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KL/OPG在强直性脊柱炎外周关节骨质破坏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检测RANKL、OPG和CD68蛋白在强直性脊柱炎(AS)外周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并以类风湿关节炎(RA)、骨关节炎(OA)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外周关节滑膜组织为对照,了解细胞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护骨素(OPG)和代表单核/巨噬细胞标记的CD68蛋白表达与AS患者炎性关节病理改变及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试图从炎性关节局部RANKL/OPG平衡调节这一角度进一步探讨AS关节炎症及骨质破坏的发病机制,为AS病情评判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例AS、16例RA、17例OA及6例健康对照关节滑膜组织中RANKL、OPG、CD68蛋白表达及分布状况;鉴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是破骨细胞或前体细胞的一种标志酶,本研究还采用酶组织化学法分析各组滑膜组织TRAP染色阳性细胞表达及分布状况,通过计算机辅助图象分析系统和半定量分析方法确定RANKL、OPG、CD68以及TRAP在各滑膜组织中表达量之间的差异,分析各因子表达与炎性指标及关节X线分期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OPG蛋白在所有13例AS滑膜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滑膜衬里层、衬里下层区域,滑膜软骨交界区OPG表达明显低于滑膜衬里层和衬里下层;2例健康对照滑膜组织中有
军医进修学院博土学位论文RANKL10pe在牙直性脊柱 周关节骨质玻坏痛理机删中的作用
阳性表达,但明显低于AS患者组。RA及OA患者组未见OPG阳
性表达。
(2)AS患者组滑膜组织RANKL表达水平明显升高,阳性细胞
主要见于滑膜组织衬甩层和滑膜软骨交界区。AS 患者组RANKI。
蛋白与RA患者组无明显差异刀A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滑膜织织中
未见阳性表达信号。
(3)AS和 RA滑膜组织中 RANKL表达量与关节 X线分州呈小
十 关(十 关系数 r分别为 0.7 3,0.41,P值分别为 0.0 0 3,0.0 ZI)。
(4)CD68蛋白在各组滑膜组织中滑膜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
表达于滑膜衬里层,AS及RA 患者组滑膜组织中表达强度显著高
于OA和健康对照组。
(5)TRAP染色结果表明,RANKL丰富表达的 AS和 RA i A·
滑膜组织中,TRAP 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增加,AS 患者组滑腴组织
TRAP 阳性细胞百分数显著低于RA 组。在滑膜-软骨交界区域,
***P着色强度明显增加,*A及正常对照组滑膜中 **AP阳忖细
胞少见。
(6)RA组RANKL表达与滑膜组织中的TRAP阳性细胞百分
数呈正相关(十关系数r—0.442,P=0.043)。
结论:
(l)AS患者组滑膜组织中OPG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刀01),而*A、*A滑膜组织中未见*PG表达,说明*PG的
高水平表达是滑膜组织对炎症反应/关节破坏所特有的表现,OPG
的局部表达是维持AS关节骨代谢稳定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大多
数AS患者外周关节受累预后好于RA的原因之一。
(2)AS患者组滑膜软骨交界区中OPG表达量显著减少可能是
4
军医进修学院博士学位论文RANKL10PG在羹盅性存柱 周关节骨质玻坏病 制中的作用
导致关节骨质破坏的重要原因,提示关节局部应用 O P G治疗有 l。J能
改善受累关节的骨质破坏状况。
(3)AS患者组受累关节滑膜组织中RANKL表达量明显Ifti十木
出现关节破坏的AS患者,其表达量与关节骨质破坏程度密切川关,
说明RANKL在AS患者骨质破坏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AS思K
滑膜组织中RANKL表达模式与RA相似,提示AS思者骨质破坏的
病理机制可能与RA类似。
(4) 炎性关节滑膜组织CD68阳性细胞及TRAP阳性细胞数_量
增加为破骨细胞的生成提供了细胞数量基础,这些均是RANKL过
度表达的结果。RANKL 表达与骨质破坏的密切相关提示抑制
RANKL活性就可能有效阻断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向破骨细胞的转化,
达到对炎性关节疾病的骨质破坏的治疗。
|
|
|
|
1 |
邓俊钦;中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9例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2 |
倪立青,徐静娟;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几种免疫指标分析[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5年02期 |
3 |
陈庆贺,姜洪和,王长纯,王东卯,吴方强;强直性脊柱炎3家系14例报告[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7年04期 |
4 |
邱志济,邱江峰,邱江东;自拟青娥益损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0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8年10期 |
5 |
周燕媛;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5例[J];中国针灸;1999年03期 |
6 |
刘晓敏,孟昭伦;家族性强直性脊柱炎2例[J];包头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7 |
王伟;风湿正痛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 |
8 |
王伟;强脊灵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0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1999年06期 |
9 |
杨清锐,遇晓,张源潮;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J];山东医药;2001年09期 |
10 |
洪小平,叶志中,谭艳红;女性与男性强直性脊柱炎的差别探讨[J];中原医刊;2001年11期 |
11 |
李雪梅,李雪琴,王建玲,薛荣;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护理[J];现代康复;2001年14期 |
12 |
曾庆馀;全国强直性脊柱炎研讨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2002年06期 |
13 |
李艳芳,祁海平;强直性脊柱炎误诊1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年06期 |
14 |
万小卫;针灸推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年12期 |
15 |
管玥,王滨,张仕状;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6 |
高群兴;综合治疗女性强直性脊柱炎[J];河南中医;2004年09期 |
17 |
邓元龙;四藤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6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4年10期 |
18 |
周淑新,本刊编辑部;全科医生札记[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23期 |
19 |
刘津玲;整体护理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4年05期 |
20 |
陶锡东;标本分期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