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摘要】:
研究背景:
心脏瓣膜疾病是常见的心脏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治疗瓣膜疾病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对瓣膜疾病的认识水平、瓣膜置换技术、心肌保护技术、体外循环技术、围手术期并发症防治水平以及瓣膜工艺水平等的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疗效有了显著提高,但对于合并巨大左室的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仍明显较高,有关其远期疗效的报道也不尽相同。对于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中心肌保护仍是心脏外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在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多采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而由于传统观念影响,经冠状动脉直接顺行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在临床应用甚少。
本研究旨在回顾分析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最佳心肌保护方法;随访分析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疗效和抗凝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为临床回顾性研究,应用Microsoft Access XP数据库和SPSS 10.0统计软件,收集1996年1月至2005年4月我院157例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患者性别、病因、基础病变、手术类型、手术方式、所用瓣膜类型、心肌保护方式、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问以及手术并发症等因素对手术早期死亡的影响。
第二部分为前瞻性研究,探讨采用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我院18例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全部选择男性病例,按不同手术类型随机分为两组:冷血冠状动脉间断顺行灌注(顺灌组)和冷血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逆灌组),每组9例。观察指标:临床疗效(包括并发症及早期死亡情况、心功能等级、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缩短指数),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乳酸含量,心肌氧摄取率等。
第三部分为临床前瞻性研究,采用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和信件随访相结合的办法,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5年4月实施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存活的146例患者进行远期疗效和抗凝治疗情况随访,并分析影响其远期存活率和疗效的危险因素,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有:心功能等级、病人对疗效的自我评价、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心脏超声检查主要评价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缩短指数等。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结果:
1、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157例,早期死亡率为7.01%(11/157),明显高于同期非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组(p<0.05),后者早期死亡率为1.56%(21/1350)。
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病人、病因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前心功能Ⅳ级、左室舒张末期直径≥8.0cm、左室射血分数<50%或左室缩短指数<30%、双瓣膜置换、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30分钟、阻断主动脉时间>90分钟、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肌保护组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率升高,提示上述因素可能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3、手术早期死亡原因分析显示,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别为室颤、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室颤、心脏骤停死亡6例,占54.54%(6/11),为首位死亡原因。
第二部分结果:
1、18例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早期死亡2例,顺灌组和逆灌组各1例,其余患者治愈出院。两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心功能恢复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心脏超声检查显示两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均较术前缩小(p<0.05),而顺灌组术后左室功能恢复更好。
2、两组患者阻断主动脉前血清CK-MB和cTnI浓度就比术前1天明显升高(p<0.05),阻断主动脉后进一步升高,到手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手术后第3天恢复到阻断主动脉前水平。顺灌组在开放主动脉10分钟和手术后第1天血清CK-MB和cTnI浓度低于逆灌组(p<0.05)。
3、两组患者阻断主动脉40分钟心肌氧摄取率均明显降低,和阻断主动脉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开放主动脉10分钟心肌氧摄取率有所升高,但仍低于阻断主动脉前(p<0.05),顺灌组心肌氧摄取率略高于逆灌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4、两组患者阻断主动脉后动脉血和冠脉回血乳酸含量均较阻断前明显增加(p<0.05),顺灌组在开放主动脉10分钟时动脉血和冠脉回血乳酸含量低于逆灌组(p<0.05)。乳酸摄取率(负值)与乳酸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第三部分结果:
1、远期随访125例,失访21例,平均随访3.29年,累计随访412人年。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主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出血、栓塞和感染性心内膜炎。远期死亡10例,远期死亡率为2.43%病人·年,主要死亡原因为室颤和不明原因猝死。
2、远期随访结果显示,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91.30%的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98.26%的患者自觉手术有效;双瓣膜置换手术后心功能Ⅲ—Ⅳ级比例高于二尖瓣置换组和主动脉瓣置换组(p<0.05)。心脏超声随访发现远期存活115例患者左室舒张末期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缩短指数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左室功能改善不如二尖瓣置换组和主动脉瓣置换组(p<0.05)。
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术前左室功能低下、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死亡率较高(p<0.05)。不定期检测抗凝水平的患者远期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
结论:
1、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早期死亡率明显较高,但是其整体疗效仍较为满意。男性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前心功能差、双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等是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早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有室颤、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2、准确把握手术时机,良好的术中心肌保护,熟练而规范的手术处理,积极而合理的并发症防治是提高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疗效的关键。
3、在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相比于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的心肌保护,采用冠状动脉顺行灌注手术后早期心脏功能恢复较好,心肌损伤减轻,心肌代谢维持较好,是一种方便、可行、效果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
4、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疗效较好。男性病例、双瓣膜置换、术前心功能差是手术后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远期死亡原因主要有室颤、顽固性心功能衰竭、抗凝出血和感染性心内膜炎。不定期检测抗凝水平的患者远期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5、加强术后心功能支持治疗,积极防治术后心律失常,严格定期随访制度有助于降低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远期疗效。
|
|
|
|
1 |
谢园园;心脏跳动中升主动脉及瓣膜置换手术的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1999年12期 |
2 |
李小娥,王琳;感染性心内膜炎107例临床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0年03期 |
3 |
刘春影;纪静;;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08年02期 |
4 |
张振;陈斌;;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年07期 |
5 |
林世平;;高龄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4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年24期 |
6 |
苏彩霞;王焱;刘兴华;;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26期 |
7 |
修宗谊;谷天祥;谷春久;阎德民;章志伟;韩露;;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术168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8 |
程良平;唐梦琳;任燕;范景秀;龚仁蓉;;术前口灵漱口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7年21期 |
9 |
李劲松;王忠明;钟崇斌;何建林;;60岁高龄患者瓣膜置换手术20例分析[J];云南医药;2007年06期 |
10 |
范学朋;朱团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冲洗式射频消融术效果观察[J];临床外科杂志;2008年02期 |
11 |
池有杯
,詹跃
,林振吕
,黄哲欣
,邱盛篇;应用CL-Ⅰ型机械瓣行瓣膜置换21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6期 |
12 |
修宗谊;谷天祥;谷春久;阎德民;章志伟;韩露;;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术156例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年03期 |
13 |
邬晓雷;潘志浩;;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在瓣膜置换手术麻醉中的比较[J];临床医学;2008年01期 |
14 |
赵国芳,朱家麟,岑浩锋,袁小冬,武士英,董彩军;保留整个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人工瓣膜置换手术43例临床总结[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5年02期 |
15 |
张明香,王永连,陈志军,王忠民;瓣膜置换术中温-冷-温灌注方法和单冷含血停搏液灌注的比较[J];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09期 |
16 |
马松峰;乔峻;霍强;木拉提;;胸部小切口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研究[J];心脏杂志;2006年03期 |
17 |
付秀贞;齐文国;杨莲荣;秦德春;;改善风心病瓣膜置换患者术前营养不良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20期 |
18 |
周锐;张晓膺;狄冬梅;钱永祥;蒋波;;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瓣膜置换术19例报告[J];亚太传统医药;2009年12期 |
19 |
高远;袁忠祥;;80岁以上老年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03期 |
20 |
胡东军,陶艳初,卢光涛,徐金龙;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麻醉处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4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