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磁共振成像初步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大鼠脑部磁共振成像特点
目的:探索大鼠脑部MRI检查方法及其表现,为检测大鼠脑部放疗后各项参数值的改变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麻醉后行脑部常规MRI扫描、弥散加权(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扩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及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成像。图像经后处理后,分别测量双侧顶叶皮层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胼胝体膝部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双侧基底节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并对大鼠全脑行MRS检查,观察各项代谢物情况。
结果:正常大鼠顶叶皮层ADC值分别为0.784±0.091(×10-3mm2/s)(左),0.788±0.083(×10-3mm2/s)(右),双侧皮层ADC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0.160,p=0.874);正常大鼠胼胝体膝部FA值0.296±0.046;正常大鼠左侧基底节区CBF值为(29.85±9.58) ml100g-1min-1,右侧基底节区CBF值为(31.18±10.14)ml100g-1min-1;双侧基底节区CBF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1.195,p=0.247)。MRS显示大鼠脑部MRS表现与人脑类似。
结论:使用3.0T磁共振仪对大鼠脑部行多种MRI序列检查可得到比较清晰、稳定的图像,并可为对比大鼠放疗后脑部各项参数值提供依据。
第二部分不同磁共振成像方法在检测大鼠早期放射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陀螺刀照射大鼠右顶叶皮层,尝试建立早期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在放疗后不同时间点行多种序列MRI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观察各种MRI成像方法在大鼠早期放射性脑损伤中的表现。
材料与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麻醉后使用陀螺刀于右侧顶叶局部照射35Gy;照射后1周、2周、4周及6周分别行常规MRI扫描、DWI、DTI、ASL、MRS等序列扫描,并与正常大鼠相应参数值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ADC值测量结果显示,双侧顶叶皮层ADC值放疗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至第6周下降至最低,分别为(0.686±0.148)×10-3mm2/(s左)及(0.690±0.164)×10-3mm2/s(右);胼胝体膝部FA值放疗后第1周开始下降,至第6周降至最低(0.219±0.032)。双侧基底节区CBF值放疗后1周明显减低至(21.13±9.39)ml100g-1min-1(左)和(20.40±8.98)ml100g-1min-1(右),而后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至第4周上升至(30.58±7.18)ml100g-1min-1(左)和(31.58±7.54)ml100g-1min-1(右),与放疗前基本一致,而后于第6周又出现轻度下降趋势,分别为(28.70±12.80)ml100g-1min-1(左)和(29.32±12.56)ml100g-1min-1(右)。MRS检查结果显示:放疗后Cho/Cr值逐渐升高,NAA/Cr逐渐减低。
结论:放疗后1周即可观察到DWI、DTI、ASL参数的改变以及MRS谱线变化,DWI、DTI、ASL及MRS成像可敏感的发现看似正常脑实质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存在。
|
|
|
|
1 |
丁勇俊;何玉洁;蒋甜怀;;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18例MRI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4期 |
2 |
赵继泉;梁碧玲;沈君;朱新进;;鼻咽癌放疗后靶区正常脑组织磁共振脑血流灌注表现[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7年06期 |
3 |
赵继泉;朱新进;梁碧玲;沈君;;鼻咽癌放疗后颞叶放射性脑病的~1H-MRS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07年03期 |
4 |
赵修义,张雪林,闫卫平,孙钢,邓勇,王劲;MR增强扫描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年10期 |
5 |
赵继泉;梁碧玲;朱新进;沈君;;鼻咽癌放疗后颞叶脑放射性损伤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年04期 |
6 |
宋庆轮;张聪;方宏洋;张文华;曲浩;;伽玛刀治疗脑肿瘤并发放射性脑损伤的MRI表现[J];华西医学;2009年05期 |
7 |
张洪涛;李功杰;周娟;乔鹏岗;陆虹;夏琬君;;放射性脑损伤的MRI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年06期 |
8 |
石磊;邵国良;;磁共振成像早期诊断放射性脑损伤的研究现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年01期 |
9 |
张翼;宋少娟;张晓晶;;PM滤波方法对提高不同b值弥散张量成像图像质量的应用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9年06期 |
10 |
谭湘萍,赵继泉,梁碧玲,谢榜昆,钟镜联,叶瑞心;MR扩散张量成像对鼻咽癌放疗后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J];癌症;2004年11期 |
11 |
林日增,张雪林;磁共振成像及其临床应用[J];新医学;1999年03期 |
12 |
莫树群;韩立新;曹慧霞;崔静;王俊;;原发性颞叶内侧癫痫伽玛刀治疗后放射性坏死的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年09期 |
13 |
袁建华;丁忠祥;陈方宏;李玉梅;毛德旺;狄幸波;郑劼;;脑梗死患者与正常成人扩散张量成像的对照研究[J];浙江医学;2007年11期 |
14 |
李方利;徐位其;杨光钊;何伟良;;椎管神经鞘瘤与脊膜瘤的MRI[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1993年04期 |
15 |
朱锡旭;陈君坤;卢光明;;原发性肝癌门静脉侵犯MRI表现[J];China National Journal of New Gastroenterology;1996年03期 |
16 |
许志恩;邢永前;;散发性脑炎临床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48例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年05期 |
17 |
;骨骼疾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01期 |
18 |
;脊柱及背疾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1年03期 |
19 |
李保卫,张辉,暴军晖,张建敏;26例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MRI)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
20 |
曹卫民;;烫吸海洛因所致海绵状白质脑病2例MRI表现分析[J];工企医刊;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