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策略对胰腺外科疾病影响的临床试验研究
【摘要】:
目前针对胰腺疾病如何进行营养支持还存在很大争议,肠内营养虽然更符合人体消化生理过程,但由于胰腺的外分泌调节机制复杂,针对胰腺疾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在时机选择方面尚存在不同意见。传统观点认为治疗应始于“胰腺休息”,推迟肠内营养时机,减少胰腺外分泌量。也有学者认为:避开胃和十二指肠的肠内营养无显著加重胰腺损害的危险,胰腺疾病患者无论是否存在肠麻痹,发病或手术24-48小时即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面对争议,怎样评价肠内、肠外营养对于胰腺疾病的治疗价值是本研究希望解决的问题。
目的:建立大鼠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模型,观察不同营养支持策略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病理、微循环变化的影响;并观测肠内营养对人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影响,研究探讨不同营养支持策略对胰腺外科疾病的影响。
方法:(1)结扎大鼠胆胰管,经右颈静脉及空肠插管建立大鼠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模型。40只急性胰腺炎大鼠分别给予:单纯肠外营养(PN组,n=10),早期肠内营养(EEN组,n=10),中期肠内营养(MEN组,n=10),晚期肠内营养(LEN组,n=10)。营养支持7天后处死大鼠,记录大鼠体重变化及腹水情况,检测大鼠血清生化酶学指标及胰腺酶学指标、丙二醛含量,并将胰腺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病理评分。(2)另选15只大鼠,复制PN组及EEN组治疗,于建模后3天深麻醉大鼠,活体状态下观测大鼠胰腺微循环情况。(3)留取临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血清及胰液标本,检测肠内营养经空肠给予前后胰酶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1)成功建立了大鼠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动物模型。EEN组死亡3只大鼠,MEN组死亡1只大鼠。EEN组与MEN组大鼠体重下降最为明显、腹水量最多,显著高于PN组与LEN组(P<0.05)。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直接胆红素EEN组显著高于PN组、LEN组(P<0.05),血清白蛋白指标PN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血淀粉酶指标PN组显著低于EEN组、MEN组(P<0.05),血脂肪酶指标PN组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胰腺组织淀粉酶含量PN组、LEN组显著低于EEN组、MEN组(P<0.05),脂肪酶含量EEN组显著高于PN组、LEN组(P<0.05)。胰腺组织MDA含量测定结果与胰腺组织病理评分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93,P<0.05),EEN组、MEN组胰腺丙二醛含量、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均显著高于PN组及LEN组(P<0.05)。(2)活体状态下观测大鼠胰腺微循环情况显示与PN组相比,接受EEN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微循环小叶间动、静脉伴行结构消失,血管走行扭曲变形更加明显;小叶内血管扭曲变形成团,血管周围出现斑片状出血,并伴有坏死;胰岛微循环结构消失,组织坏死;毛细血管网大片状出血、坏死。(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胰液中淀粉酶、脂肪酶检测结果显示:EN实施前患者胰液淀粉酶、脂肪酶含量显著低于EN实施后胰液淀粉酶、脂肪酶含量(配对t检验,P<0.05)。患者术后EN开始时间与患者年龄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58,P<0.05)。
结论:过早的EN治疗加重了大鼠急性胰腺炎病理及微循环改变情况,胰十二肠切除术后患者经空肠给予肠内营养仍会刺激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对于胰腺外科疾病而言,单纯追求早期肠内营养不但没有好处,而且增加胰腺风险,弊大于利。胰腺疾病应用肠内营养,应综合考虑患者对能量的需求情况、胰腺病理改变状况及其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结合个体实际制定优化的营养支持策略,更有利于胰腺疾病患者的康复。
|
|
|
|
1 |
王雨苗;焦德松;;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33期 |
2 |
周鲜英;王磊;刘文侠;;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8年05期 |
3 |
任建安;黎介寿;;重症胰腺炎营养支持的方法改进和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生学报;1993年01期 |
4 |
薛峰,岳洪义,任日军;小儿急性重症胰腺炎围手术期处理对疗效的影响[J];腹部外科;2001年06期 |
5 |
梁华红;;螺旋型鼻肠管在急性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中的护理[J];广西医学;2008年09期 |
6 |
竺来法;李建平;戴途;;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58例综合治疗中的作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7 |
杨清水,张晓华,肖玉根;18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保守治疗[J];广州医药;2001年05期 |
8 |
胡铭荣;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的研究现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3年03期 |
9 |
谭立宇;刘学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治疗中的意义[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
10 |
李顺乐;陈熹;张洺;吴涛;纪宗正;张心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中的表达及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11 |
陈元清;陈光安;;低分子量肝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19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年02期 |
12 |
秦保明,张水军;重症胰腺炎治疗的新观点——治愈七例报告[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92年01期 |
13 |
党胜春;张建新;瞿建国;王旭青;;川芎嗪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及肾损伤的保护作用[J];山东医药;2005年36期 |
14 |
钱晶;蒋春雷;钱友庆;;腹部手术后短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作用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06年12期 |
15 |
周喜斌;黑小宁;连凌云;;早期胃肠复苏和肠内营养在绞窄性肠梗阻术后治疗中的应用(附59例报告)[J];华中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
16 |
蒲青凡!617000,严律南,张川蓉,刘泽良,田正明,肖清明,蒋骞;阻止急性胰腺炎由轻型向重症发展的非手术治疗172例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年05期 |
17 |
廖琳,黎学松,梁雁崧;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7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年03期 |
18 |
任建安,黎介寿;重症胰腺炎营养支持方法的改进和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年06期 |
19 |
王世军;王军;史仁华;姬广臣;赵鲁鸣;董军;;开放式颅窗法研究软脑膜微循环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1997年02期 |
20 |
周亚魁,史海安,何跃明,贺银成,黄昌洲,杨先勇,曹军,王正元;重症胰腺炎病人对静脉输注脂肪乳剂耐受性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