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体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分子鉴定
【摘要】:
木质素是植物体中具重要生物功能的次生代谢产物。然而纸浆生产主要是将原料中的木质素与用于造纸的纤维素分离,该工艺过程产生了造纸工业的主要污染废液,并且增加造纸成本。本研究目的在于利用反义RNA技术,在分子水平调节木质素的生物合成,降低中国特有造纸树种三倍体毛白杨的木质素含量,培育更适于我国造纸工业的原料树种。而建立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是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三倍体毛白杨造纸性能的关键。本论文取得如下结果:(1)首次建立起三倍体毛白杨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得出以三倍体毛白杨叶片为外植体的最优分化培养基是MS+6-BA(0.25mg/L)+IBA(0.25mg/L)+ZT(0.25mg/L);以茎段为外植体的最优分化培养基是MS+IBA(0.25mg/L)+ZT(0.25mg/L)+TDZ(0.1μM)。(2)本实验优化三倍体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并着重研究影响农杆菌转化效果的因素,得出EHA105是用于毛白杨遗传转化的适宜菌株;在共培培养基中加入200μM的乙酰丁香酮可以提高三倍体毛白杨的转化频率,由1.8%提高到7.0%;同时还发现共培培养基中去除微量元素的CoCl_22H_2O,转化频率由2.9%升高到6.0%。此外,本实验得出最佳菌液浓度为OD_(600)=0.3和浸菌时间为15-20分钟。(3)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反义表达载体APCoA转化三倍体毛白杨。PCR,PCR-Southern检测证实,外源基因已整合到三倍体毛白杨基因组中。Northern点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在转录水平表达。(4)本实验已获得大量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并已将42个转基因株系移栽至温室中成活,为CCoAOMT基因功能分析,筛选出木质素含量降低的三倍体毛白杨的工程植株奠定坚实基础。
|
|
|
|
1 |
陈光玲 ,戴邦潮;三倍体毛白杨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1年03期 |
2 |
田红莲;三倍体毛白杨的育苗方法[J];农家顾问;2001年05期 |
3 |
丁学利,张 玉;三倍体毛白杨嫁接育苗方法及苗期测定[J];陕西林业科技;2002年01期 |
4 |
张凡东,秦艳凤,王清芝;三倍体毛白杨当年培育高干壮苗的技术试验[J];山东林业科技;2001年S1期 |
5 |
李军;张超英;陈风顺;;河南省引进、推广三倍体毛白杨现状与发展前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S1期 |
6 |
孔祥生,徐鑫,张妙霞;三倍体毛白杨组培快繁技术[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7 |
卢江;吴力行;;三倍体毛白杨种苗繁育经验总结[J];治黄科技信息;2002年06期 |
8 |
党秀峰;速生白杨新品种——“三倍体毛白杨”[J];农村百事通;2000年05期 |
9 |
铁铮;三倍体毛白杨之父──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之悌[J];中国林业教育;2001年06期 |
10 |
潘玉兴;林鑫;李天华;;三倍体毛白杨育苗试验[J];林业实用技术;2006年09期 |
11 |
陈红梅;王立平;付广芝;王国华;于海菁;;三倍体毛白杨伐根嫁接[J];新农业;2006年07期 |
12 |
蒲俊文,宋君龙,姚春丽;三倍体毛白杨纤维形态变异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13 |
王新生;三倍体毛白杨丰产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3年02期 |
14 |
曲波,李美华;三倍体毛白杨栽植技术[J];新农业;2005年05期 |
15 |
李云辉;;三倍体毛白杨嫁接试验[J];中国林业;2011年16期 |
16 |
张颖;白银地区三倍体毛白杨造林试验初报[J];甘肃林业科技;2003年03期 |
17 |
赵勇刚;黄河流域三倍体毛白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J];山西林业科技;1999年02期 |
18 |
管耀义,贾宗锴,徐秀琴,刘金亮;三倍体毛白杨育苗技术要点[J];河北林业科技;2000年01期 |
19 |
朱之悌;;三倍体毛白杨:林纸会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J];中国林业产业;2004年10期 |
20 |
卢志芳;三倍体毛白杨的种条培育及育苗技术[J];陕西林业;200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