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性粒细胞在皮瓣I/R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的调理

曹京敏  
【摘要】: 本实验通过大鼠腹部岛状皮瓣I/R损伤模型,以光镜、透射电镜、扫 描电镜、微循环观察仪、流式细胞仪及H-E染色,瑞氏染色,双夹心ELISA 等方法,证明了皮瓣I/R损伤的机理及地塞米松对其调理作用。研究共分 为五个部分。①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及地塞米松用药剂量 的探讨。②中性粒细胞活化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微循环超微结构改变 中的作用。③中性粒细胞流变学在皮瓣I/R损伤中的改变及地塞米松对其 调理。④中性粒细胞在皮瓣I/R中死亡过程的异常及地塞米松的调理作用。 ⑤一次性大剂量地塞米松改善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全身性影响。 得出了如下结论:(1)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可有效保护 皮瓣,减少皮瓣坏死面积。(2)中性粒细胞活化是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 伤的重要原因。活化中性粒细胞表面有大量伪足伸出。地塞米松可有效减 轻中性粒细胞的活化程度。首次从形态学上证明了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 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活化的超微结构改变。(3)通过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的 第四军医人学博十学付沦文 动态运动变化及中性粒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证明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 细胞粘附性增强,变形性变差是皮瓣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地塞 米松可使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性减轻,变形性增强,从而减轻了 皮瓣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4)中性粒细胞死亡过程的失控(缺血一再 灌注早期中性粒细胞的过多坏死,很少凋亡;再灌注后期过多的凋亡)及 皮瓣中没有功能正常的吞噬细胞,使皮瓣中性粒细胞浸润,不能正常消亡, 中性粒细胞大量坏死就会释放溶酶体等毒性物质,这也是皮瓣缺血一再灌 注损伤的重要原因。地塞米松可调控中性粒细胞的死亡过程,使中性粒细 胞有适度的凋亡水平,尽量避免中性粒细胞的坏死。地塞米松也可使皮瓣 中浸润的吞噬细胞保持正常的功能,从而吞噬掉凋亡的中性粒细胞,避免 凋亡延迟现象的发生。另外,部分坏死中性粒细胞及溶酶体等毒性物质亦 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掉。这也是对皮瓣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首次得出的 结论。(5)过高浓度的炎性细胞因子TNF Q及过低浓度的保护性细胞因子 IL-10(机体分泌hFa与几l 水平的失衡)亦是皮瓣缺血一再灌注损 伤的原因。地塞米松可避免这种夫衡现象的发主,使机体分泌工常浓度的 T’-NF a与 IL-10。这样的研究结论尚未见报道。(6)皮瓣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可引起机体全身微循环紊乱(血管内发现大量的白色血栓等)及肺、肠多 一4一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脏器病理改变,实验还证明皮瓣局部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肠道病理改 变。早期大剂量应用地塞米松可减轻这种全身性反应。 总之,中性粒细胞在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一系列改变,如活化, 粘附性增强,变形性变差,死亡过程的紊乱,释放细胞因子 hF a与几习 的失衡是皮瓣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地塞米松可调理中性粒细胞 减轻这些反应,从而保护了皮瓣。应尽早应用地塞米松以减轻皮瓣1/R的 程度。单纯从某一方面,如桔抗自由基,桔抗细胞粘附等并不能有效防 治皮瓣损伤。另外,早期大剂量地塞米松的应用不会对机体全身引起严重 的不良反应。相反,却有许多有利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曹景敏;鲁开化;郭树忠;;地塞米松防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英文)[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年06期
2 曹景敏,鲁开化,王慧,郭树忠,彭黎军,郎誉红;地塞米松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的全身损伤性反应[J];中国美容医学;2004年01期
3 曹景敏,鲁开化,李江;地塞米松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8年02期
4 林煌;董勇;;缺血后处理对保护皮瓣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03期
5 周力纯,陕声国,张端莲,赵月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余瑛;L-精氨酸对任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3年03期
6 吴小蔚;程邦昌;陕声国;余墨声;王松山;李爱林;;核因子κB抑制剂对缺血再灌注肌皮瓣的保护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年12期
7 吴小蔚,程邦昌,陕声国;皮瓣缺血再灌注期间核因子-κB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年04期
8 池永龙,黄佳温,洪如康,厉智,高伟阳;游离、岛状或旋转皮瓣肌皮瓣移植70例报告[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9 张涛;影响乳腺手术皮瓣愈合原因分析(附32例报告)[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年04期
10 沈成华,房晓彬,余红,龙舟;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手、臂创面的应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1995年Z1期
11 孙业祥,李守生,王永杰,陈新寿;带肌膜的筋膜皮瓣在修复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年02期
12 胡燕明,李容新,叶非常;胸大肌皮瓣在头颈肿瘤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8年01期
13 范启申;皮瓣移植在手外科应用的经验总结[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1998年04期
14 晏泽,肖能坎,刘兰英,肖添有,胡俊勇,陈兵,陈伯华,杨光成,梁刘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提高鼠皮瓣组织活力的实验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9年02期
15 王晓凤,刘利华,孜拉;游离皮瓣移植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0年01期
16 廖苏平,周必光,杨中华,邢丹谋,王俊文,危雷,彭正人;应用动脉化静脉皮瓣原理处理游离皮瓣移植术动脉危象[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0年01期
17 王海鸥;运用髂腹股沟部皮瓣修复拇指脱套伤[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19期
18 许卓银 ,陈伟忠 ,彭海贤 ,叶文彬 ,张仕林;带蒂皮瓣转移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27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10期
19 邹勃生 ,李效 ,叶倩 ,袁华;皮瓣转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失误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年10期
20 彭静君;头面部轴形组织(皮)瓣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运彪;谷才之;叶祥柏;王锡华;陈忠勇;李金玺;;应用皮瓣一期修复电击伤创面的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朱飞;宁金龙;李小静;张林;侯团结;;改进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临床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春;张晓文;郭肖峰;马苟平;;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与改进[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王秀川;;读《腹壁去脂致皮瓣大面积坏死1例》的讨论[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边建民;卢毓芳;毛锦江;黄运严;覃秋海;阳小敏;;下腹壁皮下蒂皮瓣阴道再造术8例分析[A];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6 徐华;董佳生;王涛;麻荪香;;双侧蒂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乳房再造的血运重建[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肖伯春;厉建华;王瑞良;赵晖;;皮瓣(肌皮瓣)修复烧伤创面的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张逸;朱兴华;;面部皮肤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修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谢庆平;郭恩琪;晋培红;许新伟;;改良桡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额面部组织缺损中的应用[A];2009年浙江省显微外科、手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程昌志;石建辉;罗远国;林舟丹;;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优化选择[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京敏;中性粒细胞在皮瓣I/R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的调理[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2 薛庆亮;中性粒细胞内皮质醇与炎症反应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3 王聪华;CD147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性粒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4 陈铭锐;皮瓣静脉构筑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5 胡国昌;抑制中性粒细胞激活:吸入麻醉药心肌保护的新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赵正源;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7 唐戎;流体切应力对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四川大学;2004年
8 张金洲;创伤致ARDS时中性粒细胞凋亡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李立波;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淋巴液对中性粒细胞活化作用以及高渗氯化钠复苏对其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曹新来;不同剂量抑肽酶对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冀松;中性粒细胞凋亡及调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D];复旦大学;2010年
2 康虹阳;突发事件人员救护中血液中性粒细胞快速测定方法的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3 郑彦涛;急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功能与活性的变化及其他外科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翁四维;粘结剂对人中性粒细胞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5 朱序勤;罗哌卡因对炎症反应中的中性粒细胞功能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D];复旦大学;2010年
6 高小平;猪链球菌2型与猪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7 张赟健;丙戊酸钠对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与机体氧化应激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叶枝依;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鼻咽癌的临床意义初探[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9 倪建新;L-精氨酸对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浙江大学;2001年
10 徐婷;肾移植术受者PMNs中CD11b/CD18和MPO的表达的变化[D];郑州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中桥;中性粒细胞引起皮瓣损伤的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唐逸;王平:找到了炎症的新机制[N];北京科技报;2011年
3 张中桥;地塞米松保护移植皮瓣机理揭晓[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记者 阎红;超长皮瓣移植在沈成功[N];健康报;2001年
5 闫倩;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N)[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6 何增寿;地塞米松可防止移植皮瓣坏死[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周颖通讯员 丁娟;洛阳皮瓣:中国的骄傲[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8 刘军;肺炎的诊断与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9 衣晓峰;张向明;改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大面积缺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李福云 赵磊 程春生 查朱青;洛阳正骨医院完善洛阳皮瓣、 骨皮瓣技术[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