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症状性头颈部动脉狭窄老年患者的临床干预与相关实验研究

王大明  
【摘要】: 背景各种原因(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临床干预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近年来,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治疗,但目前尚缺乏老年患者的专题研究。同时,也需要建立适合于介入研究的理想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以进行相关研究。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患者有严重的动脉迂曲,但是,颈部动脉的迂曲是否与脑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关性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1)探讨症状性头颈部动脉狭窄老年患者的支架成形术或/和内科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2)探讨建立适合神经介入研究的、稳定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3)建立颈部动脉伸长扭曲的血流动力学理论分析模型,总结伸长扭曲动脉中血液流动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探讨动脉伸长扭曲和脑缺血的关系。 方法(1)选择近5年我院诊治的经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50%)且有相关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均行内科治疗,部分还行狭窄动脉支架成形术。分颈动脉组和椎-基底动脉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治疗和随访资料。(2)以15头小型猪为对象,随机取3头猪作为预实验或意外死亡的备用动物;另外12头动物随机分为高脂饲养组和普通饲养组,分别予高脂配方饲料和普通饲料饲养。选取每头猪的一侧颈动脉进行球囊扩张致内、中膜损伤。该12头猪的24条颈动脉被分为4个亚组,即高脂饲养加动脉损伤组(HFI),高脂饲养动脉未损伤组(HFNI),普通饲养加动脉损伤组(NI)和普通饲养动脉未损伤组(NNI)。运用体外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血管内超声(IVUS)进行颈动脉狭窄形成的监测与评价,最后制作标本并行病理检查。(3)以颈内动脉的生理解剖参数为原型,建立了动脉扭曲的几何模型;给出血液流动的边界条件以及计算条件,对扭曲动脉的血液流动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测量在流量一定情况下不同角度的压降,分析验证数值模拟与实验模拟的结果。测量15例动脉扭曲组患者和15例对照组被检查者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用血管造影机计算扭曲动脉的直径和长度。比较数值模拟、模拟试验和临床实测结果,分析不同角度动脉扭曲的伸长长度、压降的变化,解释动脉扭曲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可能内在规律。 结果(1)12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入选,其中男107例;年龄60-89岁,平均69.8岁。随访1-57月(平均27.3月),102例(82.3%)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住院和随访期间总卒中发生率为4.8%(6/124),无卒中相关性死亡。此124例患者中83例(66.9%)共93例次接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动脉狭窄率由(88.3±10.4)%降至(10.3±6.7)%,t=23.4,P=0.000。术中和术后30天内2例(2.4%,2/83)发生手术相关性卒中,手术相关性死亡率为0。平均随访28.3月,73例(88.0%)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2例(2.4%,2/83)发生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域脑卒中;56例复查颈部血管超声,3例(3.6%,3/83)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狭窄≥50%)。117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入选,其中男100例;年龄60-87岁,平均68.1岁;随访1-55月,平均28.4月。94例(80.3%)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住院及随访期间总卒中发生率为5.1%(6/117),卒中相关死亡率为1.7%(2/117)。此117例患者中70例(59.8%)共78例次行椎-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为98.7%(77/78),动脉狭窄率由术前(81.7±14.3)%降至(8.3±4.2)%,t=21.3,P=0.000。术中和术后30天内4例(5.7%,4/70)发生手术相关性卒中,其中2例死亡(2.9%,2/70);68例支架成形术患者平均随访27.7月,60例(85.7%)症状改善或消失,1例(1.4%,1/70)发生后循环卒中。34例复查颈部血管超声,10例(29.4%,9/34)发现支架内再狭窄。(2)动物实验中DSA显示:16周时HFI组平均狭窄率为(33.32±12.84)%,HFNI组为(6.07±4.92)%;NI组平均狭窄率为(3.65±6.83)%,NNI组为0%。病理检查证实:16周时高脂饲养组动物球囊损伤后的颈动脉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扭曲情况下,压降和流场等流体动力学指标有着很大的变化。随着动脉扭曲角度的减小,血流的压降增大;在血管扭曲约20°与30°之间时,血流压降变化明显,在约30°扭曲时,血管压降最大。模拟实验结果显示了相同的变化曲线,二者吻合性较好。临床实测结果显示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动脉扭曲角度小于30°后压降明显增加。 结论(1)症状性头颈部动脉狭窄老年患者的支架成形术或(和)内科药物治疗的短期疗效良好,狭窄的支架成形术方法可行,相对安全。(2)采用高脂饲养和颈动脉球囊损伤的方法,16周可以初步建立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3)建立了颈部动脉扭曲的数学理论模型和动脉扭曲的体外模拟系统,二者经临床验证,具有可用性。动脉扭曲可以造成血压下降,扭曲角度小于30°后血压下降明显。在一定情况下,严重的动脉扭曲可能是脑缺血发作相关因素之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栾洁;马艳宏;;35例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6年02期
2 潘虹;;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21例的全程护理体会[J];内科;2010年01期
3 武晓玲;罗春霞;迟路湘;;采用高脂饲料加空气干燥术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J];微循环学杂志;2006年03期
4 李琳;张临洪;;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年09期
5 丁云秋;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6年03期
6 曲友直;赵振伟;高国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06期
7 贾启禹,李敬,高铁麟;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年04期
8 李东野,臧奎,夏勇,钱文浩,王晓萍,陈静,吴兰芬;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检测的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05年04期
9 郑波,陈志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临床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10 杨琴;;应用高频超声评价阿托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年10期
11 唐梦熊,黄文增,张步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热休克蛋白65抗体的关系[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09期
12 李小平,张蓓;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等因素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21期
13 赵成军,孙冬冬,贾如意;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J];医学综述;2005年03期
14 张绵,未威;高频超声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关系的观察[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5 袁良津;;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学;2008年05期
16 张安兴;;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塞的作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17 方莉;苗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5期
18 姜兰芳 ,刘明东 ,杨建红;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查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5期
19 周素敏,李世军,丁荣晶,郭丽萍,姜丽杰,于勤,洪军,王翠荣,初楠,夏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年03期
20 何军,施培培,于岚;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永玲;谢代鑫;;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何云;李智贤;吴棘;杨红;;糖尿病患者动脉内皮功能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3 鲍正社;;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危因素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朱思亮;陆崎;黄向东;;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进展性卒中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刘建华;关兴;;心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叶云洁;倪兆慧;钱家麒;林爱武;;腹膜透析患者中炎症、脂质紊乱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武晓玲;罗春霞;迟路湘;;高脂饮食加空气干燥术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模型[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孔晓飞;尹小梅;王彦;;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9 邹继红;寿伟璋;阎福岭;史兆荣;王建伟;;老年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初探[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郑广娟;张文高;蔚青;殷镜海;刘龙涛;王大智;王显刚;;脉心康胶囊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明;症状性头颈部动脉狭窄老年患者的临床干预与相关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2 梁春阳;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家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3 徐永革;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家兔劲动脉内膜切除前后局部动脉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4 门保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子病理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5 杨斌;外周大动脉血管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超声应用的价值[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6 王茜;应用高分辨率MRI定量诊断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王家祥;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8 冯书章;A/E大肠杆菌疫苗动物模型的研究:兔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1年
9 李华;纤溶系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10 陈健;医用粘合剂在颈动脉手术中的应用:动物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春钰;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2 戴健;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2年
3 陈秋月;血小板活化与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4年
4 宋晓;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亚型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5 沈敏;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及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6 贾宏宇;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简捷模型建立[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7 曹海学;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肱动脉舒张功能的超声检测[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8 陈亮;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危险因素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9 杨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及CVDI改变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10 翟万庆;同型半胱氨酸、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D];苏州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志红;老年患者夜尿症的护理体会[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张献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预防脑卒中[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庞杰;脑梗塞病根多数在脑外[N];人民日报;2006年
4 冯登科陈艳梅;善心温暖重阳节[N];宝鸡日报;2008年
5 北大医院三部 主任医师 余光明;老年患者应普查心电图[N];家庭医生报;2009年
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刘素宾;冰面底下有暗流[N];中国医药报;2000年
7 张福亮;多烯紫杉醇与长春瑞滨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老年患者中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无锡市人民医院主任药师 陆基宗;老年患者排痰有章法[N];医药经济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顾泳;脑卒中预防第一步 颈动脉筛查应普及[N];解放日报;2010年
10 武汉市第八医院药剂科 曹霞;老人用药剂量≠成人剂量[N];大众卫生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