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20S蛋白酶体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老化中的改变及其在诱导衰老中的作用

李越  
【摘要】: 研究背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全球范围内老年人群中的主要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老化及伴随发生的功能障碍被认为是AMD发生中关键的早期病变。20S蛋白酶体在维持细胞内环境平衡和调节细胞基本生理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与细胞的老化和衰老有密切关系。已证明在多种细胞和组织的老化进程中,20S蛋白酶体活性、含量和表达水平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具有高度的细胞和组织特异性;同时,20S蛋白酶体活性受到特异性的抑制或加强时,可诱导细胞老化进程的加速或减缓。20S蛋白酶体在人RPE细胞的老化和衰老中很可能也具有相似的效应,但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通过检测人RPE细胞老化中的20S蛋白酶体活性、含量和表达水平的变化,了解20S蛋白酶体的氧化蛋白质降解功能与人RPE细胞老化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通过特异性抑制20S蛋白酶体活性,分析其对RPE细胞老化进程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1)参照本实验室已有方法,建立原代培养的人RPE细胞体外复制衰老模型,常规传代并记录传代次数,选择第2~4代、12~14代和22~24代细胞分别作为RPE细胞体外老化的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细胞,对各期细胞的老化和衰老特征进行如下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特征、电子显微镜观察亚细胞特征、XTT法检测增生活性、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衰老细胞比例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自发荧光水平。(2)在经鉴定的人RPE细胞复制衰老模型中,研究20S蛋白酶体的年龄相关性改变,包括:荧光标记蛋白质底物法测定20S蛋白酶体的降解活性,DNPH比色法检测细胞内氧化蛋白质水平,western blot检测20S蛋白酶体的含量,细胞免疫荧光法分析RPE细胞内的氧化蛋白质和20S蛋白酶体的分布和相对定量,以及real-time PCR分析20S蛋白酶体活性亚基的表达水平。(3)用不同浓度的蛋白酶体特异性抑制剂MG132处理少年期RPE细胞,检测短暂抑制、持续抑制或抑制后恢复三种情况下的RPE细胞的老化和衰老特征,并进一步测定MG132干预后RPE细胞的蛋白酶体活性和氧化蛋白质水平,分析20S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对人RPE细胞老化进程的影响效应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结果:(1)以少年期细胞作为对照,随着RPE细胞体外传代次数的增加,中年期和老年期RPE细胞部分出现体积变大、形态和排列失规则;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老年期的细胞胞浆中有空泡形成、尘样致密物聚集和细胞器结构模糊等改变;同时细胞增生活性明显降低,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加,细胞内自发荧光水平升高。提示人RPE细胞经过重复的体外传代后逐渐老化,具备衰老表型。(2)蛋白酶体活性检测发现,老年期RPE细胞中20S蛋白酶体的PGPH、CT-L和T-L三种特异性水解活性较少年期均显著降低,蛋白酶体对FITC-酪蛋白的降解能力也减弱至少年期细胞活性的50%左右。蛋白酶体功能的削弱伴随着细胞内氧化蛋白质水平显著升高,然而,细胞内20S蛋白酶体的含量无显著改变。进一步的细胞免疫荧光定位和定量分析提示,RPE细胞内的氧化蛋白质随着老化由细胞核周区域重分布至核内,老化相关的氧化蛋白质水平升高在细胞核周区域和核内最为显著;而20S蛋白酶体的分布始终以细胞核内为主。20S蛋白酶体比氧化蛋白质的比率反映了蛋白酶体的水解效率,少年期RPE细胞核中这一比率的值最大,到老年期降低至不到50%,而细胞浆中的这一比率较为低且稳定。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RPE细胞中,20S蛋白酶体β5亚基的基因表达随老化呈双相改变,老年期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分别是少年期和中年期的83%和68%。(3)亚毒性剂量的MG132处理后,年轻RPE细胞出现不可逆的生长停滞、形态和排列失规则、胞浆空泡化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增强的衰老表型,这一诱导衰老效应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进一步的蛋白酶体功能检测和细胞内氧化蛋白质定量分析提示,5μM浓度的MG132首先抑制RPE细胞中的PGPH活性和CT-L活性,并显著降低20S蛋白酶体对FITC标记酪蛋白的降解能力,但T-L活性对这一浓度的MG132较为不敏感。同时,这一浓度的MG132并不引起RPE细胞内氧化蛋白质水平的明显增加。10μM浓度的MG132可显著抑制蛋白酶体的3种水解活性,并使RPE细胞内的氧化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 结论:(1)体外培养的RPE细胞经过重复多次的传代后表现出典型的衰老表型,提示RPE细胞的复制衰老模型可用于老化和衰老相关研究;(2)人RPE细胞中的20S蛋白酶体功能随着老化而降低,伴随细胞内氧化蛋白质含量升高。这一蛋白酶体功能的老化相关性减弱可能是活性亚基的表达水平改变和/或发生氧化性修饰造成的。RPE细胞中的20S蛋白酶体集中分布在细胞核内,细胞核内的蛋白酶体降解效率随老化显著降低,提示蛋白酶体在细胞核中的作用与RPE细胞的老化进程关系最为密切。(3)蛋白酶体特异性抑制剂MG132可诱导年轻RPE细胞出现不可逆的衰老表型,这一诱导效应的原因至少包括氧化蛋白质聚集和蛋白酶体对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障碍,后者所占的比重很可能超过预期,仍待进一步探索。 总之,我们的实验提示蛋白酶体在RPE细胞老化、功能失调和AMD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调节效应。这些研究结果目前尚未见于报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翠华;黄红娜;王琪;郑焙文;朱宝利;;结核分枝杆菌中的泛素样蛋白-蛋白酶体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1年07期
2 王岩;王昕华;李若溪;;应用纳米技术研究p21cip1基因对人RPE增殖的抑制作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1年09期
3 高彦军;马景学;安建斌;刘丽娅;马红蕾;赵文静;;丹参单体、三氟拉嗪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抑制的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1年09期
4 苗英彬;张未娟;邓志宏;曾丽明;杨瑞波;张琛;赵少贞;;LE540对视网膜色素上皮bFGF及TGF-β_2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李晓华;王作书;王瑞卿;张妍;明月;;人参三醇组皂甙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和DNA合成的抑制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年08期
6 曾丽明;张未娟;邓志宏;苗英彬;杨瑞波;张琛;赵少贞;;U73122和SQ22536对豚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泌bFGF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吕明良;李敏;;IGF-1对人RPE细胞HIF-1α及VEGF表达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1年07期
8 徐莹;孙晓东;;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机制[J];眼科新进展;2011年07期
9 洪瑾;帅捷;袁志兰;范钦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活性氧在高糖状态下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8期
10 赵颖;牛膺筠;周占宇;;过氧化氢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老及其机制探讨[J];眼科新进展;2011年09期
11 ;媒介速递[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07期
12 杨光平;;健康生活预防老年黄斑变性[J];家庭医学;2011年04期
13 刘怡菲;刘先哲;;Smurf 2对TGF-β通路的调节[J];广东医学;2011年09期
14 石大禹;金小宝;朱家勇;;关键的信号网络节点作为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的药效靶位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15 王路;李素梅;;过量碘造成机体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现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1年04期
16 李睿;崔红平;;干细胞移植治疗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17 王海峰;刘武江;金杰;周利群;梁丽莉;王莹;郭应禄;;雄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癌细胞激素非依赖转化中的表达及调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18 唐冰;包娜仁;王俊科;;泛素蛋白连接酶Itch生物活性及其免疫调节作用[J];现代免疫学;2011年04期
19 底煜;陆岩;杨飏;郑坤;陈晓隆;;MMP-2和PEDF在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J];眼科新进展;2011年08期
20 曹璐;毛建华;;肾小球足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机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斌;陈刚;朱长进;;蛋白酶体抑制剂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2 马仰丽;侯健;;诱导性聚集小体的形成及蛋白酶体β5亚基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硼替佐米耐药的相关性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郑青春;常君丽;谢敏;陈钦浩;王少辉;廖晓梅;;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对微管相关蛋白tau的磷酸化的影响及其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4 吴宇杰;金长文;;酿酒酵母26S蛋白酶体调节亚基Rpn9的溶液结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刘珉宇;李炳生;刘全海;;泛素-蛋白酶体以及蛋白酶体抑制剂[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6 邵菁;李秋柏;陈智超;;EGCG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增殖及蛋白酶体活性的抑制作用[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俞赞临;张洁;于嘉屏;;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蛋白质的机制及其组成成分[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8 徐评议;朱雯;李毅;冯慧宇;刘焯霖;;新型渗透性铁螯合剂阻断乳胞素诱导的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和黑质纹状体DA神经元损伤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付杰军;祝诚;林海燕;张晓萍;王红梅;;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对滋养层细胞侵润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师超;徐朗莱;;盐胁迫下小麦根尖中蛋白质氧化和20S蛋白酶体的氧化与活性及泛素化蛋白的变化[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越;20S蛋白酶体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老化中的改变及其在诱导衰老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吴涛;2810430M08Rik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在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3 易欣;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介导ERα降解的机制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4 张霞;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陈国强;20S蛋白酶体快速分离和异质性研究及蛋白质体外甲基化修饰和行为表征[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6 杜伯雨;睾丸蛋白酶体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7 王新立;人胰腺癌细胞系20 S蛋白酶体的组成和异质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8 王海峰;抑制蛋白酶体功能对脑胶质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张宁;GTPase蛋白RSA-14-44的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葛鹏飞;短暂性脑缺血后蛋白质代谢障碍的蛋白酶体基础[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刚;用蛋白酶体外酶解豆粕的酶解参数及饲喂效果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2 潘传英;hPL1C-2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的功能及与c-Abl的相互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于建忠;PSMA6-8C/G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李艳珍;20S蛋白酶体参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制性衰老进程[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张同梅;中国常用农药对蛋白酶体和线粒体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6 石宁;蛋白酶体β5亚基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的变化[D];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
7 郑青春;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对小鼠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关慧;酒精性肝病中蛋白酶体活性抑制与内质网应激间相关性的体外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宋操;短暂脑缺血导致损伤神经元中的蛋白酶体聚集方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朱茜;20S蛋白酶体参与调控神经干细胞衰老进程[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毛磊;是什么导致了疯牛病?[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2 天如;海绵状脑病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雪梅;英国批准千年制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上市[N];医药经济报;2004年
4 ;蛋白酶体抑制剂:抗癌新秀[N];医药经济报;2001年
5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2003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新分子实体药物[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特约记者 倪黎冬 通讯员 闻昭君;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药物作用靶点被发现[N];健康报;2010年
7 王充;困扰老人的黄斑出血[N];人民政协报;2003年
8 郭平 马增春 李鹰飞等;补血机制研究表明:四物汤能调节骨髓蛋白质表达[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劳;胆固醇和他汀[N];医药经济报;2001年
10 知陶;bortezomide治疗轻度NHL初见成效[N];医药经济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