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模拟失重致大动脉血管的重塑与局部RAS变化以及-G_X重力的对抗效果

高放  
【摘要】: 在航天失重环境停留可引起机体流体静压消失,从而使全身动脉血管系统的跨壁压发生重新分布变化:脑及上半身血压处于较地面1G直立体位时相对升高的“高血压”状态;下半身血管则处于较1G直立时相对较低的“低血压”状态。本实验室首次在地面动物实验系统阐明:模拟失重可引起大鼠脑动脉血管的肌源性紧张度增强,收缩反应性升高,血管中膜肥厚和平滑肌细胞层数增多,以及血管周围神经支配增强等适应性变化。而对于后身中、小动脉,则可引起肌源性紧张度减弱,收缩反应性降低,血管中膜萎缩,以及血管周围神经支配减弱等变化。据此我们曾提出“外周效应器机制假说”,认为失重所引起的心肌与动脉血管平滑肌结构和功能改变很可能是导致飞行后心血管失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首要因素仍是血量减少)。我们还进一步发现:血管平滑肌离子通道机制与血管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local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L-RAS)可能是介导失重所致血管区域特异性适应变化的重要调节环节。在对抗措施研究方面,我们首次报道了每日短时-GX重力[模拟间断性人工重力(intermittent artificial gravity, IAG)]对防止模拟失重致心肌与动脉血管不良影响有令人惊奇的对抗效果。 但还有以下问题需进一步阐明:首先,我们前期工作主要来自大鼠肌型中、小动脉,而对于弹力型大动脉血管的研究则较少,影响我们对失重致血管适应变化的全面了解。例如,大血管壁周向应力集中于靠近管腔的肌层,如果血管跨壁压力分布是引起血管区域特异性适应变化的始动原因,则显著的重塑变化应发生于这些部位。其次,近年开始重视失重是否可引起大血管顺应性降低的问题,故有关弹力型大血管中膜细胞外间质的变化,需加强研究。再者,对于L-RAS的作用仍需通过药理阻断实验等进一步加以阐明。而且以大血管组织为标本,将更加有利于采用多种实验方法进行观察。最后,关于重力性对抗措施的机理问题,我们虽然已观察到,其对于肌型中等大小动脉血管的令人惊奇效果,但仍需进一步观察其对于弹力型大动脉血管重塑及关联的L-RAS改变的效果。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我们以“尾部悬吊头低位倾斜大鼠模型”模拟中期(4周)失重对动脉系统的影响,以每日1 h恢复正常体位(站立)模拟IAG的对抗效果。用组织形态测量研究大血管壁各肌层与弹力层的厚度、横截面积及血管内径等参数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原位杂交及实时PCR等四种方法研究大动脉血管壁组织L-RAS关键成分,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 A_O)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receptor type 1, AT1R)的表达与定位。最后,我们还利用所建立的血管灌流培养系统,初步观察了每日短时低血管压力是否可以防止长时间异常压力引起的重塑变化,以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探索新的途径。 本工作的主要发现如下: (1) 28天模拟失重可引起大鼠前/后身中等大小肌型动脉血管结构发生区域特异性适应改变。 在光镜下通过组织形态学测量再次验证了我室前期电镜下观察的实验结果:28天模拟失重后,与对照组(CON)相比,悬吊组(SUS)基底动脉的管壁厚度(T)、中膜横截面积(CSA)及基底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层数(N_(CL))分别增加了25.9%、17.6%和20.5% (P0.01),而两组的内腔直径(D)和平滑肌细胞平均横截面积(AC)则没有显著性差别;反之,SUS组胫前动脉的T、CSA和N_(CL)分别减小了15.2%、17.3%和13.6% (P0.01),且两组的D和A_C没有显著差别。 (2) 28天模拟失重可引起大鼠前/后身弹力型大动脉血管结构发生区域特异性适应改变。 在光镜下测量结果显示: SUS组颈总动脉平均管壁厚度(T_W)较CON组增加了25.6% (P0.01)。而两种动脉的D、平滑肌层层数(N_M)、弹力膜层数(N_(EL))及腹主动脉的T_W,在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别。颈总动脉管壁有4层平滑肌层和4层弹力膜层。与CON组相比,SUS组大鼠颈总动脉从M_1到M_4的各平滑肌层厚度分别增加了44.0%、42.4%、22.2%及39.8% (P0.01)。反之,腹主动脉管壁有9层平滑肌层和9层弹力膜层,与CON组相比,SUS组大鼠腹主动脉从M_1到M_4的各平滑肌层厚度分别减少了17.0%、11.7%、11.4% (P0.01)及10.1% (P0.05),而从M_5到M_9的各平滑肌层厚度则没有明显变化。再者,SUS组大鼠颈总动脉4层平滑肌层的CSA均显著增大,且以M_1和M_2的增加最为明显。而SUS组大鼠腹主动脉M_1、M_2和M_3的CSA降低最显著。与平滑肌层厚度变化相反,模拟失重后颈总动脉与腹主动脉各弹力膜层的厚度和CSA则分别显示降低和增加趋势,并且个别层的差别已达显著程度。 (3) 28天模拟失重可引起大鼠颈总动脉和腹主动脉管壁组织中的Ao与AT1R蛋白与基因表达分别发生上调和下调改变。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显示,A_O与AT1R蛋白染色呈棕色,主要分布在血管外膜和周围组织,而中膜较少。模拟失重后,颈总动脉管壁中膜和外膜中的A_O与AT1R免疫反应性显著增强,而腹主动脉则显著减弱。免疫蛋白印迹分析实验进一步表明:与CON组相比,SUS组大鼠颈总动脉的A_O与AT1R蛋白表达分别增加了130.0%和50.0% (P0.05);而SUS组腹主动脉的A_O与AT1R蛋白表达则分别减少了48.9%和36.8% (P0.05)。原位杂交实验显示,被检测到的A_O与AT1R mRNA信号主要分布于血管组织的中膜与外膜。模拟失重后,颈总动脉管壁中膜和外膜中的A_O与AT1R mRNA信号显著增强,而在腹主动脉则显著减弱。实时PCR实验进一步表明:与CON组相比,SUS组大鼠颈总动脉的A_O与AT1R mRNA表达分别增加了164.7% (P0.01)和70.2% (P0.05);而SUS组大鼠腹主动脉的A_O与AT1R mRNA表达则分别降低了32.6% (P0.05)和55.1% (P0.01)。 (4)阻断AT1R的条件下,28天模拟失重仍然能引起基底动脉与颈总动脉发生相对的肥厚性改变,并且腹主动脉的A_O与AT1R蛋白表达显著减少。 利用losartan慢性阻断AT1R 4周后,两个给药组[对照给药组(C+L),悬吊给药组(S+L)]的基底动脉、胫前动脉、颈总动脉与腹主动脉的相关参数普遍较未给药组为低。如与对照组(C)相比,C+L组基底动脉的T、CSA、Ac和NCL分别降低了15.5%、17.6%、11.3%和10.3% (P0.05,或0.01),而C+L组胫前动脉的T、CSA、Ac和NCL则分别减少了30.2%、21.1%、16.1 %和23.7% (P0.05,或0.01)。与C组相比,C+L组颈总动脉与腹主动脉的T也分别减少了29.9%和8.2% (P0.01)。但与C+L相比, S+L组基底动脉的T、CSA和NCL仍然分别增加了12.2%、14.3%和5.7% (P0.05,或0.01),而S+L组胫前动脉的上述各项参数则未见有显著改变;S+L组颈总动脉的T增加了23.0% (P0.05),而腹主动脉的T则仅呈减小趋势。与C组相比,C+L组颈总动脉A_O和AT1R的表达无显著性变化;而腹主动脉的A_O及AT1R表达均显著减低(P0.05)。与C+L组相比,S+L组颈总动脉A_O和AT1R的表达均无显著性改变;而S+L组腹主动脉的AT1R表达降低(P0.01)。 (5)每日1 h站立可完全防止模拟失重大鼠弹力型大动脉血管发生适应性重塑及A_O与AT1R表达变化。 本实验除了再次验证我们早先关于肌型中等动脉血管的报道,还首次观察到每日1 h站立也可完全防止模拟失重大鼠弹力型大动脉血管的区域特异性重塑变化。与CON组相比,模拟失重+ 1 h/d站立组(SUS+STD1)大鼠颈总动脉的TW、各平滑肌层的厚度和CSA均无显著性改变;但其与SUS组间的差别则达显著程度(P0.01)。再者,与CON组相比,SUS+STD1组腹主动脉的M1~M4的各平滑肌层厚度和M1~M4的CSA均无显著性改变;但其与SUS组的差别则达显著程度(P0.05,或0.01)。此外,每日1 h站立也完全防止了两种大动脉血管组织中相关联的A_O与AT1R蛋白与mRNA表达发生改变。 (6)血管灌流培养实验的初步结果支持血管跨壁压是始动因素的假说。 我们课题组已初步建立了血管灌流培养系统。在不同的灌流压下培养大鼠颈总动脉血管3天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血管组织中的c-纤维粘连蛋白(c-fibronectin, c-FN)主要分布于中膜靠近管腔的平滑肌层中,且离管腔越远的平滑肌层染色越淡。在高灌流压(150 mmHg)下血管组织中的c-FN表达增加,而在低灌流压(80或0 mmHg)时表达很少;但在持续高压灌流下间断地降低灌流压,则血管壁组织中的c-FN表达很少,与低压灌流时相似。 总之,以上发现进一步支持了我们的假说,即压力本身是失重引发血管区域特异性适应改变的始动因素,并且血管的局部RAS在该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工作也为重力性对抗措施IAG提供了重要的生理依据。血管灌流培养技术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提供理想的活体实验模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进,张乐宁,张立藩,杨天德;模拟失重对大鼠后肢动脉血管床血管反应性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4期
2 余志斌,张立藩,陈杰;模拟失重可能降低大鼠心肌肌浆网功能[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4年04期
3 杨玉华,高淳;失重或模拟失重对人体交感肾上腺活动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7年03期
4 李莹辉,丁柏,汪恭质,岳茗,谭映;药物对模拟失重条件下心肌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5 马进,张立藩,杨天德;模拟失重大鼠动脉平滑肌收缩反应性的变化[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6 贾铁利,张津丽,郑超,王哲;短期模拟失重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年16期
7 向求鲁,沈羡云,孟京瑞,刘光远;模拟失重时兔脏器血流量反应特性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1989年02期
8 余志斌,张立藩;失重/模拟失重对心肌结构与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5年04期
9 石宏志,王宝珍,高建义,钱锦康,范全春;中药对抗模拟失重引起的“脾气虚”的效应[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3期
10 毛秦雯,张立藩,马进,张远强,黄威权,甄志强;模拟失重大鼠脑血管周围肽能神经支配的可塑性变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1 孙会品,孙喜庆,王冰,姚永杰,耿捷,石菲;间断性头高位45°对模拟失重兔颈静脉及肠系膜静脉顺应性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2 袁明,姜世忠;中国航天医学进展[J];空间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13 沈羡云;孟京瑞;向求鲁;;不开窗兔耳微循环观察方法[J];海军医学杂志;1991年03期
14 沈羡云,薛月英,向求鲁,孟京瑞,谢宝生,王玉清;模拟失重后-Gx作用下兔血循环状态的变化[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5年02期
15 毛秦雯,张立藩,马进;模拟失重大鼠后肢动脉血管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的变化[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7年02期
16 岳茗,张小铀,汪恭质,丁柏,曾育章,谭映军;模拟失重对培养心肌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17 汪德生,孙磊,向求鲁,任维;模拟失重或微重力条件下中心静脉压变化的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6期
18 刘春!710032西安,张立藩!710032西安,毛秦雯!710032西安,余志斌!710032西安,张远强!710032西安;中、长期模拟失重大鼠心肌间质Ⅰ、Ⅲ型胶原的变化[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19 岳勇 ,姚永杰 ,孙喜庆 ,吴兴裕 ,王春梅 ,姜世忠;模拟失重对家兔股静脉壁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20 温秀兰,钱锦康,王宝珍,杨光华,汪涛;重力变化对小鼠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进;任新玲;程九华;马孝武;张立藩;;模拟失重对大鼠腹主动脉L-Arg-NO-cGMP通路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巴福森;武惠斌;吴元亮;张红;;模拟失重条件下微生物的变化[A];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王宝珍;李勇枝;程张红;刘国印;辛冰牧;;观察中药对卧床模拟失重引起“血瘀”证的防治效果[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贾斌;郑琪;张卫菊;谢丽;骞爱荣;商澎;;亚磁场及中性悬浮模拟失重对MLO-Y4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薛军辉;马进;张作明;谢满江;;模拟失重可引起大鼠脑动脉与肠系膜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的差异性改变[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熊江辉;李莹辉;杨唐斌;聂捷琳;张德良;赵保路;;一氧化氮对模拟失重下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7 张舒;张勇;王冰;吴兴裕;;模拟失重环境下BMP-2对成骨细胞诱导作用变化的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刘成林;李瑞先;;悬吊模拟失重对大白鼠骨成分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9 张晓铀;丁柏;聂捷琳;;药物对模拟失重环境下成骨细胞的防护效应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马进;任新玲;程九华;张立藩;;模拟失重所致大鼠股动脉血管反应性变化与动脉收缩蛋白相关[A];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2005年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放;模拟失重致大动脉血管的重塑与局部RAS变化以及-G_X重力的对抗效果[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石菲;回转模拟失重对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3 章烨;模拟失重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4 暴军香;模拟失重大鼠血管、心肌与肾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改变[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5 张林;模拟失重加辐射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和太空燮理汤的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邹琳;模拟失重所致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7 谢满江;平滑肌离子通道机制在模拟失重致血管适应性变化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8 袁明;模拟失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9 罗明尧;犬腹主动脉人工血管植入术后体外放疗及静脉化疗对移植物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孟庆军;模拟失重下血管分化性改变的局部调节机制—L-RAS与收缩蛋白[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於进文;模拟失重大鼠动脉血管氧化应激的变化及间断人工重力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2 蔡越;模拟失重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变化及间断性人工重力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3 韦玮;暂时低位腹主动脉阻断技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4 李红玲;超声评价腹主动脉斑块发生率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5 傅畅权;七氟醚预处理与后处理对大鼠肾下腹主动脉缺血再灌注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D];中南大学;2010年
6 杨腾蛟;临时阻断猪低位腹主动脉的安全时限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7 苏嘉霖;模拟失重状态下成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表达与降钙素的干预[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8 麦燕兴;模拟失重对大鼠承重骨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9 卢东源;回转模拟失重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自噬活性的影响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10 宫宇;模拟失重后大鼠血液细胞阻抗特及其模型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妞 顾海鹰;肠液进入血管之后[N];健康报;2009年
2 李哲;一个支架封堵三个动脉瘤[N];天津日报;2005年
3 ;中药复方能逆转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肌肥大[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 刘伯明;漫步太空 为国争光[N];黑龙江日报;2008年
5 杭仁;在模拟失重中“适应”太空[N];大众科技报;2008年
6 记者 龙军 通讯员 伍西明;首例脐动脉插管至腹主动脉置管手术成功[N];光明日报;2011年
7 汪敏;瑞金医院切除腹腔硕大肿瘤[N];健康报;2006年
8 郑惠方;孕妇为何不能仰卧?[N];大众卫生报;2004年
9 本报驻法国记者 毛文波;悬浮在空中的手术台[N];科技日报;2006年
10 吉星本报记者 赵宇清;为太空行走提供逼真环境[N];黑龙江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