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胶质瘤干细胞侵袭及其机制研究

叶显宗  
【摘要】:在成人原发性脑肿瘤中,恶性胶质瘤是较为常见的。由于恶性胶质瘤具有侵袭性强的特点,致使神经外科手术无法完全切除,而后续进行的放疗和化疗又难以彻底地消除残存肿瘤细胞,这些细胞最终引起肿瘤的复发,导致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理论的提出,促使研究者重新审视恶性胶质瘤及其生物学特性。我室和同行的研究表明,恶性胶质瘤中存在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 GSCs),这群细胞在胶质瘤中含量甚微,但却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都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这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对认识恶性胶质瘤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证据表明炎症细胞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的免疫微环境及其中浸润的各种免疫细胞参与了肿瘤发生演进的诸多方面,如血管生成、免疫抑制、侵袭转移等。在这些浸润免疫细胞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所占的比例较高,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亚群。然而,关于肿瘤免疫微环境及其中浸润的免疫细胞,如TAMs,对C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尚有待深入研究。 为探讨TAMs在GSCs侵袭性生长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首先以CD133作为标志物,从原代胶质母细胞瘤标本和小鼠恶性胶质瘤细胞系GL261移植瘤中分离并鉴定了GSCs;进一步,我们从恶性胶质瘤动物模型中成功分离了浸润的TAMs,并对其表型进行了鉴定;然后,我们分别在恶性胶质瘤临床标本和动物模型中观察了TAMs与GSCs的空间分布特点,并检测了TAMs对GSCs侵袭的影响;最后,我们研究了TGF-β1信号通路及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 Ⅱ型受体(type Ⅱ TGF-β receptor,TGFBR2)在TAMs促进GSCs侵袭性生长中的作用并探索了其中可能的治疗干预靶点。 研究内容及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成功分离并鉴定恶性胶质瘤中的GSCs:①人原代恶性胶质瘤标本中CD133~+细胞的比例具有异质性特点。应用流式分析方法检测5例人原代恶性胶质瘤标本发现,其中CD133~+细胞比例分布在0.1%~14.6%之间。②移植瘤中CD133~+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并呈稳态。与体外培养的小鼠胶质瘤细胞系GL261相比,其移植瘤中CD133~+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1.83%±0.5%vs.0.68%±0.46%, p0.01);而GL261细胞系移植瘤与分选所得CD133~+细胞所接种的移植瘤中,CD133~+细胞的比例差异不明显(1.83%±0.5%vs.2.05%±0.52%, p0.05)。③经过流式分选所得的CD133~+细胞的纯度可以达到80%以上,并且在无血清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具有连续成球能力。④CD133~+细胞的平板克隆形成能力显著性强于CD133-细胞。⑤CD133~+细胞相比CD133-细胞,高表达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Sox2及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低表达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标志物GFAP和MBP。⑥CD133~+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能诱导分化成表达GFAP、MBP或者β-tubulin Ⅲ的细胞。 ⅢCD133~+细胞相比CD133-细胞具有更强的成瘤能力,仅1×103个CD133~+细胞即可在对应的动物模型中成瘤,然而GL261细胞系移植瘤和两例人原代恶性胶质瘤标本来源的CD133-细胞分别需要1×104和5×105个才能成瘤。 2.发现恶性胶质瘤中浸润的TAMs呈促进肿瘤生长的M2表型:①TAMs是恶性胶质瘤浸润免疫细胞中的重要群体之一。流式分析显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GL261移植瘤中浸润的所有免疫细胞,即CD45+细胞群体,在总细胞所占的比例约9.3%±2.7%;而浸润的巨噬细胞,即CD11b+细胞群体,所占总细胞的比例可以达到6.8%±1.1%;此外,在人胶质母细胞瘤临床标本中,亦可以看到有大量CD68+细胞的分布,特别是在肿瘤侵袭的边缘区域。②应用流式分选的方法,从GL261细胞系移植瘤中可分离得到高纯度的CD11b+F4/80+细胞(94.6%),即TAMs;并且这群细胞在光镜下呈圆形或者卵圆形的典型巨噬细胞形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到CD11b抗原表达于细胞膜表面。③从正常小鼠脾脏中分离得到与TAMs具有相同表型的正常CD11b+F4/80+巨噬细胞(macrophages,Mφ)。④在未给予任何处理,或者给予IL-4(20ng/ml)、LPS(100ng/ml)联合IFN-γ(20ng/ml)处理三种条件下,TAMs均表现为高分泌IL-10、TGF-β1等M2表型相关细胞因子,低表达IL-1β、IL-6、IL-12p40和TNF-α等M1表型相关细胞因子,说明TAMs是极化了的M2巨噬细胞。 3. GSCs在恶性胶质瘤的侵袭边缘区域的分布TAMs在该区域的分布密切相关;分离得到的TAMs具有促进CD133~+GSCs侵袭的作用,TGF-β1是其关键分子:①观察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临床标本及小鼠恶性胶质瘤动物模型发现,在肿瘤侵袭的边缘区域,CD68+TAMs与CD133~+GSCs存在共分布的情况,并且TGF-β1的分布区域与CD68+TAMs的分布一致。②与TAMs共培养对CD133~+和CD133-胶质瘤细胞的迁移无明显影响(p0.05)。③与TAMs共培养可显著性增强CD133~+GSCs的侵袭能力(p0.01),而CD133-细胞在与TAMs共培养后,其侵袭能力仅有略微升高(p0.05)。④在与TAMs的共培养体系中使用TGF-β1中和抗体后,TAMs促进GSCs侵袭的效应显著性地被抑制(p0.01),而TGF-β1中和抗体对CD133-细胞的侵袭无明显影响(p0.05)。⑤使用人重组TGF-β1预先处理两例人原代恶性胶质母细胞瘤来源的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可显著性地增强CD133~+GSCs的侵袭能力(p0.01),而TGF-β1预处理对CD133-细胞侵袭的影响较为微弱(p0.05)。 4. GSCs优势性高表达TGFBR2,该受体的活化促进GSCs分泌MMP-9,这在TAMs介导的GSCs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①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发现,与CD133-细胞相比,CD133~+GSCs优势性高表达TGFBR2。②R eal-timePCR检测发现,与CD133-细胞相比,CD133~+GSCs表达更多的与侵袭密切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③与TAMs共培养,上调CD133~+GSCs中MMP-9的表达水平;在共培养体系中使用TGF-β1中和抗体,可减少TAMs促进MMP-9分泌的效果。④使用TGF-β1预处理,增加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来源的CD133~+GSCs中MMP-9的表达水平。 5.干预TGF-β1信号通路和敲低TGFBR2均能显著性下调MMP-9的表达水平,并在体内外实验中抑制GSCs的侵袭性生长:①在共培养体系中预先使用SIS3(Smad3抑制剂)或者SB203580(MAPK/p38抑制剂)均可下调CD133~+GSCs中MMP-9的表达水平(p0.01),并抑制GSCs的侵袭(p0.01)。②应用shRNA干扰技术,可下调TGFBR2的表达(61%),进一步减少CD133~+GSCs中MMP-9的表达水平(p0.01)。③应用shRNA干扰技术下调TGFBR2表达后,CD133~+GSCs侵袭能力显著性下降(p0.01),而CD133-细胞的侵袭未有明显改变(p0.05)。④应用shRNA干扰技术下调TGFBR2表达后,与Mock对照组相比,CD133~+GSCs所形成的颅内原位移植瘤侵袭能力明显减弱,肿瘤侵袭边缘区域CD133~+GSCs的分布亦有显著性减少(p0.01)。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肿瘤侵袭前沿区域TAMs的分布,与GSCs的侵袭性生长有密切的关系;发生M2极化的TAMs主要通过旁分泌TGF-β1来促进GSCs的侵袭性生长;GSCs优势性高表达TGF-β1受体TGFBR2,是TAMs发挥促进GSCs侵袭的重要介导分子;TGFBR2的活化,可以上调GSCs中MMP-9的表达水平,进而促进GSCs的侵袭;使用TGF-β1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或者下调TGFBR2的表达,均能有效的抑制GSCs的侵袭性生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以TGF-β1信号通路及其受体TGFBR2为治疗靶点,对遏制恶性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少卿;;急性演进和CT扫描阴性的胶质瘤[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4年05期
2 李晓楠;黄强;杜子威;;人脑胶质瘤遗传学研究的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9年04期
3 国瑞祺,安锡恩;恶性胶质瘤手术前后血清铜、锌的变化[J];吉林医学;2000年06期
4 杨海城,苏君,张学新,肖宏;幕上恶性胶质瘤脑脊液播散2例[J];黑龙江医学;2001年08期
5 王俊;袁志诚;;胶质瘤抗血管生成治疗新进展[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年03期
6 王若峥;王多明;;调强放疗与替莫唑胺联合治疗颅内恶性胶质瘤16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7 刘泉开;脑恶性胶质瘤的治疗[J];实用癌症杂志;1988年04期
8 王世杰;左焕琮;赵奎明;张思迅;钟毓斌;周伟;王继英;;恶性胶质瘤化学放射线同步化治疗(附18例病例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2年03期
9 薛洪利,王翚,孔令权,董宝印,冯艳华;罂粟碱开放血脑屏障与卡氮芥治疗恶性胶质瘤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3年05期
10 毓芩;;抗脑瘤新药Temozolomide[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4期
11 李方明;聂青;田增民;于新;康静波;张丽萍;杨平;张军;;脑恶性胶质瘤术后同步放化疗的潜在价值附5例长期生存报告[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5年04期
12 霍钢;李九州;郑履平;李发琪;;高强度聚焦超声损伤离体恶性胶质瘤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13 方川;檀艳丽;焦保华;;HIF-1α与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关系[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4 薛洪利,孔令权,魏学忠,白荣山,冯艳华;颈动脉内化学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初步观察(摘要)[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年03期
15 金心,袁坚列,陈杰;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与临床特点[J];浙江医学;1996年05期
16 张红梅;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脑组织正常反应与肿瘤残存的影像学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年09期
17 国瑞祺,曹慧玲,符波,申西林;恶性胶质瘤患者血清铜/锌比值的临床意义[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9年01期
18 杭剑萍,俞惠英,黄长铭;~(32)P防止恶性胶质瘤术后复发的临床探讨[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9 高培毅,张红梅;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脑组织正常反应与术后残存的动态CT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年04期
20 杨学军,浦佩玉;恶性胶质瘤基因治疗十年进展[J];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忠平;;胶质瘤规范化综合治疗的理解[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杨静玉;;以甲酰肽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筛选与研究[A];中国科协第二十三届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论文集[C];2008年
3 沈云天;田野;陆雪官;黄强;董军;王中勇;;胶质瘤干祖细胞在恶性胶质瘤放射抗拒中作用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陈忠平;;重视胶质瘤的规范化综合治疗[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梁兵;彭英;;靶向FA-PEG-PEI为传输载体的恶性胶质瘤体内基因治疗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赵建华;;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7 叶显宗;卞修武;;替莫唑胺化疗对恶性胶质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及其意义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8 陈忠平M.D.Ph.D;;胶质瘤诊断治疗现状和努力方向[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4年
9 王继超;杨小朋;郑勇;吴红星;;脑胶质瘤MMP-2和TIMP-2表达变化及其对侵袭性的影响[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徐正阳;陶庆松;沈燕萍;谢国明;郭建新;;恶性胶质瘤术后采用替莫唑胺同期放化疗的临床观察[A];2007年浙江省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年会暨肿瘤放射治疗规范和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显宗;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胶质瘤干细胞侵袭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2 徐国政;恶性胶质瘤的临床与抗转铁蛋白受体抗体的体外抗瘤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林骏;Ⅰ型γ分泌酶抑制剂在恶性胶质瘤放射增敏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4 马力;针对Hh信号通路的人恶性胶质瘤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林洪;白藜芦醇诱导恶性胶质瘤细胞凋亡并增强替莫唑胺药物敏感性作用的分子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6 杨志林;恶性胶质瘤相关新基因的筛选、克隆及其特性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7 范海涛;恶性胶质瘤及颅内转移瘤的基因与免疫治疗[D];山东大学;2012年
8 张煜辉;替莫唑胺缓释微球治疗大鼠C6胶质瘤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9 李耀东;弥散、动态T2~*灌注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在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赵雯;细胞骨架和GFAP基因在NDGA诱导人恶性胶质瘤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蕾;初治恶性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商崇智;国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3 师朋强;荧光素钠引导脑恶性胶质瘤切除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李丹;扩散张量成像对脑恶性胶质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陈泽;IGFBP-3与恶性胶质瘤的相关性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6 董雪涛;胶质瘤中hMena蛋白表达与恶性胶质瘤侵袭方式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7 万一;恶性胶质瘤MGMT表达与血清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相关性及对替莫唑胺(TMZ)化疗的影响[D];昆明医学院;2010年
8 孙增峰;恶性胶质瘤进展过程中关键蛋白的探索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9 张斌;胶质瘤中Racl蛋白表达和其在恶性胶质瘤侵袭中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0 罗敏捷;恶性胶质瘤组织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远深;脑恶性胶质瘤治疗研究有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11年
2 丁香;药物研发推进恶性胶质瘤化疗进展[N];中国医药报;2011年
3 记者 左朝胜;霍乱毒素能诱导恶性胶质瘤细胞良性分化[N];科技日报;2007年
4 雷诺岛;彻底击毙毁灭性疾病[N];医药经济报;2011年
5 方彤;神经外科四大走向[N];健康报;2007年
6 吴辉群;替匹法尼在服用和未服用酵素诱导型抗癫痫药的恶性胶质瘤复发患者中的Ⅱ期试验[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陈鑫 丁香园;卡莫司汀、顺铂与常规放疗或加速放疗联合应用以及单纯卡莫司汀与常规放疗或加速放疗联合应用的多形性恶性胶质瘤病人比较性Ⅲ期临床试验[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通讯员 罗倩 记者 王春;我科学家发现遏制肿瘤生长的有效代谢物[N];科技日报;2009年
9 中华核医学专业网;美国发布——肿瘤临床研究重大进展[N];健康报;2006年
10 匡远深;儿童易患五种脑肿瘤[N];健康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