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局灶性缺血及再灌注后的表达、调节及意义

蒋晓帆  
【摘要】: 金属基质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组锌依赖的蛋白水解酶,具有降解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如胶原、层粘素、明胶、弹性硬蛋白、粘连蛋白及蛋白多糖等功能。通常情况下,MMPs受多层次的调控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激活过程受丝氨酸蛋白酶或纤维蛋白酶的介导,也可以自主催化激活,此外还受其特异性组织抑制剂(TIMPs)的调节。近年的研究表明,MMPs参与了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过程。临床上已有报道MMP-2及MMP-9的活性在脑中风发作后明显升高。动物实验也显示局部脑缺血后MMP-9在早期就被激活,抑制MMP-9的活性可以减小脑梗塞面积。所有这些表明,MMP-9参与了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同时提示MMP-9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为了探讨MMPs在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的意义,我们从下列四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1.利用显微手术技术和多功能生理监测手段建立稳定的小鼠局灶性线栓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2.在小鼠局灶性永久脑缺血模型上检测MMPs的表达,并检测 虏 口 旱 匡 大 纱 博 士 学 戍 论 文 一 MMPS抑制剂KB-R7785对永久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3.利用RT-PCR、 NOrthern七* 和酶谱分析技术检测 MMPs及其组织型抑制剂(TIMP)在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同时检测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抑制剂 U-of 26对 MMPs及其组织型抑制剂(TIMP)在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的影 响:4.分别或同时利用EVallS bltts外渗法和TTC染色法检测U-0126和 KB-R7785对缺血再灌注后脑梗塞灶和脑水肿形成的影响。本实验研究将 进一步阐明MMPS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致病机制,为针对MMPS的脑保 护药物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H 小鼠局灶性线栓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的建立。本实验利用显微手术 技术和多功能生理监测手段,显微镜下游离人侧颈总、颈外及颈内动脉, 用5-0丝线分别结扎颈总动脉近端及颈外动脉;经颈总动脉插入8-0尼龙 纤维线段(门mm),将其头端送至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通过激光多谱 勒流量仪监测人脑中动脉血流量,当其突然降至栓塞前血流量的25%以 下,即标志着闭塞大脑中动脉(MCAO)成功;而暂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 型则经颈外动脉将8*0尼龙纤维线段头端送至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Zh 后抽出线段,恢复血供,其再灌注率达到栓塞前血流量的95%以上,即 标志着再灌注成功。术后24h的脑切片经hC染色计算梗塞灶的大小。 通过反复实践和摸索,我们认为如下几方面是决定模型可靠性和稳定性的 关键:1.线段的制备和选择。首先线段的制备要求硅胶树脂涂层要均匀 一致。头端要圆钝,避免形成锐尖或弯钩,以防止穿破血管的危险;另外, 山于动物血管的个体差异与动物的体重呈正相关,因此在模型制作中一方 面要求个体体重要尽量一致;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体重的大小选择不同粗 细的线段。2.动物种系的选择。不同种系的小鼠由于颅底WillS环发育 的差异,使得不同模型的要求具有相对的种系选择性。在本实验中我们分 别用不同种系的小鼠(ICR和 DDY)进厅了模型的对比和筛选,发现在 -4- 第 囚 旱 医 大 学 浴 士 学 位 论 文 一 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中,ICR小鼠的成功率和稳定性均高于DDY小 鼠;而后者在暂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制作中又优于前者。这为我们下 一步实验的动物种系选择提供了依据。3.局部脑血流(dBF)及其他基础 生理参数的实时监测。山于局部脑血流(rCB)及体温、平均动脉压、血糖 等参数都会影响脑缺血及再灌注后的损伤结果,因此,在模型制备过程中 对上述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调控为个体间和组间的损伤结果评估提供了客 观可比性依拢。总之,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借助于显微技术和多功能生 理监测手段建立起的小鼠局部线栓脑缺血模型重复性好、可比性强,操作 简便易行,避免厂颅,线段可经颈外动脉插入且很容易抽出,附加创伤小, 不仅可以以低廉成本进行大宗实验,而且几乎可以观察到其他在大型动物 模型上所能观测的指标,完全能够满足我们下一步的实验要求。 口 利用小鼠局部永久性线栓脑缺血模型,观察了MMPs抑制剂 KB-R7785对局部永久性脑缺血后脑梗塞形成的影响。通过观察不同时 间、剂量KB-R7785对24 h后脑梗塞灶体积的影响及应用酶谱印迹技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苗雄鹰,齐海智,胡伟,胡辅珍,赵华,黄江生,姜晓华,钟德午;丹参对肝脏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0年05期
2 应隽,王祥瑞;补体激活在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年03期
3 陈莉;马礼坤;胡章乐;余华;贾雪梅;;心肌缺血晚期再灌注后的心肌损伤及其与核因子-κB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05期
4 王新宝;孟春;黄丽红;冯国勤;王坤;李永光;林灵丹;张义军;;腺苷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和ET-1作用的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7年06期
5 沈国军;胡思斌;魏学庆;王泳;王风玲;;肢体再灌注损伤55例中医药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19期
6 孙海梅;郭涛;喻卓;许汪斌;窦兴葵;孟照辉;;缺血后处理对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7 魏江涛;陈聪;方正旭;李进;官亮;刘海江;;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时效关系[J];重庆医学;2012年25期
8 吴光烈;;缺血心肌再灌注的病理生理[J];生理科学进展;1983年02期
9 陈长志;;心肌缺血后控制下再灌注的研究:生化研究:不能以心肌ATP水平来判断控制下再灌注后收缩功能的恢复[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7年04期
10 董超仁,陈维祖;缺血性内脏再灌注损伤动物外周血小板减少机制的探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1年02期
11 安梅,李主一,翁龙江;再灌注性肺损伤[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3年03期
12 彭文鸿,邹霞英;选择素族与缺血-再灌注损伤[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6年01期
13 强北平,石毓澍,黄体钢,杨万松,畅继武,董亚利;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的超微结构改变[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7年02期
14 刘昱,刘新辉,董华,蔺成军,王洪波;中药骨痛仙胶囊对股骨头坏死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医药学报;1999年06期
15 蔡琪,李晓玫,王海燕;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2期
16 侯软玲,史中华,黄涛,郭霞,李东亮,马飞;黄体酮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7 曲度,张弦,马建芳;全腹内脏、下躯、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实验研究[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Z1期
18 丁细桃,虞希冲,朱桐君;氯胺酮对小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9 许家君;唐燕华;;缺血后适应保护pH值假说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2年22期
20 李悦玮;孙景辉;张文琪;张科强;;尼克地尔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武雄;钟慈声;顾玉东;;血管缺氧再灌注损伤时过氧化氢的分布[A];第九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Ⅰ)[C];1996年
2 罗翌;唐雪春;;中医药防治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概况及展望[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王雯;芦玲巧;蒋东桥;王红霞;范谦;杨新春;刘胜辉;;RISK信号传导通路介导了后处理对再灌注心肌的抗凋亡作用[A];第六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吴仪;李丹宇;粱振家;张树义;刘青斐;姜金卫;谢仲光;黄克显;黄耀宣;邬光惠;路怀霞;;心肌缺血/再灌注和抗自由基治疗的研究(山莨菪碱应用的初步报告)[A];第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5 苗雄鹰;齐海智;赵华;胡辅珍;黄江生;冯大作;姜晓华;钟德午;;丹参在肝移植时对防治肝脏再灌注损伤的作用[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史载祥;;后再灌注时代难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A];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及血瘀证高级论坛和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4年
7 陈琳;魏欣冰;张岫美;;肾上腺髓质素对原代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史载祥;;后再灌注时代难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刘剑刚;张蕾;karoline Peter;张大武;史大卓;Ma yan;;西洋参化学分析及协同后适应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蓉;姚德厚;董玲;高峰;王春梅;李源;;GIK对缺血/再灌注犬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A];全国第十二届心脏学会第十五届心功能学会和《心脏杂志》编委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言午;再灌注期间应用硫化氢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2 吴兵;脑钠肽后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张凤祥;缺氧/氧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衰老的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4 李瑞华;高位断肢再植术中再灌注前减张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5 莫晓叶;氧糖剥夺再灌注后高尔基体的形态变化及其可能机制的探讨[D];中南大学;2013年
6 陶凌;硫氧还蛋白及其硝化和亚硝化修饰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肖宗位;脑钠素在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评价及其分泌机制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熊奇如;褪黑素对肝脏低温保存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9 乔树宾;大剂量维生素C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3年
10 范谦;硝酸甘油对缺血/再灌注心脏的潜在威胁[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畅;白细胞介素18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作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2 崔泳;不同时间给予丹参对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3 王凌;缺血后适应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4 连亮华;定量组织速度显像技术评价缺血后适应对急性缺血再灌注犬心脏的保护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5 王正龙;兔心肌梗死再灌注和血管损伤模型的建立与评价[D];遵义医学院;2009年
6 姜慧芳;左西孟旦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7 张中;雄激素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心功能及心肌凋亡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8 李薇;庚醇预处理对在体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膜Cx43基因表达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9 王晓东;腺苷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10 冯建宇;钙通道阻断剂对低钾状态下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功能恢复的作用观察[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范维琥;中药对心梗患者再灌注损伤有改善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胥晓琦 本报记者;风光重现于“后再灌注时代”[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3 万同己;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干预[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李振彬;李佃贵;李俊侠;清心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段晓宏;“一氧化氮及其活性氮介质在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获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脊髓再灌注损伤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高春锦;高压氧医学有待进一步挖掘[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张中桥;皮瓣为何易坏死[N];健康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