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和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对咬合创伤的反应
【摘要】: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咬合创伤后不仅能引起牙周、牙髓等口颌面组织内相关物质的变化,还造成初级感觉神经元传入功能和敏感化的改变。目前对咬合创伤的神经传导研究,侧重于对神经元功能的研究。神经系统由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组成,传统的观念认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伤害性刺激的感受、传导及调节,都是由神经元完成的,而胶质细胞虽然在神经组织中的数量远远超过神经细胞,仅起营养和支持的作用,不对刺激起反应。最近的研究显示,胶质细胞不仅对伤害性刺激起反应,而且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星形胶质细胞被外界伤害性刺激激活后,可引起GFAP阳性产物的增加,激活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释放IL-1、IL-6等细胞因子以及兴奋性氨基酸、花生四烯酸、白细胞三烯等神经活性物质,共同参与和调节伤害性刺激的传导。本实验研究了咬合创伤下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以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是否与神经元一起参与了咬合创伤所致口颌面痛的传导及调控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与神经元的关系。
镜像痛(mirror pain)和区域外痛(extra-territorial pain)是以往两种难以解释的疼痛现象。镜像痛是指身体一侧受损后导致对侧正常部位产生疼痛感。以往猜测认为它可能与脊髓内和脑至脊髓的神经元回路有关。区域外疼痛是指组织发生损伤时,除该神经的支配区有疼痛感外,与之邻近的正常神经支配区也常常感到疼痛。现阶段研究发现,这两种疼痛现象的本质是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激活后释放的前炎性细胞因子
|
|
|
|
1 |
方利华;刘逢佳;;咬合创伤的临床左右交叉实验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02期 |
2 |
谭北旋,夏防汛;咬合创伤性牙病治疗的探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
3 |
毕良佳,李虹,林江,于洋,姜云涛,付军,池田雅彦;牙周炎并有咬合创伤的治疗1例[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2年11期 |
4 |
董研,刘洪臣,王新木,刘大庆,武胜昔;咬合创伤对三叉神经脊束核敏化作用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
5 |
俞燕芳;谷志远;傅开元;;咬合创伤致咀嚼肌疼痛的中枢机制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
6 |
包东华;;57例咬合创伤性牙病的治疗总结[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18期 |
7 |
李爱霞;胡静;李明哲;;咬合创伤的研究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2年04期 |
8 |
邴秀娟;;咬合创伤指征及其与牙周炎病变程度的关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09期 |
9 |
陈青宇;;咬合创伤与牙周炎的关系[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年S7期 |
10 |
李惠敏;咬合创伤40例治疗体会[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11 |
王海鹰,周继林,洪民,李维华,杨梅芳,王沛英,邓斌,郝秀华,张曙光,侯宁,王东胜;咬合创伤在颅颌紊乱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12 |
胡波;刘玉三;苏鑫;张家辉;关贵玺;;实验性牙周炎合并咬合创伤模型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年12期 |
13 |
刘洪臣;咬合创伤对口颌系统及全身的影响与矫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
14 |
刘洪臣;早期咬合创伤性牙痛的临床初步分析[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2年01期 |
15 |
郝作琦,刘洪臣,朱美玲;咬合创伤牙髓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2年04期 |
16 |
潘克清,李纾,杨丕山;咬合创伤所致牙病51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11期 |
17 |
贾静,刘洪臣,黄湛,章捍东;咬合创伤大鼠行为学及营养状况观察[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
18 |
万浩元;孙惠强;商思霞;李欣;;大鼠咬合创伤早期牙槽骨基因差异表达的初步探讨[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2期 |
19 |
张爱侠;孟箭;张兴;;进修医师对咬合创伤所致牙病的认识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08年11期 |
20 |
孟春秀;刘迪;赵晓;王诗沁;曹建波;汲平;;咬合创伤导致大鼠睡眠时的脑电图变化[J];上海口腔医学;201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