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正常(牙合)牙冠宽度测量及上下颌牙量相关性研究
【摘要】:
牙(牙合)模型的测量研究一直是临床诊断、矫治设计、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正常(牙合)牙列形态结构是研究错(牙合)的基础。错(牙合)畸形矫治后要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上下颌牙量必须相匹配。对此Bolton分别在1958年和1962年提出Bolton比概念。Bolton指数的分析是在评价牙量骨量关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上下颌牙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能有助于我们预测治疗后的覆覆盖及磨牙关系等问题。涉及上下颌牙量正常比值的许多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特别是前牙比值。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实人类的牙齿大小具有种族、地区及时间等的差异。正畸临床中对牙(牙合)的分析必须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进行,以取得好的矫治效果。有关西安地区这方面报导较少。
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在西安地区选取正常(牙合)作为研究对象,男性年龄17-21岁,女性年龄16-19岁。所有个体均为西安地区汉族人。应用正畸专用游标卡尺提取所需数据,运用统计学分析获取西安地区正常(牙合)从中切牙到第一磨牙各个牙冠宽度值,然后基于这种牙齿宽度的数据资料,进行这一地区上下颌牙量比值的正常值分布范围的研究,并分析要达到理想的咬合状态,相对应所需的上、下颌牙量间比例关系的理想值是否会随着前牙唇倾度或上前牙厚度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主要实验如下:
1.正常(牙合)各个牙齿牙冠宽度的正常值分布范围的获取
共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正常(牙合)107例(男52例女55例)。测量结果提示:牙冠宽度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牙冠宽度均值大于女性冠宽均值。但这种性别差异性在不同牙位表现不一致。其中男性组与女性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恒磨牙以及下颌的尖牙、前磨牙牙冠宽度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其它牙位牙冠宽度没有统计学差异。
2.上下颌牙量比值的正常值分布范围的获取及上下颌牙量相关性的研究
本实验所得结果为:前牙比78.32%±3.01;全牙比91.10%±2.27。上、下颌前牙量之间及总牙量间分别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r_(前牙)= 0.754,r_(全牙)=0.851)
3.分析正常(牙合)上前牙牙冠厚度或舌面边缘嵴突度的变化对Bolton指数理想值的影响
随着上颌前牙厚度的增大,要达到良好咬合,则其所对应Bolton指数理想值逐渐变小。这提示我们:上切牙厚度或舌面边缘嵴隆起程度的变化影响着矫治后期在前牙区建立理想的咬合关系所需的Bolton指数理想值。
4.上下颌建立正常咬合时所需的理想前牙比值受前牙唇倾度代偿作用影响的研究
正常(牙合)前牙唇倾度与前牙比值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经过分析107例正常的头影测量片上所测量的前牙唇倾度,与相对应在模型上所测量的前牙比值的相关性,发现这二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提示在正常(牙合)中,建立前牙区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所需的前牙唇倾度与建立前牙区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时的前牙比值两者之间不存在代偿机制。)
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了西安地区汉族人正常牙列牙冠宽度正常值分布范围,并分析了上下颌牙量之间的相关性及上下颌牙量比值的正常值分布范围,观察到要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上下颌牙量必须协调,上下颌前牙牙量和全牙牙量比值应符合一个理想值分布范围。上切牙厚度或舌面边缘嵴隆起程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建立正常咬合时的上下颌前牙牙量理想比值,而且建立前牙区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时,上下颌前牙牙量的理想比值与所需的前牙唇倾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
|
|
|
1 |
王金平,鞠学红,蒋吉英,鞠晓华,高培福,杜晓东;下颌牙窝的应用解剖[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2 |
宋宇;周彦恒;林久祥;;不同拔牙模式对上下颌牙量不调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06年04期 |
3 |
宋宇;周彦恒;林久祥;;影响上下颌牙量不调的因素[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
4 |
彭东,韩锋,张学军,王伟,牛松青,常洪贤,李雷,董秦鲁;上、下颌牙麻醉点的应用解剖[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5 |
陈恒丕;王涛;;兔下颌牙移动模型的建立[J];激光杂志;2014年03期 |
6 |
段培佳,陈阳平,陈雨雪,陈扬熙;各类错畸形的上下颌牙量关系的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3年01期 |
7 |
李春青;师爱萍;冯正虎;王丽;;兰州地区错畸形患者上下颌牙量关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年17期 |
8 |
徐琳;谭家莉;马建华;匡威;葛永玲;;兰州地区各类错患者上下颌牙量比率不调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12期 |
9 |
聂琼,林久祥;错畸形上下颌牙量关系的研究[J];口腔正畸学;1998年02期 |
10 |
皮昕;管志信;杜昌连;陈力;;下颌牙根尖与下颌舌骨线的位置关系[J];湖北医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
11 |
俞光岩,马大权,吴奇光;下颌牙龈癌的颌骨侵犯(综述)[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2年04期 |
12 |
张来虎;;下颌牙龈癌的颌骨吸收形式和预后关系[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2年06期 |
13 |
张旻,王美青,王景杰,张俊华,张渊;单侧部分后牙缺失对下颌牙根尖应力分布规律影响的光弹实验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1年04期 |
14 |
徐琳;谭家莉;马建华;匡威;葛永玲;;兰州地区各类错患者上下颌牙量比率不调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07期 |
15 |
王军,赵志河,刘楚峰,罗颂椒;成都地区青少年下颌牙弓后段可利用间隙的预测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
16 |
羊一平;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报告[J];口腔医学;2001年02期 |
17 |
刘华;第三磨牙对下颌牙弓拥挤影响的初步探讨[J];中国校医;2001年06期 |
18 |
丁国良,严正明;老年人下颌牙齿摄片的技术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3年06期 |
19 |
张旻,王美青,王景杰,张俊华,张渊;单侧部分后牙反下颌牙根尖应力分布的光弹实验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1年05期 |
20 |
杨美祥;前牙厚度在预测上下颌牙量协调性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