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
【摘要】:
目的:通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动物模型,探讨树突细胞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观察血必净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免疫功能及脏器损害的可能保护效应。阐明血必净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动物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调节机制。
方法: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清洁级EB病毒膜抗原BLLF1基因转基因小鼠,雌性, 8-10周龄,体重30-40g。8周龄、10周龄分别给予6.4ml/kg血必净腹腔内注射。实验分组:分为4组,10只昆明小鼠设为(1)正常对照组(n=10);SLE模型小鼠按照不同周龄编号,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2)模型组(n=10),(3)SLE 8周龄治疗组(n=10),(4)SLE 10周龄治疗组(n=10)。实验一:血必净治疗14天后无菌取血及肾脏。分离血清,-20℃贮存。甲醛固定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二:血必净治疗14天后,断颈处死小鼠后,钝性分离脾脏,一部分用于提取DC和T淋巴细胞,另一部分置于液氮冻存。采用MiniMACS免疫磁性分离系统进行DC的分离纯化。T淋巴细胞,利用B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易粘附于尼龙纤维表面的特性分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MTT法检测脾T淋巴细胞增殖,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水平以及血清、细胞孵育上清及组织匀浆液的细胞因子。
结果:实验一:(1)模型组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的滴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血必净治疗能显著降低SLE小鼠的抗dsDNA抗体的滴度。(2)狼疮小鼠肾脏的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嗜复红蛋白沉积,新月体形成。血必净治疗能明显减轻狼疮鼠肾脏组织的损伤。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模型组小鼠血中Cr、BUN含量显著升高(P 0.01)。血必净治疗可明显降低动物血中Cr、BUN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实验二:(1)孵育24小时后,模型组动物脾脏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表达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 0.01),CD86和MHCII弱表达。8周龄及10周龄治疗组脾脏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D86和MHCII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表明血必净治疗可以使SLE小鼠脾脏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升高。(2)将DC与T淋巴细胞按照不同比例(1:100、1:150、1:200)相互作用3天和5天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抑制,给予血必净治疗后增殖抑制效应减轻。(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4、TNF-a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而IL-2、IFN-γ及IL-12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动物脾脏组织及T淋巴细胞IL-2的基因表达显著下降,而TNF-a基因表达则明显升高(P0. 01~0.05)。血必净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狼疮鼠IL-4、TNF-a的含量显著降低(P0. 01~0.05),而IL-2、IFN-γ及IL-12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0.05),IL-2的基因表达显著升高,TNF-a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树突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C向成熟发展,但表型表达异常,存在功能障碍,从而介导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低,并向Th2漂移。血必净治疗能够保护动物的脏器损害,改善DC的功能障碍,促进Th1的增殖和发育,将Th2细胞转化为Th1细胞,改变Th1 /Th2的比例和机体的免疫应答类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