杨径,申群喜;沐舒坦对急性肺损伤患者保护作用的研究[J];华夏医学;2002年03期
2 宋国维;;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年04期
3 王绍谦;胡洋;张文田;;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气分析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年12期
4 赵中江,孟新科,杨径;沐舒坦对急性肺损伤肺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22期
5 陆晶;张林丽;余书勤;吕伟;蒋叶;绪广林;;氧化苦参碱对兔油酸型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7年14期
6 闫亚敏;李忆东;宋兴磊;王燕;卢建;王志红;;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血液氧合水平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陈锦鹏;吴荣初;陈敬国;;沐舒坦气道冲洗疗法对机械通气新生儿PaO_2、SaO_2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20期
8 赵双平,郭曲练,王瑞珂,王锷;沐舒坦对盐酸吸入后大鼠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5期
9 严清华;沐舒坦气管内冲洗术在新生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年18期
10 徐瑞芬;冯旭阳;刘蕊;张惠;徐礼鲜;王凤娟;;经胃灌入高氧液对油酸型急性肺损伤家兔的治疗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年02期
11 陈文颂;李艳红;;PSV与BIPAP对PICU急性肺损伤患儿呼吸功能的影响(附60例报告)[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年01期
12 赵文双;吸入爆炸残物致急性肺损伤1例报告[J];首都医药;2001年09期
13 王荣胜;陈艰;;体外循环肺损伤的预警指标及药物研究进展[J];江西医药;2007年08期
14 黄庆;林辉斌;;经鼻(面)罩BiPAP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18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9年09期
15 胡迅;沐舒坦药物治疗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年11期
16 王瑞娟,王萍,秦雪冰;口服中药汤剂致急性肺损伤一例[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年03期
17 金海华;;沐舒坦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0例体会[J];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01期
18 俞志勇;施兵;李渤涛;陈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1例[J];人民军医;2009年03期
19 刘慧卿;李志文;;双黄灌肠液治疗急性肺损伤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年05期
20 赵仁国;林海;张鸣华;慈晓;刘凌云;胡永启;;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理;李小忠;农健;陆良升;姚奕斌;蓝东;邝晓聪;;沐舒坦对急性肺损伤防治作用的实验观察[A];中南地区第六届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孙军;高忠和;方陈;杨玲;韩忠朝;;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SC)治疗急性肺损伤(ALI)[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三次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田巍;王聪;关岚;李天水;陈志芳;金红芳;赵斌;杜军保;;七叶皂苷钠对大鼠急性肺损伤干预治疗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钱桂生;;SIGIRR对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武庆平;金胜威;刘东;桂平;尚游;冯丹;姚尚龙;;急性肺损伤研究新思路抗炎和促炎症消退相结合[A];2010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杨丽丽;刘志;戢新平;刘刚;关福兰;;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在高CO_2通气时病理生理指标变化的研究[A];2003全国SARS防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7 胥武剑;董宇超;朱莹;洪伟峻;宁允叶;蔡在龙;李强;;Nogo-B在小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保护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谢衬梨;萧正伦;黎毅敏;莫红缨;赵一菊;;生长素释放肽对急性肺损伤小鼠核因子-κB和纤溶系统的干预作用[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杜成;景亮;;瑞芬太尼对内毒素诱导兔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皋源;王云霞;李玟;邓羽霄;王祥瑞;;羟乙基淀粉130/0.4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TLR4表达的影响[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鑫;汽化吸入全氟化碳对行机械通气肺损伤小猪肺外脏器的保护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2 戢新平;体位改变对兔油酸型急性肺损伤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3 黄泽清;骨形态生发蛋白-4在酸吸入致大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探讨[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4 李洪霞;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中炎症介质/抗炎介质失衡机制及白介素10、地塞米送的保护作用[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5 陆健;肺失肃降的病理生理研究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王泓;机械通气对心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樊毫军;腹腔或静脉注射全氟化碳对大鼠急性肺损伤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8 朱峰;丙酮酸乙酯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9 刘同祥;中药蛋白酶抑制剂的筛选及防治急性肺损伤作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肖贞良;GRKs参与大鼠急性肺损伤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红涛;实验性胸腹撞击伤并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2 蓝东;沐舒坦对急性肺损伤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4年
3 张文涵;不同剂量沐舒坦对内毒素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阻遏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4 陆晶;氧化苦参碱对动物ALI及COPD模型的干预作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龚传明;鞭毛蛋白致大鼠急性肺损伤及其机理的初步探讨[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6 高晓玲;胆红素对抗内毒素诱导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2年
7 赵晓巍;不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减轻急性肺损伤模型通气机相关肺损伤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8 张秀敏;不同诱因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肺内外炎症动态变化[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陈小莉;雷米普利对急性肺损伤时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10 邱峻;参麦注射液与丹参粉针联用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姜宁 常亮 王晓静;急性肺损伤防治难题攻克[N];医药导报(中药报);2003年
2 ;Calfactant在儿科急性肺损伤中的疗效[N];医药经济报;2005年
3 江西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王和平;沐舒坦[N];家庭医生报;2005年
4 韩咏霞;沐舒坦祛痰四注意[N];大众卫生报;2009年
5 ;血液制品输注可引起致死性急性肺损伤[N];大众卫生报;2005年
6 熊学莉通讯员 曾理;急性肺损伤早诊早治降低病死率[N];健康报;2008年
7 马空群;沐舒坦雾化改善鼻咽干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8 郭姜宁 常亮 王晓静;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损伤防治难题攻克[N];科技日报;2003年
9 万同己;重视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与保存[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 王立祥孙鲲 整理;控制ARDS要五早[N];健康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