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心肌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李家一  
【摘要】:实验背景和研究目的 心肌梗死的直接后果是心肌坏死。由于残存的心肌细胞无法重建坏死组织,一般情况下梗死后心脏的功能进行性恶化。尽管心脏移植是晚期心脏疾病理想的治疗手段,但是供体匮乏等原因使得这一技术难以普及。于是人们积极探索其他可能的治疗手段。自体细胞移植是一种很有希望的生物疗法。骨髓间充质细胞(MSCs)具有保持未分化特性无限增殖的能力,并且能够分化为包括心肌细胞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细胞。与其他类型用于移植的细胞相比,MSCs能够从成年人自身获得,因而不会引起伦理学问题或组织排斥反应。目前,自体MSCs心肌内移植已经成为恢复心肌梗死后组织活力潜在的治疗手段。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肌梗死后自体MSCs心肌内移植引起心肌再生并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甲.......... 减轻心功能不全的可能性,同时明确体外诱导及注射部位等因素对移植 效果的影响,另外进行一系列的体外实验旨在评价MSCs用于心肌梗死后 心肌内移植治疗的潜在价值。 方法和结果 体外部分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体外贴壁培养扩增。流式 细胞仪分析表明此种方法培养的MSCs表面抗原CD34表达阴性,CD44表 达阳性的细胞均在95%以上。MSCs在体外能够快速增殖大量扩增,在培 养基中添加5一澳脱氧尿喻睫核昔酸仍rdU)孵育24h后,超过90%的MScs 被BulU有效标记。通过不同浓度的5一氮杂胞昔(5一姗)诱导24h后,继续 培养3w,免疫细胞化学、westem blot、透射电镜等手段均证实部分 MSCs 已初步向肌细胞分化。通过将MSCs用BrdU标记后与乳鼠心肌细胞直接接 触式共同培养,3w后大多数B川U标记胞核阳性的MScs免疫细胞化学染 色呈现胞浆横纹肌a一actin阳性。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共培养体系内退化 的心肌细胞和向肌细胞分化的MSCs.但是在另一共培养体系内,与心肌 细胞分层培养的MSCs并未表现出向肌细胞分化的趋势。另外,对培养的 MScs采用脂质体包裹的方法转染重组质粒peDNA3.1一vEGF16,,免疫细胞 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系统证实转染后的细胞VEGFI“的表达明显增加。 体内部分34只新西兰白兔均经过骨穿抽取骨髓,开胸建立心梗 模型,MSCs体外培养及二次开胸心肌内注射等操作,按照对其MSCs 的处理方式和心肌内注射的成分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12只,其MSCs 未经体外诱导:B组12只,其MSCs经5-aza体外诱导;C组10只,其 MSCs只进行体外实验研究。A、B两组注射自体细胞的悬液,C组列为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根据注射位置不同进一步将A、B两组细分为 A~和Am,n,Bscar和B~。两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只实验动物)。纳入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分组的对象排除了建模、骨穿、细胞培养、心肌内注射等任一环节失败 的实验动物。建立兔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同时穿刺抽取骨髓分离培养 Zw左右。移植前MSCs培养墓中添加BrdU孵育24h。随后二次开胸心 肌内注射细胞或生理盐水。建立梗死前、开胸注射前和注射后lmon超声 检测左心室(LV)功能。注射后lmon取心脏组织行光镜及电镜检查。与C 组相比,心肌内注射细胞后lmon时A、B两组LV功能显著改善。A、B 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亚组分析表明细胞注射的部位是造成心梗后LV 功能差异的原因。最后组织学检查证实各组梗死区组织学特点无明显差 异,为疤痕组织增生的典型表现。BrdU标记阳性的细胞分布范围与细胞 注射范围基本一致。其中,介于正常心肌和梗死心肌之间的“边缘区” 可见以BrdU标记阳性的肌细胞为特点的心肌再生,透射电镜下可见梗死 边缘区变性的心肌细胞和向肌细胞分化的MSCs。 结论 MSCs易于分离、纯化和大量扩增,采用BrdU标记简便高效。体外 采用5一aza诱导或与心肌细胞直接接触共同培养,均有部分MSCs向肌细 胞分化。采用脂质体包裹重组质粒PcDNA3.1一vEGFI65可成功转染Mscs, 转染后MSCs的VEGF表达一过性增高.体内研究表明,与未诱导的MSCs 相比,5一aza诱导的MSCs移植并未表现出更多的优越性。MSCs注射的 部位是心功能改善关键的影响因素。如果注射到疤痕区,MSCs更倾向于 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如果注射到边缘区,MSCs则在存活心肌细胞的直接 接触下倾向于分化为肌细胞.这与前述体外共培养实验得出的结论相同, 即MSCs向心肌细胞转化需要与心肌细胞的直接接触。因此,在进行MSCs 心肌内移植时不仅要强调将MSCs投送到梗死区,更要注意将MSCs投 送到尚有存活心肌的边缘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蒋雯,林国生,李庚山,徐红新,钱海燕,吕菁君,王晶,周青;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7期
2 蒋雯,林国生,李庚山,王晶,徐红新,钱海燕,吕菁君,周青;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对缺血心肌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10期
3 李中,张成,陈国俊;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肌萎缩症的前景[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年05期
4 郭启仓,李占清,张宇,刘志勇,陈晨,蒲国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5 林琳,蔡光先,刘柏炎;细胞外基质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年11期
6 崔莹,朱志勇,魏毅东,魏经汉;白细胞介素-10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5年05期
7 陈槐卿,周江,唐艳娟;骨质疏松症与骨髓基质细胞[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年02期
8 贾堂宏,张佐伦;骨髓基质干细胞和基因强化组织工程修复软骨的实验研究[J];山东医药;2004年03期
9 姜红,高旭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年03期
10 都义日,付小兵,李存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年08期
11 张勇,蔡振杰,陈如坤;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为前体心肌细胞[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7期
12 李建华,黄建荣,樊雪萍,康奕飞,许继德,涂永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8期
13 徐文贵,迟宝荣,杨昆,凌翎,范洪学;胎鼠皮肤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成骨分化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14 邱丽燕,王金福,沈丹,金洁;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扩增培养及向成软骨样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年03期
15 王劲,罗成基,徐辉,冉新泽,闫国和,粟永萍,程天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肌组织局部成肌分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年01期
16 张勇,蔡振杰,陈如坤;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前体心肌细胞的初步实验[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7 刘丽辉,孙琪云,胡锴勋,范传波,黄雅静,郭梅,孙昭,赵春华,艾辉胜;猕猴异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安全性评价及异体存活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8 肖祥池;以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的骨组织工程学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02年12期
19 刘维新,宋健,万喻,刘昱,潘国栋,程邦昌,陈锡昌;体外“心肌样”环境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20 刘先锋,李保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肾脏实质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风云;;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及皮损修复的实验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2 潘锋;柏树令;;骨组织工程MSCs及其种植载体的研究进展[A];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青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郭军;林国生;贾光宏;杨波;汪蕾;;干细胞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促增殖、分化作用[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4 李冬梅;金连弘;张宇;李呼伦;刘慧雯;张宝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成类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青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丁晓飞;赵劲民;陈维平;杨志;苏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体外培养和向软骨细胞表型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A];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6 杨辉;蔡光先;刘柏炎;谢勇;蔡莹;;地黄多糖对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脑区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A];贵州省医学会第八届神经病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蒋世忠;黄岚;宋明宝;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于世勇;周音频;;兔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心肌内的存活[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8 侯艳芳;李杨;;多服务器群集技术及在济钢信息化中的应用[A];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黄晖;陈安民;李锋;郭风劲;陈超;张伟凯;;SP诱导MSCs迁移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初探[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10 牛丽丽;祝善俊;张树林;崔振双;刘建国;徐则昌;贺峰;孙琪;郑敏;裴雪涛;;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心脏的迁移及分化特点[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家一;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心肌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2 刘维新;治疗心肌梗死候选细胞心肌分化潜能与候选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D];武汉大学;2004年
3 张铭杰;成人MSCs体外定向成骨分化及激素性股骨头坏死MSCs活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牛丽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5 苏立;在体与离体心肌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6 陈建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7 曹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梗死心肌的应用基础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8 孟玲;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梗死心肌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9 吴慧颖;转染HO-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慢性心衰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代飞;基因修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异基因种子细胞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斌;神经内分泌激素拮抗剂对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2 陈科丹;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3 张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宿主心肌内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的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4 张东营;氯吡格雷对MSCs治疗大鼠心肌梗死影响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郑德华;经冠状动脉移植同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6 李安军;红花黄素腹腔注射联合MSCs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修复作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吕菁君;兔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卜志勇;红花黄素腹腔注射联合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李长岭;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新西兰白兔心肌梗死区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陆世春;自体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妍平;MSCs研究列入豫重大攻关计划[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西安西京医院 张中桥;当心心肌梗死再复发[N];家庭医生报;2005年
3 张中桥;异体MSCs移植有利于梗死心肌功能修复[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于建港 邢燕霞;R4网络接口和电路域容灾技术[N];人民邮电;2005年
5 本报记者杨锐特约记者 孙扬;一少年心肌梗死得救了[N];健康时报;2004年
6 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 何青;心肌梗死与缺乏果蔬有关[N];健康时报;2004年
7 曲俊雅;心率可显示心肌梗死风险[N];医药经济报;2005年
8 刘 向;德利用自体成肌细胞治疗心肌梗死[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解红;国际高血压研究取得三大进展[N];经济参考报;2005年
10 记者 王茜;只因“锋面过境”加重心血管病[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