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F-1与SHP-1在MDS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血液系统的一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细胞减少,临床易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由于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探明,故该病的诊断、分型及治疗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悬疑。骨髓造血基质是造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产生和分泌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对造血细胞的生成和分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也被称为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 MSC),是造血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是骨髓基质细胞表达的高效趋化因子,与其受体即表达于CD34+造血干/祖细胞(HSC/HPC)上的CXCR4特异性结合后,在HSC/HPC的归巢、骨髓定居、正常造血的维持及由骨髓动员至外周血的过程中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研究SDF-1/CXCR4在MDS发病中的作用,我们将临床骨髓标本用CD34+细胞阳性分选柱进行CD34+造血祖细胞的分选后,在60ng的SDF-1α因子作用下进行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低危组、对照组和高危组的迁移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6.7±3.5)%、(18.9±2.4)%和(31.7±3.3)%,低危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而与高危组相比则有显著差异(P0.05)。随后对42例临床骨髓血浆标本用酶联免疫反应法测定SDF-1α因子的浓度,结果显示,在MDS低危组、高危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量为2301.3±413.1pg/mL、1173.3±501.1pg/mL、689.3±189.7g/mL,其组间比较P值均小于0.05,无论MDS低危组还是高危组其SDF-1α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而MDS低危组SDF-1α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高危组。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的CD34+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结果显示,CD34+细胞CXCR4的表达率在MDS高危组、低危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9.0±9.5)%、(21.4±5.0)%及(18.8±3.4)%,高危组与正常组和MDS低危组之间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MDS低危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最后,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34+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CD34+细胞凋亡率在MDS低危组、MDS高危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分别为(56.8±10.2)%、(24.34±7.9)%及(18.5±8.7)%,MDS低危组与高危组或正常对照组的CD34+细胞凋亡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值均小于0.05,而高危组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值大于0.05。所以我们的结论是,相对于正常对照组,MDS低危组患者CD34+细胞表面表达的CXCR4的水平是正常的,但骨髓基质细胞产生的SDF-1α因子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骨髓,导致MDS患者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但细胞不能动员至外周血中,并且由于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从而导致MDS低危组患者骨髓增生活跃但外周血细胞一系至三系细胞减少的典型临床特征;而MDS高危组,相对于低危组患者,其CD34+细胞表达CXCR4水平明显增高,骨髓基质中SDF-1α水平下降,使骨髓中的细胞容易动员到外周血中,并且其凋亡率明显下降,导致MDS高危患者原始细胞明显增高。所以SDF-1/CXCR4轴在MDS低危组中的骨髓无效造血及MDS由低危转为高危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JAK/STAT途径是一种多种细胞外信号导致靶细胞上基因表达快速改变的经典途径,该途径异常信号的传递将导致造血紊乱,与白血病等的发生有密切联系。SHP-1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抑癌基因,参与JAK/STAT途径的负性调控。启动子甲基化是SHP-1基因沉默的主要机制。为研究SHP-1在MDS发病中的作用,我们对共33例骨髓标本及1个由MDS转为AML的细胞系SKK-1进行甲基化特异PCR扩增(methylation specific PCR, MSP),结果发现在MDS低危组中SHP-1甲基化比例为18.2%,而高危组中为71.4%,SKK-1细胞系中则出现部分甲基化,正常对照组没有出现甲基化,测序分析SHP-1证实甲基化产物的正确性。我们推断SHP-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可使SHP-1基因表达沉默,从而激活JAK/STAT途径参与MDS的发生发展过程。
总之,骨髓基质细胞通过SDF-1/CXCR4轴,以及造血细胞中SH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激活JAK/STAT途径,参与MDS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疾病演化中起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探索MDS治疗新手段的切入点。
|
|
|
|
1 |
刘文励,孙汉英,路武,徐慧珍,肖侃艳,董凌莉,何美冬,胡永熙,沈安华,江琦;活血化瘀中药对受照小鼠骨髓微环境及其供氧的作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7年05期 |
2 |
郑铭;川芎嗪改善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微环境作用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98年03期 |
3 |
刘红军;段海峰;鲁茁壮;王华;张群伟;吴祖泽;王立生;;肝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年06期 |
4 |
王晓宁;;多发性骨髓瘤分子水平治疗的新策略[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5年05期 |
5 |
孙忠亮;;川芎嗪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微环境的研究[J];华中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
6 |
田发青;罗绍凯;李娟;;骨髓瘤微环境血管生成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1年01期 |
7 |
孙岚,刘文励,孙汉英,任天华,李登举,徐惠珍,路武;川芎嗪促进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微环境修复的信号传导机理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年02期 |
8 |
王钢;人类骨髓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产生与骨髓微环境紧密相关的多种基质细胞[J];生理科学进展;1993年02期 |
9 |
陈丽娟;许家仁;周卫华;;骨髓微环境对多发性骨髓瘤瘤细胞AP-1家族成员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年01期 |
10 |
石清照,徐之良,罗劲松;当归注射液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调控因子及骨髓微环境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年02期 |
11 |
付冰;林艳娟;;骨髓微环境介导的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年03期 |
12 |
李忠俊,滕本秀,陈幸华,孔佩艳,王吉刚,彭贤贵,杨镇洲;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屏蔽效应的体外实验研究[J];癌症;2005年06期 |
13 |
刘代红,M Punzel,AD Ho;造血微环境决定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早期分裂行为[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年10期 |
14 |
李忠俊,陈幸华,滕本秀,孔佩艳,王吉刚,彭贤贵,杨镇洲;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促进Jurkat细胞抗药物诱导凋亡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21期 |
15 |
李萍;黄金文;;原因不明性髓样化生的发病机制[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5年01期 |
16 |
罗霞;陈东辉;余梦瑶;张春雷;李艳华;陶桓晟;杨志荣;;八珍汤和鸡血藤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7 |
林之光;许小平;;白血病干细胞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8年03期 |
18 |
谢家印;王东;;靶向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和骨髓微环境的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8年20期 |
19 |
孙岚,刘文励,孙汉英,任天华,徐惠珍,路武;川芎嗪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FAK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年05期 |
20 |
李忠俊,陈幸华,刘林,滕本秀,张曦,孔佩艳,王吉刚,彭贤贵,杨镇洲;白血病骨髓基质抑制化疗药物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J];重庆医学;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