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回转模拟失重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微重力环境可引起肌肉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自主平衡系统等各个系统的改变,如骨丢失、肌肉萎缩、心血管系统失调、立位耐受性下降、认知功能降低等等。那么,微重力环境对牙周组织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在本研究中我们拟采用三维回转器(three dimensional clinostat,TDC)来模拟失重环境,从这种失重环境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 hPDLFs)生物学性能的影响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目的:
观察模拟失重环境对hPDLFs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个体(如宇航员、太空旅游者)的牙周组织对这种环境的耐受性。
方法:
取体外培养的4-7代hPDLFs,接种于20ml培养瓶贴壁24h,随机分为回转组和对照组。运用三维回转器(three dimensional clinostat,TDC)模拟失重环境,设定(4-10)r/min随机转速,所产生的重力水平在(10~(-3)-10~(-4) )g间。回转组hPDLFs在TDC中分别培养48h、72h和96h,对照组细胞分别在常规环境中培养。然后进行以下检测,比较分析两组间细胞的差异性。
1细胞形态学检测:利用HE染色、罗丹明-鬼笔环肽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组间细胞形态及细胞微丝骨架的变化。
2细胞功能检测:利用细胞计数法、MTT细胞活力检测、流式细胞术、Hoechst 33258核染色及RT-PCR技术,比较两组细胞间增殖、凋亡及I型胶原mRNA的表达等细胞功能的差异。
结果:
1 TDC模拟失重对hPDLFs细胞形态的影响
HE染色:培养48h后,回转组和对照组hPDLFs均呈梭形或多角形,细胞核大,居中,胞体丰满,胞浆均匀,未出现胞浆内颗粒增多、胞内空泡、核分叉、核碎裂等现象。但回转组细胞的胞核面积较对照组缩小约12%(P0.05);培养72h和96h后,回转组细胞形态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罗丹明-鬼笔环肽免疫荧光染色:培养48h后,回转组微丝骨架结构略显模糊,排列较对照组稍显紊乱。培养72h和96h后,回转组和对照组微丝骨架结构均呈现清晰而有规律的束状结构,分布均匀。
2 TDC模拟失重对hPDLFs细胞功能的影响
细胞计数仪计数:培养48h和72h后,回转组与对照组hPDLFs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培养96h后,回转组与对照组细胞计数结果有显著差异,回转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MTT细胞活力检测:培养48h后,回转组与对照组细胞活力无明显差异(P0.05);培养72h和96h后,回转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细胞周期:培养48h和72h后,回转组与对照组细胞周期S期所占总周期的百分比例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模拟失重培养96h后,回转组细胞周期S期所占总周期的百分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
Hoechst 33258核染色:培养48h、72h和96h后,回转组和对照组hPDLFs细胞核均呈弥散均匀荧光,细胞核边缘光滑圆润,未出现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浓染致密的颗粒块状凋亡小体荧光。
RT-PCR:培养48h和72h后,回转组hPDLFsⅠ型胶原mRNA表达较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培养96h后,回转组hPDLFsⅠ型胶原mRNA表达有所升高(P0.05)。
结论:
暴露于微重力环境的初期(48h),hPDLFs表现出细胞核变小、微丝骨架结构稍显紊乱的形态学变化,但未出现细胞裂解、凋亡增强、细胞活性下降等破坏性变化。随着在微重力环境中暴露时间的延长(72h、96h),hPDLFs细胞形态恢复正常,并且逐渐表现出细胞活力、增殖能力及Ⅰ型胶原表达增强的功能状态。这一结果提示,hPDLFs对短期(96h)的微重力环境具有耐受性,但其所表现出的功能活动增强的情况会对牙周组织结构产生何种影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进行探讨。
|
|
|
|
1 |
孙标!710032西安,刘春!710032西安,倪鹤鹦!710032西安,程九华!710032西安,吴燕红!710032西安,张立藩!710032西安;模拟失重大鼠间断性站立或离心对抗骨骼肌萎缩的效果比较[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
2 |
何杨举;短期模拟失重大鼠不同部位动脉血管反应性变化的比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
3 |
杨玉华,高淳;失重或模拟失重对人体交感肾上腺活动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7年03期 |
4 |
沈羡云,陈建和,孟京瑞;模拟失重时兔血液中血管内皮细胞数量的变化[J];微循环学杂志;1997年02期 |
5 |
李莹辉,丁柏,汪恭质,岳茗,谭映;药物对模拟失重条件下心肌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
6 |
马进,张立藩,杨天德;模拟失重大鼠动脉平滑肌收缩反应性的变化[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
7 |
贾铁利,张津丽,郑超,王哲;短期模拟失重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年16期 |
8 |
马进,陈杰,丁兆平,张立藩;模拟失重九十天对大鼠长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
9 |
余志斌,张立藩;失重/模拟失重对心肌结构与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5年04期 |
10 |
石宏志,王宝珍,高建义,钱锦康,范全春;中药对抗模拟失重引起的“脾气虚”的效应[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3期 |
11 |
毛秦雯,张立藩,马进,张远强,黄威权,甄志强;模拟失重大鼠脑血管周围肽能神经支配的可塑性变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12 |
孙会品,孙喜庆,王冰,姚永杰,耿捷,石菲;间断性头高位45°对模拟失重兔颈静脉及肠系膜静脉顺应性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3 |
袁明,姜世忠;中国航天医学进展[J];空间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
14 |
沈羡云;孟京瑞;向求鲁;;不开窗兔耳微循环观察方法[J];海军医学杂志;1991年03期 |
15 |
沈羡云,薛月英,向求鲁,孟京瑞,谢宝生,王玉清;模拟失重后-Gx作用下兔血循环状态的变化[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5年02期 |
16 |
余志斌,张立藩;模拟失重4周大鼠心肌肌原纤维ATP酶活性的变化[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6年03期 |
17 |
毛秦雯,张立藩,马进;模拟失重大鼠后肢动脉血管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的变化[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7年02期 |
18 |
岳茗,张小铀,汪恭质,丁柏,曾育章,谭映军;模拟失重对培养心肌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
19 |
汪德生,孙磊,向求鲁,任维;模拟失重或微重力条件下中心静脉压变化的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6期 |
20 |
刘春!710032西安,张立藩!710032西安,毛秦雯!710032西安,余志斌!710032西安,张远强!710032西安;中、长期模拟失重大鼠心肌间质Ⅰ、Ⅲ型胶原的变化[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