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血管源性头痛模型的机制研究
【摘要】:
目的
1、通过清醒状态下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系统的观察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情况,筛查给予刺激时脑内参与疼痛活动的脑区,并探讨活动脑区与5-HT阳性神经元之间的关系。
2、观察苯甲酸利扎曲普坦对清醒状态下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模型动物行为学、F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
3、对清醒状态下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模型动物的三叉神经核尾侧亚核做蛋白组学分析,寻找差异表达蛋白,探讨血管源性头痛发生发展可能的机制。
方法
1、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暴露上矢状窦安放电极后,实验组电刺激硬脑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并绘图,免疫荧光双重染色Fos与5-HT,观察双标神经元的分布情况。
2、SD大鼠手术暴露上矢状窦安放电极后,实验组自身前后对照观察腹腔给予不同浓度苯甲酸利扎曲普坦后的行为学变化。之后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腹腔给予生理盐水和苯甲酸利扎曲普坦后的Fos表达情况,并与实验一的结果进行对比。
3、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暴露上矢状窦安放电极后,实验组电刺激硬脑膜后,对两组三叉神经核尾侧亚核取材行蛋白电泳和质谱分析,寻找差异蛋白。
结果
1.电刺激后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高颈段脊髓后角,三叉脊束核尾侧亚核,中缝核簇,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脚间核及下丘脑等区域。荧光双重染色结果显示5-HT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中缝核簇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与模型Fos阳性神经元之间有重叠,仅在中缝大核等部位观察到个别双标神经元。
2、给予等及高浓度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组的动物与低浓度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在同等强度电刺激时甩头、理毛的次数减少,与给予生理盐水组及空白组(实验一)相比,Fos蛋白表达的区域无明显改变,但在三叉神经核尾侧亚核的表达有所减少而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表达有所增加。
3、双向凝胶电泳后有1562对蛋白样点匹配成功,表达上调者735个,表达下调者827个。选取了9个蛋白样点进行UPLC-ESI-MS/MS肽质量指纹谱分析后为G蛋白结合核蛋白ran、溶血磷脂酶2、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P-形式的酶、琥珀酸半醛脱氢酶、Haloacid脱卤类水解酶域包含蛋白2、Transgelin蛋白、ATP酶,氢离子运输,溶酶体13kDa,V1的亚基G1期、SEPT11蛋白和rCG55630, isoform CRA_a。
结论
1.脑内的多个区域参与了电刺激上矢状窦血管源性头痛模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除了与疼痛的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外,与情感、植物神经等调控有关的核团也参与其中。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血管源性头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激活神经元的性质尚需进一步的探讨,少量5-HT阳性神经元参与其中,可能与下行镇痛系统的激活有关。
2、清醒状态下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模型对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有很好的行为学反应,给药后行为学指标的改变提示疼痛有所减轻,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同时,给药后Fos表达的改变提示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参与了药物对疼痛控制的药理过程,但具体机制尚待阐明。
3、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蛋白表达有发生上调与下调,提示核胞浆转运增加、对抗凋亡、诱导蛋白谷胱甘肽-S化的蛋白增加、GABA的降解减低等,可能与血管源性头痛的发生有关。
|
|
|
|
1 |
高晓明,张昕,顾蕴辉;不同频率电刺激延髓中缝核对血压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7年01期 |
2 |
郑煜;徐美丽;杨世若;;电刺激家兔“人中”穴区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87年01期 |
3 |
;主题索引(第八卷)[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88年04期 |
4 |
程国璋;王承棓;;胃肠电起搏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1988年03期 |
5 |
陈宗伟;卿德华;郑煜;;家兔臂旁内侧核在“人中”穴呼吸效应中的作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89年01期 |
6 |
廉南,曾晓蓉,曹均告,严清明,白光兴;耳穴肝区电刺激对肝癌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1994年02期 |
7 |
陈履平,韩祖斌,杨秀珍,王宏伟,刘振田,宋谊;不同振动频率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1994年04期 |
8 |
唐正荣;高压脉冲电刺激增强肌力的效果[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4年03期 |
9 |
吕受卿;中风病人痛相关和电刺激体感诱发电位[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6年02期 |
10 |
任玉玲,郭怀宸,白静萍,宋新光;电刺激与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比较研究[J];临床脑电学杂志;1996年04期 |
11 |
孙乐蓉,冯爱玉,宋承伟,杨红,郑惠民;急性脑梗死电刺激小脑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10期 |
12 |
黄志刚,周里,王煜;电刺激方法对肌肉力量、柔韧性及综合效果研究现状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13 |
余科炜,李家顺,贾连顺,袁文,胡玉华,石志才,戴伯军,何海龙;大鼠经颅磁及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及潜伏期特征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7期 |
14 |
赵晓静,张海柱,周忠,崔长琮,杜克莘,刘健;绝对不应期电刺激对健康兔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15 |
张胜名,李华钢,卢传萍,张晓琴,章军建,薛腊梅;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J];中国康复;2002年01期 |
16 |
陈允震,王琛,李劲松,王道清,王振华;指数曲线电刺激对外周神经移植的影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
17 |
杨小芳,聂本刚;电刺激小脑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03年04期 |
18 |
张军卫
,靳凤烁
,江军
,李黔生
,方玉华;电刺激治疗仪在女性尿道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年15期 |
19 |
刘芳,张璐,吕如锋,张文渊,董佑忠;经颅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微丝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年08期 |
20 |
张盘德;电刺激脑瘫患儿臀大肌对步态和肌力的影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