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胸椎黄韧带骨化脊髓压迫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

虞舜志  
【摘要】:背景: 胸椎黄韧带骨化导致胸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是由于韧带组织的病理性骨化致脊髓受压,进而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量研究证明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发生与基因、生长因子、机械应力、分泌代谢等因素有关,但其病因仍不清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TOLF多发于亚洲黄种人,黑人及白人少见。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状表现多样,除部分患者有胸腰椎局部疼痛外,最主要是脊髓受压之后产生的多样化的下肢表现,大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行性发展的下肢麻木、僵硬及无力感,由于深感觉受损,还有可能出现步态不稳及胸腹部束带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部的扩张受限及背部持续的僵硬感,少数压迫严重患者出现大、小便和性功能障碍等。大多数患者可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等典型的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但骨化位于下胸段及胸腰段的患者,由于脊髓圆锥以及腰膨大压迫症状。表现为特征性的下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肌张力降低等表现。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对于TOLF引起的胸段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手术减压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手术治疗的效果并非都令人满意。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由于术前对于脊髓的受压情况只能通过影像学检查来了解,如骨化节段,骨化形状及大小等等。但具体的脊髓受压后所形态变化、应力分布及受力情况却很难得以评估。长期以来,脊髓相关生物力学研究一直鲜有报道。建立恰当的动物模型耗费许多人力物力。而计算机模拟实验模型如三维有限元模型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三维有限元对复杂结构有较好适应性,模型建立后,可以模拟反复加载,可重复性好。并且随着现在有限元技术的不断改进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脊髓这种柔软脆弱组织的分析也变得更精确、更快捷。 因此本课题通过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中胸段脊髓黄韧带压迫模型,在不同大小及类型的黄韧带骨化的压迫下,研究脊髓各个部位(包括脊髓白质前索、侧索、后索、灰质前角、后角)的应力变化,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黄韧带骨化的致病过程,探讨新的胸椎黄韧带骨化分类系统,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术式的设计、分析及相关器械的研究奠定基础。 目的: 1、首先对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术后的疗效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并且对可能的预后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2、建立中胸段脊髓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 3、建立不同类型的黄韧带骨化压迫脊髓模型,分析脊髓内部应力及应变分布情况。结合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建立新的胸椎黄韧带骨化分类系统。 方法: 1、回顾性研究自1998年l0月至2011年6月以来收治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78例,病人术前病史及相关神经学查体均被详细记录。影像学检查包括患者术前常规胸椎正侧位,胸椎核磁共振(MRI)或胸椎三维CT重建。使用JOA(Japanese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来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的评估。改善率(Recoveryrate,RR)用来作为术后疗效的衡量标准。 2、查阅相关文献,图像收集、图像数字化处理、利用SolidWorks、Hypermesh和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调整相关材料参数,建立非线性的中胸段脊髓三维有限元模型(M0)。 3、在中胸段脊髓三维有限元模型(M0)的基础上,创建6种类型的骨化黄韧带压迫脊髓模型,包括:M1、M2及M3为单侧局部黄韧带骨化模型;M4为双侧局部黄韧带骨化模型;M5为在M4基础上的双侧融合的黄韧带骨化模型;M6为在M4基础上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黄韧带骨化模型。最后进行脊髓的生物力学分析。 结果: 1、在至少一年的随访研究中,大部分病人术后症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骨化区域(中胸椎)、MRI矢状面压迫度、术前症状持续时间及横轴位分型与术后RR显著相关。 2、建立了健康人中胸段脊髓的超弹性三维有限元模型M0。包含53346个单位,62348个节点。基本符合真实的生物力学要求,真实模拟了脊髓的材料特性。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可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 3、单侧局部黄韧带骨化模型中(M1-M3),骨化黄韧带压迫位于脊髓的侧后方,应力改变主要集中于压迫侧脊髓的侧后方及后方,包括脊髓白质的侧索后外侧和后索,以及灰质前角,当骨化压迫程度大于20%,脊髓健侧开始出现应力变化,当骨化压迫程度大于30%,脊髓内部应力明显增加。 4、双侧局部黄韧带骨化,由于脊髓缺乏足够的逃逸代偿空间,脊髓被压缩成前宽后窄的三角形,应变在双侧脊髓侧后索最明显。双侧融合型骨化(M5)直接作用于脊髓后方,脊髓被压成扁平状,后索应力明显增强,侧索,灰质应力也相应增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M6),脊髓前后受压,应力更为集中,脊髓内部应力明显增高。 5、提出新的分类系统,在横轴位上将骨化分为:①单侧型,②双侧型,③融合型;根据骨化压迫程度分为:①0%-20%,②20%-30%,③大于30%;根据是否合并后纵韧带骨化分为:①合并后纵韧带骨化,②不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根据骨化区域分为:①中胸椎黄韧带骨化,②上、下胸椎黄韧带骨化。 结论: 1.建立了中胸段脊髓三维有限元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可进行临床与实验研究。 2.骨化黄韧带对脊髓的压迫程度以及双侧融合型黄韧带骨化与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当骨化压迫程度大于30%,脊髓内部应力将明显增加。长期慢性脊髓压迫将会使脊髓内部应力增高,从而导致脊髓功能障碍,随着压迫逐渐加重,脊髓将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影响术后疗效。如果合并后纵韧带骨化也会使脊髓损伤加重。 3.MRI影像上髓内高信号改变多位于脊髓灰质,与术后疗效并无直接相关性。 4.结合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建立了新的胸椎黄韧带骨化分类系统,根据四项指标进行评分,总分10分,当评分≥5分,手术风险将会增大,而当评分≥8分,手术难度及风险明显增加,术后瘫痪风险增高,预后可能较差,需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必须谨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鸣山;胡宁敏;马军;;脊椎后纵韧带合并黄韧带骨化[J];宁夏医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2 倪斌,贾连顺,戴力扬,刘洪奎,侯铁胜,赵定麟;黄韧带骨化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年12期
3 罗统富;晋王力;董黎强;孙鹏;陆延;;黄韧带骨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17年02期
4 续开亮;赵宇;;黄韧带骨化病因研究进展[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年01期
5 袁佳滨;孙凯强;史建刚;;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黄韧带骨化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年04期
6 赵法章;韩雪松;薄超刚;丁鲁;;大庆地区胸腰段黄韧带骨化患病率的流行病调查[J];中国伤残医学;2012年08期
7 张建中,王自立,张兴武,郭风英;黄韧带骨化的病理组织学研究[J];宁夏医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8 胡晓亮,侯铁胜;胸腰段后纵韧带和黄韧带骨化伴不全瘫二例[J];中华外科杂志;1994年12期
9 高儒林;;黄韧带骨化的形态—病理所见和CT表现[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8年04期
10 郝振修,尹振芳,李保存;下腰椎黄韧带骨化36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1989年01期
11 付春江;毕郑钢;邵国军;;青年重度颈椎黄韧带骨化1例[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年01期
12 王宵光;单纯黄韧带骨化性胸脊髓压迫症10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3 王哲,王全平,高双斌;氟与黄韧带骨化[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9年06期
14 周四清,刘华;颈椎黄韧带骨化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年03期
15 刘忠军,蔡钦林,党耕町,王少波;颈椎黄韧带的骨化与钙化[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年02期
16 张艳玲;韩小博;;黄韧带骨化致单纯神经根症状1例[J];临床军医杂志;2013年12期
17 孙新志;陈仲强;;脊柱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骨化的易感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年06期
18 刘永盛,樊长安,刘忠军,党耕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黄韧带骨化的诊断和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年06期
19 穆希胜,杜鸿章,田秋林,王兰庭;黄韧带骨化致截瘫2例[J];宁夏医学杂志;1998年06期
20 千怀兴;黄韧带骨化引起胸髓病(附1例报告)[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东伟;;雌激素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分子机制的研究[A];全国胸椎管狭窄症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宫伟;王全平;罗卓荆;吕荣;;骨形成蛋白在陶椎黄韧带骨化中的表达与定位研究[A];全国胸椎管狭窄症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王曲;高方友;刘窗溪;韩国强;杨承勇;王超;张勇;杨恒;;特发性脊髓疝一例并文献复习[A];2013年贵州省神经外科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沈鍔;杜焕基;;刺激貓大內臟神經引起的脊髓神經原放電[A];中国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生理)[C];1964年
5 梁成青;张珈东;田玉和;;离体脑连脊髓标本的设计与制作[A];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王于领;黄东锋;陈少贞;梁崎江沁;;脊髓独立测量量表Ⅱ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林江凯;冯华;艾松;叶信珍;朱刚;王宪荣;;脊髓髓内病变的显微手术处理[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高杰;吴明远;秦朝;Foreman,R.D.;Bengt Linderoth;;脊髓刺激引起下肢血管扩张的效应及机理研究[A];第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疡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崔红岩;陆瓞骥;谢小波;胡勇;;影响术中脊髓监护的生理参数分析[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雪原;王沛;马信龙;郑永发;张义修;李杨;邰杰;孙景成;郭世绂;;层揭薄化法减压治疗黄韧带骨化胸椎脊髓病[A];全国胸椎管狭窄症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舜志;胸椎黄韧带骨化脊髓压迫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2 张强;组织移植和神经营养因子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及机理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3 张伟;脊髓α7nAChRs在瑞芬太尼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爱文;基于人体仿真对不同跑步人群疲劳前后下肢动作生物力学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年
5 周若舟;脊柱动态固定的剪切特性与载荷分享的生物力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6 苏佳灿;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记忆生物力学研究——骨盆、髋臼三维模型仿真、力学模拟与有限元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7 赵文志;活骨组织应力与重建适应实验及其生物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陈强;挥鞭样损伤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王旭;足三维有限元建模第一跖列与(?)外翻关系的临床与生物力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黄加张;基于MRI膝关节半月板的临床及其生物力学的三维有限元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哲;siRNA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小鼠黄韧带骨化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年
2 余光宇;胸椎管狭窄症发病基础及临床治疗回顾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3 范永贵;颈脊膜脊髓后方致压在三维运动状态下的压力变化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4 李辉;电生理研究中小鼠离体脊髓切片方法的改良[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5 赵建飞;进行性脊髓外受压脊髓损伤加重的因素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7年
6 林颖;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术后脊髓漂移与术后疗效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贺永胜;犬腰段节段血管结扎、全脊椎切除和脊髓短缩对脊髓血供和脊髓缺血损伤相关代谢指标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7年
8 宋洪美;肺癌脊髓髓内转移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D];蚌埠医学院;2016年
9 王苓芝;脊髓网络与脑网络的同步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张金明;颈椎后路减压术后脊髓漂移与疗效相关性及漂移机制的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一福;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临床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记者 刘海英;美3D打印出生物工程脊髓[N];科技日报;2018年
3 刘泉开;浅话脊髓[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记者 聂翠蓉;脊髓修复让瘫痪动物行走自如[N];科技日报;2016年
5 迅行 编译;受损脊髓有望恢复生长[N];大众科技报;2002年
6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莫鹏;解放军二炮总医院:脊髓长15厘米巨瘤[N];健康时报;2007年
7 记者 吕华 实习生 张玥芳;成功实施西北首例脊髓刺激手术[N];西安日报;2011年
8 小新;美发现凝血蛋白能抑制脊髓再生[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修波;遗尿:脊髓可能有毛病[N];大众卫生报;2004年
10 记者 刘海英;3D打印脊髓支架恢复受伤大鼠运动功能[N];科技日报;201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