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PPARγ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特征
【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急性心肌梗死(MI)再灌注治疗过程中严重并发症。多年来,I/R损伤一直是心肌缺血治疗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尝试了大量的新药和多种防治措施,但由于其作用途径均是外源性的,所以对I/R损伤的治疗始终无突破性进展,到目前为止仍无系统性治疗措施。因此,近年来人们的目标逐渐集中到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一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其实质是提高了心肌细胞对继发缺血损伤的耐受性.但由于IPC本身对机体也是一种损伤,因此人们正致力于应用药物预处理防治I/R损伤(PPC),即用药物替代缺血刺激调动机体的内源性物质释放或直接触发组织细胞内源性抗损伤机理而产生预处理样心肌保护作用。调动机体的内源性防御体系,以提高组织的耐缺氧能力有望成为新型抗I/R药物的作用机制。
临床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噻唑烷二酮类药(TZDs),如吡格列酮、曲格列酮等,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的特异性激动剂,而PPARγ属于PPAR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α、β和γ)。研究表明PPAR α、β和γ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治疗心肌I/R损伤的新药物靶标。本实验用大鼠在体心肌I/R模型观察吡格列酮静脉用药时的作用特点,并研究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哌芳安他是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自行合成的新结构化合物,前期研究表明:它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小鼠心肌缺血和离体工作心脏I/R均有确切的心肌保护作用;在线粒体水平可增加氧化磷酸化;预实验也证实了它对PPAR γ的作用,而且安全性能好,是一有发展前景的抗心肌I/R损伤药物。本实验用人鼠在体心肌I/R模型,观察哌芳安他的作用特点,并研究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
一、吡格列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特征
|
|
|
|
1 |
俸军林;李浩;吴岚;李清华;郭萃蓉;刘开祥;;吡格列酮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3期 |
2 |
于利;隽兆东;管英俊;王刚;王永明;;吡格列酮与胰岛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解剖学杂志;2008年05期 |
3 |
刘晓军;邵宏涛;申翼;胡小南;罗立国;景华;;吡格列酮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02期 |
4 |
潘静;刘仁光;;PPARγ激动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年06期 |
5 |
程书权,李本全,马红甫;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应用进展[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01年02期 |
6 |
周庆峰,王洪新,王怡薇,单丹,符丽娟;吡格列酮对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年07期 |
7 |
王颜刚,赵文娟,闫胜利,袁鹰,付正菊,杨军,李成乾,陈红;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Ⅱ期临床试验[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年12期 |
8 |
付云;吡格列酮对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5年07期 |
9 |
周燕文,李新春,杨玉芳,李健;盐酸吡格列酮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年10期 |
10 |
曹泽玲,叶平,龙超良,陈凯,李小卫,汪海;吡格列酮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07期 |
11 |
尹进波;;吡格列酮治疗糖调节受损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6年17期 |
12 |
梁莉;张春霞;;吡格列酮改善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0年23期 |
13 |
孙海艳,屈会起,邱明才;吡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3年08期 |
14 |
牛云祥;诺和灵50R和吡格列酮治疗应用磺脲类失效的糖尿病临床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年03期 |
15 |
张铖,叶平,张洁;吡格列酮对左心室肥厚大鼠心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年06期 |
16 |
伍英,曾立,王宁;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05年04期 |
17 |
李延兵,廖志红,黄知敏,许雯,胡国亮,翁建平;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年01期 |
18 |
陈国威;吡格列酮治疗3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总结[J];中原医刊;2005年04期 |
19 |
于雪梅,冯萍,金慧英;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5年04期 |
20 |
王建刚;;前列腺素E_1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肾病22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