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氨基糖苷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实验研究

程仕虎  
【摘要】: 【目的】建立防耐药变异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体外测定方法,并测定氨基糖苷类药物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的MPC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结合已有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不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MSW大小及抑制耐药突变株选择的能力。同时观察氨基糖苷类药物浓度对耐药突变株恢复生长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检出的影响。在以上体外实验的基础上,以妥布霉素-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例,从动物体内水平初步验证MSW理论,找出能够预测耐药突变株在体内选择性富集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参数。以期为基于MSW理论的新的临床用药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遏制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 【方法】(1)肉汤法富集10~(10)cfu/ml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的MIC、MIC_(99)、MPC和耐药突变菌恢复生长菌落数,并通过对AMEs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明确不同氨基糖苷类药物浓度对AMEs基因检出的影响。(2)建立兔组织笼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感染模型,通过肌肉注射方法分别给予1mg/kg、3mg/kg、20mg/kg、40mg/kg、60mg/kg妥布霉素治疗,使组织笼内药物浓度分别低于MIC_(99)、位于MIC_(99)和MPC之间(MSW内)、高于MPC及在治疗过程中药物浓度有不同时间跨MSW,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肌肉注射。观察组织笼内细菌耐药突变株的选择和MIC变化情况,并采用改良微生物法及液相色谱法测定组织液内妥布霉素浓度,分析组织笼内妥布霉素浓度与出现耐药的关系。 【结果】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的MPC分别为8、12.5、10.5μg/ml,选择指数(SI)分别为32、12和20。氨基糖苷类药物浓度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株恢复生长菌落数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的检出有明显的影响。 动物体内实验表明,当妥布霉素组织液浓度位于MSW内时,容易导ATCC27853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而药物浓度位于MSW外时,不会出现耐药突变株的选择;当妥布霉素组织液浓度位于MSW内的下半部时,最容易导致耐药突变株的选择;当使组织笼内妥布霉素浓度高于MPC的时间占整个治疗时间的百分比T>MPC(%)保持在23.21%以上时,可有效地防止ATCC27853耐药突变株在体内的选择性富集扩增;当妥布霉素组织液Cmax高于MIC_(99)但又不能超过MPC时,药物浓度在MSW内的时间占整个治疗时间的百分比Tmsw(%)超过96.7%,就可导致耐药突变株在体内的选择性富集扩增;而当药物浓度在整个用药期间均低于MIC_(99)时,不会导致耐药突变株的选择性富集;当组织笼内妥布霉素Cmax/MIC≥26,或AUC0-24/MIC>320或AUCO-24/MPC>20时,可有效防止耐药的发生。 【结论】(1)对于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妥布霉素限制下一步耐药突变株选择的能力优于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2)氨基糖苷类药物浓度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株恢复生长菌落数和AMEs基因检出都有明显的影响。(3)本研究从动物体内水平证明当组织笼内妥布霉素浓度高于MPC时,不会出现耐药突变株的选择性富集;当药物浓度低于MIC_(99)时,也不会导致耐药突变株的选择性富集;只有当药物Cmax不能达到MPC,并且大部分时间位于MSW内时,才容易导致耐药突变株的体内选择并导致耐药。(4)保持药物浓度在MSW内的下半部,最容易导致耐药。(5)MPC理论与T>MIC_(99)、T>MPC、Tmsw和Cmax/MIC等相结合可能是预测治疗中是否会发生耐药的较好参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钱雅芬;倪舒芳;孙婷婷;滕艳文;毛翠;周洪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研究[J];抗感染药学;2011年02期
2 张景萍;王萍;张全斌;金柳;商润萍;郑新萍;马云霞;周永安;;一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1年02期
3 黄宝玉,田怀良;氨基糖苷/β-内酰胺及β-内酰胺/β-内酰胺抗生素在Nccls试验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协同抑菌作用[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陶玉坚,谢汉华,蒋田华,糜祖煌,刘文娟;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aac(6’)-Ⅱ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04年03期
5 潘宇红;张烽;黄璇;程华莉;秦玲;糜祖煌;;CARB、aac(6′)-Ⅱ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中流行[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年09期
6 刘培明;姚慧琳;陆士海;秦淑国;徐元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的检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年04期
7 常东;蒋伟;于勇;张恒;;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消毒剂耐药相关基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年02期
8 高辉;王杨;黄云昆;朱雯梅;袁勇;;2005-2009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年11期
9 王继东;糜祖煌;周丽珍;;1株携带多种抗生素灭活酶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11期
10 朱雪明;周惠琴;金辉;赵胜;肖燕;;ICU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及菌株聚类分析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年02期
11 叶惠芬;陈惠玲;刘平;赵子文;蔡昭炜;;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J];检验医学;2010年04期
12 赵祝香;陈惠玲;魏树全;赵子文;叶惠芬;;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年07期
13 史伟峰;王玉月;姜庆波;郑为平;丁敏;;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及菌株聚类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年09期
14 姜梅杰;冯莉;赵书平;;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01期
15 吴琴;邹义春;罗卓跃;鲍群丽;;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检测与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年05期
16 沈瀚;宁明哲;张之烽;戴蕾;李强;张葵;;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整合子基因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11年02期
17 应巧玲;黄金莲;;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05期
18 张烽;潘宇红;黄璇;程华莉;陈蓉芳;;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聚类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年02期
19 徐小勇;施毅;;铜绿假单胞菌的常见耐药机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11期
20 张芸;宋英华;刘明涛;李玉;;铜绿假单胞菌RND型外排系统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东;蒋伟;张云杰;于勇;;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消毒剂耐药相关基因研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三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周天恩;何志捷;邓义军;黄子通;蒋龙元;;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敏感监测[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复苏中毒学术论文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陈亚红;姚婉贞;刘振英;张晓伟;;2000至2005年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变迁及耐药性[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4 张丽霞;张立;杜佰风;冯爽;;162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唐爱琴;王小娜;范玲玲;;8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沈继录;朱德妹;;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药外排泵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7 何晓锋;曹晋桂;张虎;马文杰;吴镝;焦力群;王敏;方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化及其DNA多态性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五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8年
8 窦懿;;烧伤病房11年抗菌药物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变化[A];全国烧伤早期处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殷少军;何礼贤;瞿介明;欧周罗;胡必杰;王葆青;陈雪华;;免疫受损宿主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时趋化因子基因表达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詹毅;余兰;;老年病科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A];生命科学与微生物专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仕虎;氨基糖苷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2 崔俊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体内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3 陈林;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陈一强;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体内外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王杰;中国部分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俞莺;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对小鼠伤口定植绿脓杆菌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陈媛媛;粘附分子MAdCAM-1/VCAM-1在奶牛乳腺炎作用中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王平;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致病特征及Quorum Sensing系统调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10 胡洪波;机械通气新生儿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或/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志华;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主动外排系统的耐药作用及其调控基因mexR的突变情况[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2 李良;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与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林丽华;大蒜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段佳丽;铜绿假单胞菌中影响RsmA调节基因的筛选及调节途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汪浙炯;PhoQ/PhoP与外膜蛋白OprH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耐药性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曾祥萍;AL-1单用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郭生玉;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肺感染模型的建立及抗生素干预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8 吴雷;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细菌耐药性及预后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9 章喻军;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耐药和保护原功能蛋白组学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麻琼丽;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D];海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 青岛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袁明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济困医院;避免与氨基糖苷类药联合使用的药物[N];中国医药报;2011年
2 王小衡;5岁以下儿童慎用氨基糖苷类药物[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3 副主任药师 王秋冬;如何用好氨基糖苷类抗菌药[N];医药经济报;2010年
4 王振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问题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刘世涛;氨基糖苷类的毒副作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6 李曙平;铜绿假单胞菌 老年病房的主要致病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 胡志东;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N];健康报;2009年
8 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刘士敬;许多药物不能配伍使用[N];保健时报;2009年
9 李定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研究应用概述[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10 王选锭;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抗生素治疗(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