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暴露后豚鼠下丘可塑性和r-氨基丁酸(GABA)的改变
【摘要】:
目的:观察噪声暴露耳蜗损伤后豚鼠下丘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编码机制的改变以及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GABA)的改变,阐明噪声性耳鸣、听觉过敏、响度重振等症状发生的机理。研究分三部分:
一、正常豚鼠下丘的电生理特性。研究发现:1.大部分频率地形图(FRA)为V-shape型(84.89%),其余为non-V-shape型。2.沿背腹轴方向,随着深度的增加,特征频率(CF)呈阶梯式增加。特征频率与其阈值(MT)的函数关系呈U形即低频和高频部分阈值较高。特征频率的阈值由浅到深总体表现为“V”型。3.反应率-强度函数(RIF)有五型:a)u1型,反应率-强度函数曲线缓慢上升到最大反应程度,最后呈下降趋势;b)u2型,反应率-强度函数曲线缓慢上升到最大反应程度。c)u3型,快速上升-平缓型,函数曲线快速上升,在30dB-40dB刺激强度时,反应率达到高峰,然后维持这一高度或缓慢上升直到最后。d)ud型,函数曲线快速上升,在30dB-40dB刺激强度时,反应率达到最高峰,然后快速下降,呈倒U形。e)N型,函数曲线形状呈N、M或W形。4.刺激后时间直方图(PSTH)有五型:A.抑制型,在纯音刺激过程中抑制自发放电。B.瞬态型,在纯音刺激最初25秒之内呈现兴奋反应,随后在整个刺激过程中跟着低放电。c.长潜伏期型,类似瞬态型,但有一个22ms的潜伏期,后面的波峰较宽。D.暂停/发放型,a.起初高的放电,紧接着短暂的下降,随后跟着中等程度的持续放电;b.长潜伏期接着一个平稳的放电。E.发放型,从一开始就出现较高的反应,有平稳的放电。
二、噪声暴露后下丘的电生理改变:1.耳蜗损伤模型可靠。2.从震后1天开始,双峰型FRA和狭窄型FRA明显增多;震后11-21天,狭窄型FRA减少。3.CF与深度函数图中,在相当于4KHz的频率段有一个明显的断层,象正常组那样随着深度的增加cF呈阶梯式上升的规律被破坏,阶梯变平缓。4.cF平均持续深度比正常组明显增加。5.大多数频率段,震后组cF阈值较正常组均低。6.噪声暴露后1天内,特征频率阈上20dB带宽(BW20)没有增加,反而略降低;震后11天-21天,平均BW20比正常组明显增加。7.RIF的类型和正常组相同,但构成比例不同,随着震后时间延长,渐趋相同。8. PSTH的类型和正常组相同,但构成比例不同,随着震后时间延长,渐趋相同。
三、噪声暴露后下丘的GABA改变:GABA神经元和GABAA、GABAB受体较正常组明显减少,随着时间延长,有所增加。
结论:噪声性耳鸣、听觉过敏、言语分辨率下降的生理基础可能是下丘神经元调谐曲线变宽或变窄、发放类型改变、反应兴奋性增加,其物质基础之一是抑制递质GABA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