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霉素热碘油栓塞肝癌对肝脏血流动力学及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原发性肝癌首选手术切除,而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肝癌首选介入栓塞治疗。近年来,由于热疗技术的不断更新,抗癌效果不断提高,这一古老的疗法重新受到重视,由于热对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可增强瘤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将其与介入栓塞治疗结合,可以提高深部肿瘤如肝癌的治疗效果。
目的 (1)应用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观察阿霉素热碘油栓塞对兔肝VX2肿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栓塞效果与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关系。(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细胞PCNA、VEGF及Ⅷ因子,显微镜下观察肿瘤微血管密度,评价阿霉素热碘油栓塞对肿瘤细胞及血管生成的影响。(3)应用RT-PCR技术检测肿瘤VEGFmRNA分泌水平,初步探讨阿霉素热碘油栓塞与VEGF表达分泌之间的关系,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4)应用CT、超声评价热碘油沉积量与栓塞效果,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无菌操作制备VX2组织悬液,吸入10ml注射器内备用。将实验兔麻醉后,开腹直视下用16号针头经肝包膜肝内注入生理盐水与瘤块的混悬液约1.0mL/只进行接种。超声动态监测肿瘤形态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变化,待肝内肿块长至约Zcm左右备用。
(2)VxZ种植瘤模型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经导
管注入lmL生理盐水。常温栓塞组(37℃ADM一1 ipidol)通过导管注入
lmL37℃超液态碘油阿霉素(含smg)混悬剂。热栓塞组(60℃ADM一lipidol)
经导管注入lmL6O℃超液态碘油阿霉素(含smg)混悬剂。
(3)于肝VxZ瘤介入治疗前、治疗后ld、治疗后7d行超声检查,记录
瘤体周边及内部多普勒血流参数,测定肝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
阻力指数(Rl)和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测量门静脉内径(助。
(4)采用二维超声监测肿瘤的体积变化,计算肿瘤生长率,以肿瘤体积
变化对时间绘制生长曲线。检测治疗前、治疗后4d、7d血清AsT水平。
(5)采用3Inln间距螺旋CT平扫观察治疗前、后肿瘤形态学变化,DSA
造影观察治疗前、术后即时肿瘤血流动力学变化,作为超声结果的对照。
(6)各组治疗后即刻,4d、7d各处死荷瘤兔1只取肿瘤标本,分别行
组织病理学检查(大体、光镜、电镜),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PCNA、
VIII因子及VEGF的表达,RT一PCR法检测肿瘤VEGFmRNA的表达。图像分析
仪测定各组PCNA、VEGF及VEGFmRNA的表达,以光密度值为单位,评价
不同表达水平。
结果(1)治疗前各组肿瘤体积无统计学差异(尸0.05)。治疗后
ADM一lipidol(6 ooC)组肿瘤生长率(0.82士0.09)低于ADM一lipidol(37oC)
组(1.13士0.08)(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3.48士1.17)(P(0.01)。
(2)治疗前各组瘤兔AS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d血
清AST水平ADM一lipidol(60OC)组(1778.8士135.4),ADM一lipidol(37oC)
组(1598.8士138.1)上升,均高于对照组(823.9士79.7)(P(0.05),
处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后7d治疗组血清AST水平下降,
接近治疗前血清AST水平。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治疗前超声显示各组荷瘤兔肝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呈动态变化,随
着肿块的增大而增大。与对照组(52.1士25.3)、ADM一lipidol(37oC)组
(42.7士20.4)比较,ADM一lipidol(60oC)组治疗后肝动脉Vmax(30.1
士17.8)明显降低(P0.05)。ADM一lipidol(60oC)组阻力指数(0.72士
0.11)与对照组(0.54士0.07)比较明显增大(P0.05),与ADM一lipidol(37
℃)组阻力指数(0 .61士0.02)相比无差异(P0.05)。门静脉内径及其
平均血流速度各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 .05)。
(4)治疗前彩色及能量多普勒显示各组荷瘤兔肝肿瘤内及其周边血流
信号丰富,治疗后彩色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显示ADM一hPidol(60℃)组8
只荷瘤兔瘤内及瘤周血流信号消失,2只肿块中心及周边尚有点状或细
线状血流信号检出,与其他组相比,肿瘤供血明显减少。
(5)ADM一liPidol(600C)组,DSA:肿瘤染色大部消失,碘油沉积均匀、
更致密。超声:肿块缩小,瘤内出现大小不等增强光团,聚集成堆,分
布不均匀,后方伴有明显声影,亦可出现中心部低或无回声,为液化坏
死表现。CT:碘油呈环状向心性沉积、致密,密度值增高。
(6)ADM一lipidol(600C)组,HE示4d瘤细胞排列紊乱,胞浆红染。7d肿
瘤广泛坏死呈无定形物质,瘤细胞广泛崩解,纤维组织大量增生,间质
内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电镜示4d瘤细胞间隙增大,核染色质
边集。线粒体肿胀、靖消失。内皮细胞基底膜水肿、裸露、断裂。7d
瘤细胞核膜破裂,核质外溢,细胞器溶解。
(7)ADM一lipidol(60’C)组pCNA表达水平(147.6士6.3)较对照组(186.3
士6.5)显著降低(P0.05),与Al〕M一lipidol(37oC)组(159.5士5.5)相
比无明显差异(P.05)。通过硼因子标记,于200倍视野显微镜下计
算各组MvD值,ADM一lipidol(60oC)组MVD值(1 6.0士1.2)较对照组(20.4
士1.6)、ADM一lipidol(37oC)组(21.8士1.3)均显著降低(p0.05)。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ADM一lipidol(37oC)组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221.7士23.4)
最高,其次为ADM一lipidol(60’e)组(190.2士1 1.5),对照组(158.8士
12.3)最低,各组比较均有差异(P(
|
|
|
|
1 |
何海涛;刘圣;刘建秦;周桂娅;;肝癌TACE术并发脑碘油栓塞二例并文献复习[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年08期 |
2 |
王小存;张哲菠;郑汉朋;熊青;王旭荣;吕金纯;邓青松;李晓武;别平;马宽生;;磁共振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碘油栓塞治疗后的随访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28期 |
3 |
李艳红,吴朝阳,杨国山,齐建华,王晓天;超选择瘤体内碘油栓塞小肝癌的临床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4年04期 |
4 |
游建雄;王精兵;艾松涛;范新东;郑连洲;苏立新;温明哲;杨西涛;;微球联合碘油栓塞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7年06期 |
5 |
陆若飞;施海辉;倪城;;无水酒精联合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52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35期 |
6 |
孙兴伟;靳勇;白旭明;程龙;顾星石;原强;荆剑;;术前碘油栓塞对原发性肝癌消融率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年36期 |
7 |
李安敏,周石,王荣品,王学健;肝癌化疗栓塞致脑碘油栓塞一例[J];上海医学影像;2001年03期 |
8 |
李美荣,叶观瑞,陈华栋,李运福,潘思波,黄燕金,陈钦寿,梁永任;超选择肝动脉联合选择性门静脉碘油栓塞化学药物治疗中晚期肝癌[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年01期 |
9 |
王煊;陈小飞;;肝动脉热化疗及热碘油栓塞治疗结肠直肠癌肝转移[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年10期 |
10 |
熊树华,王智彪,邓克华,陈文直,李诚信,胡凯;肝脏碘油栓塞后的组织病理变化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年12期 |
11 |
独建库;李冠海;张明德;何伟华;王仰坤;刘文栓;;介入性灌注热碘油栓塞兔VX_2肝癌的疗效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2年01期 |
12 |
曹玮;彭建明;王执民;张洪新;杨利;吕发勤;刘嬉;;60℃碘油栓塞对兔肝VX_2肿瘤血供的影响[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年06期 |
13 |
陈士新;李涛;;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60例效果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年02期 |
14 |
独建库;李冠海;张明德;何伟华;贺会江;;大剂量加热碘油栓塞治疗巨大肝癌的临床疗效[J];医疗卫生装备;2011年11期 |
15 |
独建库;李冠海;张明德;何伟华;贺会江;;经肝动脉加热碘油栓塞治疗肝转移癌的疗效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2年01期 |
16 |
吴文娟;崔慧先;邹英华;钟志伟;刘向东;李海涛;樊新云;南月敏;;三氧化二砷-碘油化疗栓塞对兔肝移植瘤转移及与血管形成关系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年02期 |
17 |
王煊;陈小飞;董伟华;;经肝动脉热化疗及热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年06期 |
18 |
张智策;许建林;朱姣;卢佳;;原发性中晚期肝癌19例三维适形放疗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7年10期 |
19 |
吴文娟;邹英华;南月敏;李海涛;刘向东;杨春;崔慧先;;As_2O_3碘油栓塞对兔VX_2肝癌凋亡、增殖及肝功能的影响[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年01期 |
20 |
白星;;肝癌合并门脉癌栓介入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年1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