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脏在心衰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生成中的作用
【摘要】:1、背景
心衰目前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疾病,尽管心衰的治疗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心衰的发病率、死亡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甚至还存在上升趋势。心衰的5年生存率低达30-50%。关于心衰发病机制的研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心衰时存在体内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及细胞因子网络的紊乱已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关于细胞因子的产生来源问题观点并不一致。心衰时存在肠道缺血等因素导致肠道细菌入血,进而在细菌的作用下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及炎性反应,导致细胞因子的高表达可能是心衰时细胞因子水平增高的发生机制之一,但有研究表明在心衰的早期即已经存在体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增高,这些细胞因子的产生来源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肺血管内皮细胞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异常时最先受影响的靶器官,高血压、心梗等导致心衰的常见疾病,首先影响心脏的舒张功能,左室舒张功能异常引起肺循环压力的升高,肺血管内皮细胞切应力发生变化,生物学性能随之改变,进而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一些神经内分泌物质的合成减少,及一些炎性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增加,而炎性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变化及心室的重构,引起或加重心衰。
2、目的
首先构建大鼠的心衰模型,取心衰的不同阶段的相应组织标本及血清学资料,检测在心梗后不同时期、不同脏器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及NF-kB的活化情况,从而探讨在心衰的发生过程中不同脏器在细胞因子的生成中发挥的可能作用,并探讨细胞因子水平的增高与NF-kB活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细胞因子的产生来源及表达增高的发生机制。
3、研究材料与方法
选健康成年雄性大鼠40只,应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构建大鼠的
|
|
|
|
1 |
严铭玉,王骏,杨钢,王鸣和;细胞因子致心血管损害的机制及对策[J];世界临床药物;2003年07期 |
2 |
霍根红;;参附强心胶囊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J];河南中医;2009年06期 |
3 |
陆治平;汤涌;马根山;;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18期 |
4 |
陈亚丽;;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细胞因子机制[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0年02期 |
5 |
陈斌;细胞因子学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6 |
孙琳,邢晓雯,张彦周;男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性激素干预研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06期 |
7 |
杨丽霞,王先梅,郭传明,任丽,齐峰;心力衰竭病人细胞因子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1年08期 |
8 |
薛礼美,唐蜀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23期 |
9 |
邓元江;梁伟雄;陈云波;程淑意;赵益业;张卫;;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及IL-10的液相芯片检测[J];广东医学;2006年09期 |
10 |
任芳;王伟;;胰岛素抵抗与充血性心力衰竭[J];医学综述;2007年20期 |
11 |
何小燕;农业政;;充血性心力衰竭细胞因子作用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4年01期 |
12 |
惠海鹏,许顶立,刘伊丽;几种细胞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00年03期 |
13 |
陈齐红;肿瘤坏死因子-α和充血性心力衰竭[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4年02期 |
14 |
薛荣梅;宋丽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7年01期 |
15 |
张晓华;;充血性心力衰竭与胰岛素抵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23期 |
16 |
郝海力;杨欣国;;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沈阳部队医药;1998年04期 |
17 |
张丽枫;刘素云;;血浆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年S1期 |
18 |
薛礼美,陈晓虎,汤粉英;CHF的神经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4年03期 |
19 |
张晓丹;马灵芝;张伟;;葛根素与地高辛合用对CHF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现代中药;2006年08期 |
20 |
郑奇斌,吴基良,陈金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α的变化[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