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腺发生的基础及诱导表皮干细胞直接分化为汗腺细胞的实验研究
【摘要】:皮肤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往往伴随着汗腺组织的毁损,并且汁腺组织常不能依赖细胞的分裂、增殖与终末分化来自我更新而重建其复杂结构。故创面虽经覆盖,但均无排汗助能,严重影响病人的牛活质量。因此,加速与促进受伤皮肤修复后的功能重建已成为组织修复领域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随着组织工程学的进程,目前研究表明,模拟汗腺的发生机制来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可能是重建汗腺的唯一途径。汗腺的发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对其形态发生、生长调控及相关基因表达等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一系列生长因子所调控的基质会属蛋白酶的作用与细胞的运动是胚胎发生的两个最根本的环节,故本研究通过人胎儿为研究对象,观察表皮干细胞与汗腺发生过程的关系:并通过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与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了EGF、MMP-2和MMP-7及部分ECM的表达特征,试图探明三者间的最佳相关性,为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分化奠定基础。
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特异性的干细胞,不仅维持着表皮日常的新陈代谢,且积极地参与皮肤损伤后的修复。因此,探讨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等机制巳成为皮肤创面修复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本研究尚以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为实验模型,采用BrdU标记技术、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了表皮干细胞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此外,为更深入研究表皮干细胞,并排除体内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鼠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技术与方法,为进一步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皮肤组织搭建技术平台。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胚龄16周,初级表皮嵴基底层细胞呈灶性聚集,形成小丘状,继而形成园柱状细胞索向深层切入,至胚龄第24周,细胞索末端部分形成蟠状,表
|
|
|
|
1 |
张翠萍;付小兵;陈鹏;包晓霞;孙同柱;;去分化表皮干细胞的来源鉴定和分析[J];感染、炎症、修复;2009年04期 |
2 |
王瑶;刘志跃;刘文忠;李建福;;表皮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感染、炎症、修复;2010年01期 |
3 |
王丽娟;孙耀兰;杨雪;王友亮;杨晓;;小鼠表皮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J];生物技术通讯;2011年03期 |
4 |
袁德品;牛扶幼;王喜梅;乔晓俊;李永涛;;表皮干细胞及其与糖尿病创面修复研究[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0年05期 |
5 |
孙晓艳;付小兵;;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感染.炎症.修复;2008年01期 |
6 |
田田;李英春;;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8年04期 |
7 |
广旸;陈松;张君严;;表皮干细胞生物性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医院;2007年07期 |
8 |
刘虎仙;贾赤宇;付小兵;谢晓繁;;表皮干细胞来源、分布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6年03期 |
9 |
张可飞;黄冰;葛坚;王智崇;陈系古;高楠;彭展;李彦峰;;猴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年05期 |
10 |
向启利;李建福;;表皮干细胞及其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感染.炎症.修复;2006年02期 |
11 |
陈东来,庞晓纲;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5年05期 |
12 |
郭建军;李建福;付小兵;;表皮干细胞分化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J];感染 炎症 修复;2005年02期 |
13 |
张丽新,瓦龙美;表皮干细胞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
14 |
王权胜,唐乾利;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近况[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4年02期 |
15 |
雷霞,伍津津;表皮干细胞的特性与组织修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9期 |
16 |
付小兵,李建福,盛志勇;表皮干细胞:实现创面由解剖修复到功能修复飞跃的新策略[J];中华烧伤杂志;2003年01期 |
17 |
荣曙;表皮干细胞鉴别方法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2年04期 |
18 |
章雄;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标记及调节[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年03期 |
19 |
李建福,付小兵,盛志勇;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近况[J];中华烧伤杂志;2002年01期 |
20 |
孙晓庆,付小兵,盛志勇;表皮干细胞[J];中华创伤杂志;2000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