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代谢综合征组分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分析
【摘要】:代谢综合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主要包括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各代谢综合征组分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尿酸与其它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还不完全明确。本研究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观察部分代谢综合征组分之间的关系,探讨其间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本实验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基础实验:葡萄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胰岛素和尿酸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产生NO的影响。
目的 了解葡萄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胰岛素和尿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的增殖及产生NO的影响。
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胰岛素及尿酸作用于ECV304,测定MTT值及NO含量。
结果 1.葡萄糖促进ECV的增殖,以22mM促增殖的作用最明显。不同浓度葡萄糖组24h(5mM,10 mM,22 mM,33 mM)MTT检测的OD值分别为0.66±0.05,0.86±0.57,0.89±0.23,0.81±0.15;22mM葡萄糖24h,48h,72h使ECV304增殖率分别为34.8%,30.5%,72.5%;不同浓度葡萄糖组作用24h于ECV304产生NO量分别为7.9±0.3uM,19.0±3.0 uM,6.9±0.9uM,2.4±0.5uM。
2.不同浓度胰岛素组(0,10~(-9) M,10~(-8) M,10~(-7)M)24h MTT检测的OD值分别为0.66±0.05,0.77±0.12,0.86±0.14,0.93±0.17;10~(-8)M胰岛素24h,48h,72h增殖率分别为30.3%,21.9%,23.5%;不同浓度胰岛素作用ECV304 24h产生NO量分别为7.9±1.1uM,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2士1.8 uM,10.6士0.6 uM,5.8士0.guM。葡萄糖和胰岛素
刺激细胞产生NO均是先升高后降低。
3.不同浓度ox一LDL 24h(0 mg/L,6.25 mg/L,12.5 mg/L,
25 mg/L,50mg/L)MTT检测的OD值分别为0.80士0.05,0.73士
0.15,0.66士0.01,0.19士0.03,0.17士0.04;50mg/L ox一LDL 24h,
48h,72h抑制率分别为8%,22.9%,78.8%;0 mg/L,12.5 mg/L,
25 mg/L,50mg/L ox一LDL产生NO量分别为28.9士1.2 uM,27.2
士2.ZuM,15.0士4.ouM,6.06士1.ZuM。提示ox一LDL对细胞生长
及NO释放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
4.尿酸促进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尿酸组(0
mM,0.lmM,0.ZmM, 0.4耐)24h附T检测的OD值分别为1.72士0.02,
1.81士0.03,1.83士0.16,1.88士0.08:0.4InM尿酸24h,48h,
72h增殖率分别为9.3%,23.3%,4.7%;产生NO量分别为6.86士
1.4luM,12.5士2.7uM,18.9士1.suM,21.1士1.4uM。说明尿酸促
进细胞增殖及NO产生,且呈浓度依赖性。
5.ox一LDL与LDL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24h产生丙二醛分别为
7.821士1.063nmol/ml,3.718士1.26 nmol/ml,说明ox一LDL的氧
化模型成功;不同浓度尿酸(0mM,0.lmM,0.2耐,0.4mM)作
用24h后,丙二醛分ZIJ为2.556士9.8 X 10一,nmol/ml,2.889士
8 .6 x 10一,皿01/ml,2.778士9.9 x 10一,nmol/ml,2.444士2.9 X 10一,
nmol/ml,提示在此浓度范围,尿酸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抗氧化能力。
结论1.葡萄糖与胰岛素对内皮细胞具有双面影响,一定浓度范围
可能有益,继续增加浓度则出现有害作用。
2.ox一LDL可能是内皮细胞的有害因素。
3.尿酸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剂。
第二部分临床分析:部分代谢综合征组分之间的关系。
月的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观察2型糖尿病伴/不伴动
脉粥样硬化时的血尿酸差异;肥胖、2型糖尿病对血尿酸的影响;
肥胖与血脂、血压的关系。
方法(l)应用病例对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将102例2型糖尿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病人按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分为2组,检测血压、血脂、尿酸、体
重指数等指标。(2)将205例病人根据体重指数及血糖水平分为3
组(2型糖尿病体重正常组,2型糖尿病肥胖组与单纯肥胖组),测
定其血尿酸、血脂等指标。(3)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对西
京医院门诊体检的235人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年龄,病程、空腹及餐后血糖、血压、体重指数、胆
固醇、甘油三酷均衡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较单纯糖
尿病组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只0.01)。(2)2型糖尿病肥胖组与2
型糖尿病体重正常组相比,前者血尿酸明显增高(只0.01),与单
纯肥胖组相比,血尿酸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乃0.05)。(3)男性
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女性(只0.01);超重及肥胖组血压、血脂水平
明显高于对照组(只0.01,只0.05);肥胖组两性间腰臀比,高密
度脂蛋白的差别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1)2型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时血尿酸水平升高。
(2)肥胖较2型糖尿病与血尿酸关系更为密切。
(3)肥胖者血脂、血压明显升高。
|
|
|
|
1 |
胡晓抒,郭志荣;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J];中国公共卫生;2003年12期 |
2 |
耿稚江;;代谢综合征与2型糖尿病研究的最新进展[J];国外医学情报;2003年11期 |
3 |
林丽香;代谢综合征[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年04期 |
4 |
江红接,邱中民,钟山;代谢综合征、脂肪肝患者常见伴发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
5 |
姚军;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代谢综合征[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年02期 |
6 |
王拥涛;陈雄辉;;代谢综合征和肾脏损害[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23期 |
7 |
;“2008年全国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高层研讨会”征文通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
8 |
玲子;;关爱心脑血管系列讲座(九) 激光——帮你远离代谢综合征[J];家庭医药;2008年02期 |
9 |
黄继忠;;代谢综合征的防治——读者来信[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
10 |
何晓琴;许胜敏;田和芳;;代谢综合征患者社区健康管理的效果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2010年02期 |
11 |
何宏继;;自拟转运煎治疗代谢综合征2例[J];中医杂志;2010年S2期 |
12 |
李明,H.U.Janka;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J];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1999年01期 |
13 |
杨明功;胰岛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及其治疗原则[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年01期 |
14 |
张静;葛兰素史克公司举办“控制代谢综合征保护血管脏器功能”专题讨论会[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年12期 |
15 |
王德玉,徐志瑛;论肝与代谢综合征[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1期 |
16 |
聂海,祝之明,闫振成,倪银星,赵志钢,张刚,杨华;高敏C反应蛋白与代谢综合征组分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12期 |
17 |
薛临萍
,柳洁
,康文娟;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筛查和健康教育[J];山西医药杂志;2005年04期 |
18 |
邹大进;超重和肥胖——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因[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年03期 |
19 |
郝清顺,杨传梅,周晶;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5年11期 |
20 |
周晶,俞淑静,费大东,邓莉,杨传梅,郝清顺,王专运;代谢综合征危险组分的干预研究[J];山东医药;2005年2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