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本课题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通过研究补肾活血法对PD患者运动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脑神经递质DA水平、肌张力、运动并发症、美多芭用量等指标的影响,以达到优化PD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副作用的目的。
【方法】
①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按标准纳入120例PD患者,其中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以补肾活血颗粒配合美多芭治疗,对照组单用美多芭治疗。前3个月为双盲观察,后6个月为揭盲后观察。在入组后及第1月、2月、3月、6月、9月后进行UPDRS, PDQ-39, PDSS,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表,记时运动试验、十米折返运动试验和美多芭用量等的测量、评分与记录。对其中60例PD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月、2月、3月、6月、9月后均采用EFG分析仪和Myotonometer(?)肌肉状态测试系统进行测量。
②采用多元线形广义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建立重复测量的线性拟合数据模型,分析“UPDRSⅡ”,“UPDRSⅢ”、“十米折返运动”、“记时运动”、“睡眠评分”等结局指标的影响因素。
【结果】
①治疗组(补肾活血组)的UPDRSⅢ,十米折返和记时运动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在随访期内UPDRSⅢ和起立时间等具有显著性(P0.01)。记时运动中治疗组可见双手运动次数增加,但组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UPDRSⅡ, PDSS和PDQ-39的认知力、情感、躯体不适等5个维度评分,在治疗过程中均有明显下降(P0.05)。PDQ-39中社会支持、交往等维度无组间差异性(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改善(P0.01),有效率达85.50%。
②治疗组DA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部分患者DA水平略微上升,但与治疗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期内治疗组患者左侧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静息肌张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治疗组患者双侧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静息肌张力均有改善(P0.05),其中肱二头肌具有显著差异(P0.01)。最大自主收缩状态时两组间比较均没有差异性(P0.05)。
③治疗组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症状位置性障碍等并发症改善显著(P0.01),随着治疗时间增加,异动症和症状波动的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部分患者美多芭用量减少,主要分布在H-Y分级2~3级,对照组出现药量增加的情况。治疗终点时,治疗组出汗、便秘,排尿障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④在本课题研究中,“UPDRSⅡ”、“UPDRSⅢ”、“起立时间”等指标的显著影响因素为“H-Y”(P0.01)。“十米折返行走时间”的影响因素为“美多芭用量”、“H-Y”(P0.05)。“睡眠评分”的影响因素为“美多芭用量”(P0.05)。“左手记时试验”的影响因素为“年龄”(P0.01);“右手记时试验”的影响因素为“年龄”、“病程”(P0.05)。
【结论】
①治疗组PD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率较对照组显著,且疗效稳定。治疗组PD患者的中医证候显著改善,有效率达85.50%。补肾活血法能明显改善P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睡眠状况,并从认知力、情感、躯体不适等多方面提高生存质量。
②补肾活血法能显著提高PD患者脑内DA水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静息状态下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张力增高的症状。
③补肾活血法可显著减少PD患者运动并发症(汗多、便秘、排尿障碍症状)的发生,减少美多芭用量,减轻美多芭的副作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补肾活血法“减毒增效”作用逐渐显现。
④在本课题研究中,PD患者“H-Y”、“美多芭用量”为“UPDRSⅡ”、“UPDRSⅢ”、“十米折返试验”、“睡眠评分”等疗效指标的共同影响因素。
|
|
|
|
1 |
何报侃;;《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1990年第11卷主题索引[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1990年06期 |
2 |
吴朝晖,冯民生,吕仁和;中医药治疗20例晚期成人型多囊肾的回顾总结[J];中华中医药杂志;1991年03期 |
3 |
吴志成;以蚂蚁为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1991年06期 |
4 |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2年1~4期全年主题索引[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2年04期 |
5 |
何俊清;;徐习之治疗梅核气病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1992年02期 |
6 |
王爱坚;导赤散合白虎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复发性口疮16例[J];新中医;1994年01期 |
7 |
张沛崧;乌鸡白凤丸合刺五加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0例[J];新中医;1994年05期 |
8 |
诸伯星,卢惠荣,席丽琴;大黄解毒汤治疗重症肝炎10例[J];新中医;1994年08期 |
9 |
杨官成;通栓化瘀汤治疗混合性中风急性期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4年12期 |
10 |
艾建琦,张赛;辨证分型治疗肺心病278例疗效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1994年S2期 |
11 |
梁启明;慢萎转复汤治疗胃癌前期病变62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5年10期 |
12 |
林颖,金威尔,洪桂英,刘安,陈文祥;麝珠明目散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1996年05期 |
13 |
张建秀;六味地黄丸的儿科临床应用[J];甘肃中医;1996年01期 |
14 |
张玉梅,王长丽,毕留江;“音频”电疗中的几点体会[J];菏泽医专学报;1997年03期 |
15 |
钱进,李亚彬;先锋必治疗小儿重症肺炎50例[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16 |
刘金道,雷振海,张文岐,李巨良;重型颅脑损伤179例诊治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1998年09期 |
17 |
曹卫红;常用草药的治疗应用和副作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年06期 |
18 |
;2003年主题词索引[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3年06期 |
19 |
周占宇,牛膺筠,袁春燕,孟岩,康菊;曲安奈德辅助玻璃体后皮质可视化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应用[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年04期 |
20 |
钱茜;玻璃酸钠在症状性膝骨关节炎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05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