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陈珲  
【摘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专家咨询、定性分析、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制定了适用于评价大型医疗机构临床用药行为的指标体系共36项,其中n项借助合理用药监测软件(PASS)进行观察,未涉及PASS的观察指标25项,再评价关联因素分药物、人员、环境3个方面共12项。 本研究借助综合医院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顺畅的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和丰富的医药数据资源,采用流行病学中的病例观察法,在国内首次开展大型医疗机构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成因的多中心大样本调研。研究由专职临床药师使用统一的观察指标、深入临床对在院病人用药进行实时追踪和临床观察;相关调研数据来自3家具有代表性的医疗机构,历时8个月共收集到4910例住院病人、219700条医嘱数据,其中的重点病例做全程跟进分析;通过追踪记录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而分析判断不安全用药的影响因素;填补了国内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及成因分析的大样本调查数据空白。 本研究对调研数据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临床用药安全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配药操作方法有误、无适应症选药、用药起点过高、给药间隔错误等,4910例中存在不合理不安全用药行为占23.68%;②虽然PASS监测系统使用中临床医嘱过半数闯关提交,但其高效、批量的优点在应对短时大量医嘱的快速初审、并提示可能的风险隐患方面,仍有确切的实用意义;③重点监测病例的调查数据表明,不规范的药疗医嘱执行过程会使安全隐患显著增加(23.68%);④药疗活动中不安全行为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因此,临床医师的尽责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的决定性因素,而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对规避用药风险也很重要;实施临床药师制,加强医药护的团队作用对减少临床不安全用药作用显著。研究所得结果是临床用药现状的真实反映,能够为相关部门制定医院安全用药管控方案提供可信的数据支持。 本研究专项研发“医院用药安全监测与评价”软件程序,为调研得以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各项功能按照调研要求设计,用于监测与记录医院用药安全情况及关联性因素评价,标准统一,数据可靠、统计便捷。该软件功能也适于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在常规工作中开展临床用药安全监测。 本研究结合上述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探索针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药安全事件的防范对策;提出建立药品安全性监测和控制体系,要在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举措基础上,结合临床用药不安全行为的具体表现制定医疗机构临床用药安全事件的针对性防范对策,具体包括:①明确临床医师的职责;②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③发挥临床药师为主体的药学服务与安全管控作用,例如医嘱审查、临床会诊、用药咨询、用药教育、TDM、ADRM、PIVA、信息化建设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立菊;毕彦忠;翟红军;;加强临床用药管理 规范医生用药行为[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2 张相彩,吕小琴,徐颖颖;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的体会[J];医药导报;2005年10期
3 李芳;;临床药师指导临床用药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24期
4 曹国文;陈伟民;张全英;顾培德;;临床药师参与神经内科临床用药的实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年12期
5 曹翠英;;临床药师在临床中的药学实践[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2期
6 葛彬彦;张燕萍;;医院药师在临床服务工作中的地位[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年04期
7 曹国文;张全英;顾培德;;临床药师参与呼吸内科临床用药的实践[J];中国药房;2011年06期
8 李凤英;;当前药师参与临床用药可开展内容[J];工企医刊;2009年01期
9 叶晓芬;蔡映云;吕迁洲;;用药剂学知识指导临床用药[J];中国药学杂志;2008年14期
10 陈丽英;;加强单位病种临床用药管理控制[J];现代医院;2009年10期
11 周甘平;蔡静月;周静;;415例临床用药咨询分析[J];中国药业;2008年16期
12 刘成亮;;临床药师应从哪些方面指导临床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21期
13 高晓华;;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03期
14 邢培正;;临床用药谁执牛耳[J];中国卫生产业;2009年12期
15 陈雪林;李向东;;常见临床用药失误[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06期
16 赵兰云;秦广东;赵灿;;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评价案例分析[J];临床医学;2011年10期
17 李颖;汪永忠;高家荣;夏伦祝;;住院药历的格式与书写要求探讨[J];中国药事;2009年09期
18 郑锦坤;徐新;马绍椿;赖水招;高凌俊;;我院临床用药动态监测和超常警戒机制的成效初探[J];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13期
19 李晖;;加强临床用药指导 确保患者就医安全[J];光明中医;2008年09期
20 吴永佩;颜青;李喜西;;论临床药师工作模式[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英立;;临床药师在晚期肺癌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建萍;;临床药师工作体会[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张士红;;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的技巧及典型案例分析[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郭芳芳;欧扬;周文;;我院青年临床药师深入临床的工作体会[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李端;桂玲;;临床药师的现状及前景展望[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胡觉;彭巍;钱玉兰;谢诚;高杰;缪丽燕;;临床药师在呼吸内科病区的药学实践[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桂玲;;抗肿瘤药物专业临床药师的实践体会[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庄捷;孙红;;临床药师工作的后盾——药剂科主任[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黄旭慧;王少明;庄捷;;建立临床药师的综合评价体系的探讨[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官真水;周孝桃;;临床药师参与227例抗菌药物会诊情况分析与思考[A];四川省药学会第七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立勤;基于临床药师的用药安全性评价与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梁海珊;药学工作模式转变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曹栋;吗啡成瘾对海马组合突触可塑性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9年
4 张廷坚;肝硬化中医证候及临床用药相关文献之计量学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杨小兵;中国西部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吴红海;吗啡依赖、戒断和复吸雄性大鼠相关区中神经甾体水平的变化[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7 张登科;特麦角脲对海洛因自身给药及部分脑区D2受体和强啡肽基因表达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8 许福泉;柽柳和萹蓄归经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汪洁;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春燕;常用中药四性变化规律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珲;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2 戚俊;云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居民用药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3 吴玮玮;县级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风险防范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王东晓;县级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风险防范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黄姝颖;临床药师职责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6 李万宝;论我国临床药师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作用及其发展[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曾毓斐;我国临床药学发展及临床药师地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石小鹏;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9 赵慧;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分析及临床药师药学监护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贺坤;临床药师药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临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 鲍玉琳;走共同参与临床用药的道路[N];健康报;2008年
2 钱峰;42家医院试点临床药师制[N];健康报;2008年
3 记者孙梦;医院要建立临床药师制[N];健康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吴若琪;提高临床药师地位需重视继续教育[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杨文琳 邓卓玉 欧军林;临床药师何时真正走进临床[N];医药经济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孙庆伟;我市首个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成立[N];青岛日报;2010年
7 疾控人员 严国进;仅有一纸规定还远不够[N];健康报;2011年
8 黄薇;临床药师培训雏形初现[N];健康报;2008年
9 健康时报记者 常宾;医生最怕两类患者[N];健康时报;2009年
1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 刘腾;培养临床药师写工作记录的习惯[N];中国医药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