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波谱在早期评估局部热消融治疗肝癌疗效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早期评估局部热消融肝癌疗效中的应用及扩散敏感系数的选择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早期评估局部热消融肝癌疗效中的应用以及扩散敏感系数(b值)的选择。方法2009年5月至201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21例患者(男19名,女2名,年龄32~74岁,平均56.7岁)的21个经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细胞癌的病灶(大小1.3~4.0 cm,平均2.4 cm)。全部患者均于热消融前、消融完成后24 h内行不同b值下的DWI检查。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T2WI.不同b值下DWI中病变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病灶-肝脏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不同b值下病灶ADC值的差异。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b值下病灶消融前后ADC值的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活性肿瘤与坏死组织的ADC值。结果热消融前肿瘤在T2WI.DWI400、DWI600、DWI800、DWI1000中的SNR分别为(81.78±30.23).(72.87±30.08).(60.48±23.48).(52.53±18.03).(44.50±19.01);消融后上述各序列中的SNR分别为(54.85±21.16)、(40.07±18.43)、(36.23±13.03)、(25.57±10.01)、(19.93±8.35)。各序列中SNR(消融前,P=0.000;消融后,P=0.000)、不同b值下病灶ADC值(消融前,P=0.003;消融后,P=0.002)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消融前(P=0.408)、消融后即刻(P=0.196)各序列中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b值下肿瘤消融后的ADC值较消融前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活性肿瘤与坏死组织的ADC值绘制ROC曲线,在b值为800 s/mm2时,选择ADC值为1.24×10-3mm2/s的阈值时,诊断肿瘤坏死的灵敏度为73.7%,特异度为57.9%;选择ADC值为1.32×10-3mm2/s的阈值时,诊断肿瘤坏死的灵敏度为52.6%,特异度为84.2%。在b值为1000 s/mm2时,选择ADC值为1.09×10-3mm2/s的阈值时,诊断肿瘤坏死的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63.2%;选择ADC值为1.26×10-3mm2/s的阈值时,诊断肿瘤坏死的灵敏度为52.6%,特异度为89.5%。结论DWI在早期评价热消融肝癌疗效中有一定价值。综合SNR、CNR、ADC值测量以及判定肿瘤坏死的效能,推荐使用1000 s/mm2作为评估热消融疗效的b值。
第二部分活体H-MRS早期评估局部热消融肝癌疗效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活体1H-MRS早期评估热消融肝癌疗效的价值。方法2009年5月至201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疑为肝细胞癌并接受热消融治疗的17例患者(男15名,女2名,年龄39~74岁,平均56.6岁)共17个病灶(大小1.26~3.96 cm,平均2.63 cm)。全部患者均于消融前、消融后24 h内行MRS检查。测量其中经病理证实为HCC的热消融前后胆碱峰(Cho)、脂峰(Lip)、水峰(Water)的峰下面积和Cho与Lip峰下面积的比值(Cho/Lip)。结果12个病灶获得MRS谱线,成功率为70.6%,具体位置分布如下:S5段5个、S6段2个、S7段3个、S8段2个。经穿刺活检证实,3个为非HCC,9个为HCC。9个HCC消融前的Cho、Lip、W的峰下面积以及Cho/Lip依次为8.06×104(0~1.96×106)、9.55×106(1.82×105~7.43×107)、5.88×107(3.84×107~1.05×108)、0.02(0~1.23);消融后依次为0(0~1.42×105)、3.61×106(5.54×105~2.18×107)、5.89×107(1.98×107~1.02×108)、0(0~0.04)。肿瘤Cho、Cho/Lip在消融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ater、Lip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体1H-MRS用于评价肝脏病灶具备技术上的可行性,能够发现热消融后HCC的代谢变化,在早期评估消融疗效方面有着潜在的价值。
|
|
|
|
1 |
李松英,张织英,洪德飞;激光局部热凝固肝组织的动态病理学研究[J];浙江医学;2005年05期 |
2 |
郑家平,叶强,顾伟中;肝癌局部热毁治疗的临床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4期 |
3 |
F.Streitparth;G.Knobloch;D.Balmert;S.Chopra;J.Rump;U.Wonneberger;程悦;;激光诱导热疗(LITT):小型电极的评价和在1.0 T高场开放MRI下对猪肝模型的应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1期 |
4 |
杨岳松!200080,汪守中!200080,缪竞陶!200080;介入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0年02期 |
5 |
徐斌;张梅香;章建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良性结节经皮热消融的临床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
6 |
陈正贤;激光和电热消融术在治疗气道狭窄中的应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年07期 |
7 |
A.R.Gillams;W.R.Lees;胡维娟;;30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射频消融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4期 |
8 |
张磊;钱国军;;原发性肝癌热消融治疗的方法与评价[J];肝胆外科杂志;2011年01期 |
9 |
李晓峰;钱国军;;微波凝固消融治疗肝癌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1年30期 |
10 |
P.Steiner,C.Brunken,P.Begemann,E.Bücheler,谭凯;肝细胞癌的姑息治疗——经动脉化疗栓塞和热消融[J];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1年03期 |
11 |
赵少勇,高占峰,徐良,陈历恒,蒋晓忠,朱明;冷循环电极射频热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J];四川医学;2005年04期 |
12 |
韩继钧;辛学刚;冯衍秋;陈武凡;;磁共振引导下术中开放式多通道射频接收线圈设计[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
13 |
张同;MR导向热疗的温度监测技术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年09期 |
14 |
吕明德;肝癌的消融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年12期 |
15 |
殷晓煜,谢晓燕,吕明德,陈俊伟,徐辉雄,徐作峰,刘广健,黄蓓;超声引导经皮复合热消融技术治疗中、大肝细胞癌[J];中华外科杂志;2004年17期 |
16 |
徐辉雄;谢晓燕;吕明德;殷晓煜;匡铭;徐作峰;刘广健;;超声引导经皮热消融治疗肝细胞性肝癌[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年12期 |
17 |
李成祥;姚陈果;米彦;熊正爱;;物理消融肿瘤的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年05期 |
18 |
洪德飞,彭淑牖,童利民,李松英;入肝血流阻断对局部热消融治疗肝癌疗效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
19 |
姜春林;匡铭;;肝癌热消融治疗引起免疫增强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年05期 |
20 |
张步林;胡兵;邝胜利;黄瑛;吴蓉;姜立新;李佳;;一种与生物组织热凝固温度相似的可视化仿组织体模[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