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条件下椎弓根螺钉的改性研究
【摘要】:在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条件下,椎弓根螺钉与周围骨质结合强度明显下降,螺钉松动、移位、脱出等并发症时有发生。为了提高螺钉稳定性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螺钉行强化处理,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使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来提高螺钉的稳定性,通过螺钉的机械性膨胀,增加螺钉在椎体内与骨的接触面积,增大钉-骨界面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螺钉的稳定性。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工作中,自行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在动物体内外实验及临床初步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但是由于螺钉自身材质弹性模量远远高于骨组织的弹性模量,特别是在OP条件下,这种螺钉与骨组织的弹性模量的不匹配更加明显,可能会导致应力不能很好的传递到螺钉周围骨质中去,从而产生“应力遮挡”效应,造成螺钉周围骨质吸收,增加螺钉松动的可能。同时由于螺钉自身材质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因而在螺钉-骨界面上,只能发生机械性的锚合而不可能发生生物化学性的嵌合,因此降低了螺钉-骨界面的结合强度,从而增加了螺钉潜在松动的可能。
目的:1.研究低弹性模量椎弓根螺钉对改善螺钉固定强度的作用;2.研究微弧氧化表面改性的椎弓根螺钉对提高螺钉固定强度的作用。
方法:
1.将普通椎弓根钉(pedicle screw, PS),膨胀椎弓根螺钉(expandable pedicle screw, EPS)和低弹性模量(Ti24Nb4Zr7.9Sn, 42GPa)膨胀椎弓根螺钉(low elastic modulus expandable pedicle screw, L-EPS)以相同的方法制备钉道,植入OP生物力学模块后,行X线检查和轴向拔出实验;2.将EPS和L-EPS植入OP绵羊体内12周后,行轴向拔出实验,Micro-CT分析和组织学分析;3.检测经MAO处理后材料表面的特征,并将大鼠成骨细胞(osteoblasts, OB)接种于材料试件表面,观察OB在试件表面粘附、增值和分化能力;4.将MAO处理的L-EPS(MAO treated L-EPS,MAO-L-EPS)和L-EPS植入OP绵羊体内12周后,行轴向拔出实验、Micro-CT分析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1.OP骨质疏松模块实验中,L-EPS组和EPS组之间的最大轴向拔出力(the maximum pullout strength, Fmax)和能量吸收值(energy absorbed to failure, E)均显著高于PS组(P 0.05),但是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2.在OP绵羊体内植入实验中,L-EPS组的Fmax和E均显著高于EPS组(P 0.05),同时Micro-CT检测和组织学检测显示L-EPS组螺钉周围及膨胀缝隙内骨小梁结构、密度均显著优于EPS组(P 0.05);3.经过MAO处理,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均一的、多孔的富含Ca、P元素的氧化膜,成骨细胞在其表面的增值、粘附和分化能力均显著优于未处理组(P 0.05);4.OP绵羊体内植入实验中,MAO-L-EPS组的Fmax和E均显著高于L-EPS组(P 0.05),Micro-CT检测和组织学检测显示大量骨小梁在MAO-L-EPS组周围形成,在骨小梁数量和质量上均优于L-EPS组(P 0.05),扫描电镜(Sca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检测显示,MAO-L-EPS较L-EPS有更好的钉-骨界面,与骨组织结合更加紧密。
结论:
1.L-EPS和EPS一样都能较PS显著提高螺钉的稳定性;
2.L-EPS通过降低螺钉的弹性模量,减少了因为螺钉与骨质弹性模量不匹配而导致的“应力遮挡”效应,使应力能够更好的传递到螺钉周围的骨质中去,促进了螺钉周围骨质的生长,减少了螺钉周围骨质的吸收,提高了螺钉在骨组织中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螺钉在生物体内的长期生存;
3.经过MAO处理的材料,其表面形成的特异性的氧化膜,有利于成骨细胞的粘附、增值和分化。
4.MAO-L-EPS通过MAO处理提高了螺钉表面的生物活性,使得螺钉与周围骨组织的结合从单一的机械性锚合模式变成了机械性锚合和生物化学性键合相结合的复合型结合模式,这种复合性钉-骨界面结合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了螺钉的稳定性;
5.从PS到EPS,再从EPS到L-EPS,最后从L-EPS到MAO-L-EPS,我们成功构建了新型椎弓根螺钉,其良好的机械性能以及优秀的表面生物活性,使其在临床应用成为可能。
|
|
|
|
1 |
林海滨,郑晓晖,李荣仪;椎弓根螺钉折断后处理[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年03期 |
2 |
张绍昆,刘一;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方法的改进[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年04期 |
3 |
吴强,魏建军,赵家宏,沈家维;中空丝锥技术在椎弓根螺钉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年06期 |
4 |
王祥善;鲍朝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翻修椎弓根螺钉方法的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22期 |
5 |
刘树平;徐巍;刘跃洪;方志;;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矢状位个体化定位临床报告[J];四川医学;2008年12期 |
6 |
漆伟;雷伟;严亚波;;椎弓根螺钉长度变化对螺钉-骨复合体模型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10年03期 |
7 |
崔冠宇;刘波;渡边航太;户山芳昭;千叶一裕;松本守雄;田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研究[J];山东医药;2011年08期 |
8 |
;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35期 |
9 |
郑战营;李帅辉;王少营;李干卿;邢艳辉;;手术致椎弓根螺钉误入椎管、敷料遗留切口内1例报告[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年02期 |
10 |
董伊隆;钱约男;张侠;蔡春元;汤呈宣;杨国敬;;术中诱发肌电图刺激值与椎弓根螺钉位置的关系研究[J];中医正骨;2012年04期 |
11 |
谭军,万年宇,左金良,欧阳跃平,侯铁胜,贾连顺,赵定麟,屠开元;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准确植入方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年03期 |
12 |
陈雪冲;刘小勇;王国华;胡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弓根螺钉治疗30例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
13 |
唐小穗,孙广才,刘宇,王宇峰;临床应用椎弓根螺钉78例体会[J];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01年02期 |
14 |
傅德皓,杨述华,胡勇,杨操,许伟华,孟春庆,汪岚;磷酸钙骨水泥强化和修复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2年07期 |
15 |
李兵;椎弓根螺钉植入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年01期 |
16 |
冯运垒,李立新;椎弓根螺钉进钉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年06期 |
17 |
杨雷,李家顺,贾连顺,池永龙;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年01期 |
18 |
翁习生,邱贵兴,李军伟,赵宏,仉建国,沈建雄,林进;椎弓根螺钉翻修术[J];中华骨科杂志;2004年09期 |
19 |
王祥善,陈金华,母心灵;椎弓根螺钉断裂和松动脱出的原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5年05期 |
20 |
何飞平,李如求;椎弓根螺钉断裂25例原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5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