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甘氨酸膜受体途径对严重烧伤大鼠心肌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

周军利  
【摘要】: 严重烧伤早期发生的“休克心”,是诱发或加重烧伤休克,导致其他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损害和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烧伤早期实施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对纠正休克、防治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损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提出,游离的甘氨酸具有显著的细胞保护作用。甘氨酸可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骨骼肌损伤;减轻细胞因子的释放及钙超载和氧自由基的产生;还能减轻内毒素血症,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的死亡率。但甘氨酸是否对烧伤后心肌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通过建立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模型和大鼠30%烧伤模型,从心肌的能量、酶学及受体的证实等一系列指标,以明确甘氨酸对烧伤早期大鼠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心肌组织存在甘氨酸受体α1亚基。然后通过观察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明确甘氨酸的最佳作用浓度,检测心肌细胞膜甘氨酸受体、钙离子、细胞膜电位、线粒体膜电位、mPTP开放、capase-3及其凋亡的变化,探讨甘氨酸保护作用机理。 材料与方法: 一、体外实验 1.模型与分组:离体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分为常氧组(N)、常氧加甘氨酸组(NG)、缺血缺氧组(1%氧浓度)(H)、甘氨酸处理加缺血缺氧组(GH组)、甘氨酸加甘氨酸受体激动剂Taurine加缺血缺氧组(GTH)、甘氨酸加anti-GlyRα1多克隆抗体加缺血缺氧组(iGH)。 2.观测指标和方法 (1)缺血缺氧1、3、6、12、24h后,刮取细胞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ATP、ADP、AMP含量、EC及ATP/AMP比值。缺血缺氧1、3、6、12、24h后,刮取细胞,提取总RNA,采用RT-PCR方法检测TNF-αmRNA的表达;缺血缺氧6h后,取细胞培养上清液,紫外分光光度计测LDH含量,缺氧6h后心肌细胞存活率采用CCK-8检测及PI染色。 (2)离体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采用特异荧光探针,在激光共聚焦下检测缺氧6h后心肌细胞游离钙、细胞膜电位、线粒体膜电位、mPTP开放及心肌细胞凋亡(Annex-V)的变化,生化方法检测capase-3的激活。 (3)心肌细胞甘氨酸受体各亚基检测,采用神经细胞做阳性对照,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 二、动物实验 1.模型与分组:采用SD大鼠致成30%TBSAⅢ°烫伤模型,试验分为正常组(N)、烧伤组(B)和甘氨酸处理组(G)。 2.观测指标和方法 (1)烧伤后1、3、6、12、24h后,心肌组织甘氨酸受体α1亚基表达变化规律,采用Western-Blot检测。 (2)烧伤后1、3、6、12、24h后,取心肌组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ATP、ADP、AMP、EC含量,常规方法检测血清中LDH含量。 (3) ELISA检测血清中TnI含量。 主要结果: 一、体外实验 1.缺血缺氧导致培养心肌细胞能量储备降低,包括减少ATP及EC含量,ATP/ADP比值减少,ADP、AMP含量增加,随缺氧时间的延长,心肌细胞能量储备损失逐渐加重,而加入甘氨酸可以明显改善缺血缺氧心肌细胞能量储备。 2.缺血缺氧使心肌细胞损伤明显,表现为LDH释放增加,PI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加,TNF-αmRNA表达明显增高,而加入甘氨酸可明显降低细胞培养液中LDH含量,PI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减少,TNF-αmRNA表达较单纯缺血缺氧组显著减少。同时证实甘氨酸在5mmol/L时保护作用最大。 3. Annexin V检测心肌细胞早期凋亡,应用5mmol/L甘氨酸可以明显减轻心肌细胞的凋亡。 4.本实验首次证实在心肌细胞存在甘氨酸受体。以神经元细胞为阳性对照,RT-PCR检测心肌细胞表达GlyRα1、2及β亚基mRNA;Western-blot检测结果也证实在心肌细胞存在GlyRα1及β亚基;免疫组化证实在心肌细胞存在GlyR的α1亚基;缺血缺氧1、3、6、12、24h检测心肌细胞功能性亚基GlyRα1表达变化,可见在缺血缺氧6h后甘氨酸受体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强。表明在心肌细胞均存在甘氨酸受体。 5.心肌细胞缺血缺氧6h后,细胞膜电位荧光强度明显降低;钙离子荧光强度明显增强,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强度显著降低,mPTP开放增加,capase-3释放明显增加,而加入甘氨酸后,细胞膜电位荧光强度明显升高;钙离子荧光强度明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强度显著增强,mPTP开放减少,capase-3释放明显减少;加入甘氨酸受体激动剂Taurine后,各项指标变化与加入甘氨酸组变化一致;而加入anti-GlyRα1阻断甘氨酸受体α1亚基后,各项指标变化与加入甘氨酸组的结果相反。 二、动物实验 1.心肌组织有甘氨酸受体α1亚基蛋白表达,烧伤后1h开始其表达明显增强,烧伤后6h达高峰,12、24h逐渐降低。表明组织存在甘氨酸受体α1亚基。 2.烫伤后3h开始大鼠血清中LDH明显升高,伤后6h达高峰,后逐渐回落。而甘氨酸处理组与烧伤组比较,血清中LDH含量明显降低(P0.01) 3.烧伤3h开始,烧伤后心肌组织ATP、EC明显降低,ADP、AMP含量明显升高,而甘氨酸干预后从伤后3h开始ATP、EC含量显著升高,ADP、AMP含量明显相应降低。 4.烫伤后1h,TnI即明显升高,伤后6h达高峰,后渐回落。而甘氨酸处理组血清TnI与烧伤组相比明显降低。 讨论与结论: 1.本研究证明,甘氨酸对体外培养的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表现为缺血缺氧心肌细胞ATP和EC含量、ATP/ADP比值均增加、ADP和AMP含量均减少,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释放减少,细胞活力明显改善,PI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少,TNF-αmRNA表达降低。甘氨酸在5mmol/L时,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最大。 2.证实了在心肌细胞存在甘氨酸受体。以神经元细胞为阳性对照,RT-PCR检测心肌细胞表达GlyRα1、2及β亚基mRNA;Western-blot检测结果也证实在心肌细胞存在GlyRα1及β亚基;免疫组化证实在心肌细胞存在GlyR的α1亚基;缺血缺氧1、3、6、12、24h检测心肌细胞功能性亚基GlyRα1表达变化,可见缺血缺氧6h后甘氨酸受体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强。 3.缺血缺氧后,心肌细胞膜发生去极化,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增加,钙离子内流增多,使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及mPTP开放,激活凋亡激酶导致细胞凋亡。 4.证明了甘氨酸抑制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为:心肌细胞与组织存在甘氨酸受体,甘氨酸与其受体结合后,导致心肌细胞膜去极化明显减轻,从而使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减少,钙离子内流明显减少,升高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减轻mPTP孔的开放,使Caspase-3活化减少,从而发挥抗凋亡作用。 5.证实在心肌组织存在甘氨酸受体α1亚基,大鼠烧伤30%TBSAⅢ°烫伤后,心肌组织甘氨酸受体α1亚基于烧伤后1h表达明显增强,烧伤后6h达高峰;甘氨酸对烧伤心肌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可使烧伤后3h开始ATP含量及EC明显升高,ADP和AMP含量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LDH、TnI较烧伤组均明显下降。这些结果为烧伤早期“休克心”的防治,特别是烧伤后心肌的外源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志凌,赵华月,郑信华;穿心莲提取液对心肌缺血一再灌注心肌细胞膜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1995年08期
2 王桂兰,张荣,候玉春,全江涛,康文华,刘双军;醋酸铅对大鼠血压、心肌细胞膜Na泵及Ca泵活性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5年03期
3 郭勇,吴绍华,胡礼振,谢华福,张玉,曾晓荣,余华,刘智飞;无钙及不同钙浓度对培养大鼠心肌细胞膜钙通道活动的影响[J];解剖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4 王彤;黄子通;叶海宁;蒋龙元;邓义军;黄至斌;;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心肌细胞βAR密度关系及在CPR过程中的演变规律[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年S1期
5 余云刚;梁华庚;付杰平;钟竑;;心肌梗死后残存心肌细胞肥大性改变及其IGF-1、IGF-1R的表达[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0年01期
6 王茂英;;钙和心肌[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75年04期
7 王中,刘泰槰;心肌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机制[J];基础医学与临床;1988年03期
8 迟路湘,杨宗城,黎鳌;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细胞膜、骨架损伤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9 陈诗慧;李晖;石广森;李凤兰;金剑峰;范启明;刘宇;张振明;马宁;;低氧导致培养心肌细胞Na~+通道基因SCN5A mRNA表达改变[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6年03期
10 黄展勤;石刚刚;高分飞;周燕琼;张艳美;刘幸平;;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对大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年05期
11 王德国;汪和贵;柯永胜;杨尚印;;地高辛抗血清阻断内洋地黄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12 杜勇平;何奔;;蒽环类药物心肌损害的体外实验[J];上海医学;2007年09期
13 刘晓莉;苏美华;乔德才;;运动疲劳诱导小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与DNA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14 王卉;;盐酸贝那普利对缺氧复氧损伤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年02期
15 简洁;刘曦;黄仁彬;蒋伟哲;;玉郎伞两种黄酮单体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年07期
16 宁宗;李贻奎;周燕;张荣利;;薯蓣皂苷元活性成分对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4期
17 徐振平;王聪睿;张艳芬;吴红龙;张光谋;郭志坤;;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细胞变化与Cx43表达[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8期
18 江明性;;强心甙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原理[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78年03期
19 钱家骏,李凤泉,冠庆瑞,秦腊梅,秦为喜,袁淑梅,高映新,封根泉;不同高压电场对家兔心肌细胞膜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1984年03期
20 王静懿;张玉英;;犬正常和缺血心肌的超微结构观察——冷冻蚀刻法制备样品[J];解剖学报;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晓利;刘宇炜;;甘氨酸受体介导的对大鼠内侧额叶前皮质三、四层神经元的抑制作用[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2 徐天乐;李艳芳;;H~+对大鼠脊髓甘氨酸受体以及甘氨酸能突触电流的调控[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3 迟路湘;杨宗城;吴军;张宁;陈希炜;黎鳌;;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细胞膜结构损伤的分子病理学基础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4 吕辉;徐天乐;;全麻药对甘氨酸受体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5 李耕林;陆欣华;杨雄里;;鲫鱼视网膜分离神经节细胞的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受体[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6 许丽娅;杜久林;杨雄里;;牛蛙视网膜Mller细胞的甘氨酸受体及转运体[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徐天乐;吕辉;董先平;;甘氨酸受体与全麻药作用机理[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8 徐天乐;;脊髓背角神经元GABA_A和甘氨酸受体不对称性交互抑制作用[A];2003’离子通道、受体与信号转导专题研讨会专辑[C];2003年
9 金春兰;赵清;黄海潇;朱佐江;;内毒素抑制心肌细胞β受体功能及虎杖苷的治疗作用[A];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第五届全国危重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吕国忠;顾在秋;朱宇刚;夏照帆;;烧伤合并吸入性肺炎后心肌细胞膜ATP酶的变化[A];全国危重烧伤患者早期复苏对策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军利;甘氨酸膜受体途径对严重烧伤大鼠心肌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2 龚能;抑制性氨基酸及其转运体调节海马神经网络兴奋性和突触可塑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潘超;甘氨酸受体在ATP耗竭细胞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4 张贞雄;依托咪酯在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上的直接电生理作用及其对GABA_A受体和甘氨酸受体调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5 周裔忠;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与心肌细胞钙/心肌肥厚关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6 李勇刚;心肌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后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苗庆峰;双苯氟嗪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8 张敏;褪黑素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甘氨酸电流的调制作用[D];复旦大学;2007年
9 张治宇;饱和脂肪酸致大鼠心肌细胞损伤凋亡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10 黄展勤;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D];汕头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小明;甘氨酸在ATP耗竭性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2 周军利;甘氨酸对缺氧和烧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3 蒋玲琳;甘氨酸受体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4 李巍;钙调神经磷酸酶信号转导通路在介导尾加压素Ⅱ致心肌肥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5 张俊艳;甘氨酸受体在大鼠心肌细胞的表达[D];暨南大学;2006年
6 严广华;TNF-α介导内毒素上调心肌细胞14-3-3γ亚型表达[D];南昌大学;2007年
7 陈楚天;损害性因素对乳鼠心肌细胞甘氨酸受体α_1亚基表达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8年
8 李明华;心肌细胞膜与中药朱砂七水溶性成分作用的色谱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武骏;丹酚酸B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钙超载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赵雪;甘氨酸受体在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戴丹;周晋:梦绕龙江[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陈超;严重心脏病分子结构机理揭开[N];科技日报;2004年
3 ;黄芪、生脉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朱峰;周新腾;抗心律失常新药:盐酸尼非卡兰 [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衣晓峰;抗心律失常中药疗效有限得到证实[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李水银;感染性休克的中医急救法[N];中国医药报;2000年
7 聂松义 董得利;基础研究与科技开发并进 哈医大药理教研室科研成效显著[N];科技日报;2002年
8 文执;离子通道探寻细胞之门[N];科技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石英豪;治疗心律失常应多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N];中国妇女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